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個人成就,教育理念,獲獎論文,其他論文,
基本信息
中學體育特級教師:李烈明
職稱:中學特級教師
人生格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最愛讀的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業餘愛好:打網球
個人業績及獲得榮譽:曾被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工作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特級教師,被評為杭州市優秀園丁,杭州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杭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
個人成就
1984年度、1990年度、1996學年、1997學年被評為杭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84年度、1994年度被評為杭州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2003年被評為杭州市第三屆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
教育理念
李烈明認為:教育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事業。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名次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著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和追求,帶著一種報答社會、報效祖國的責任。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在於人具有靈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就是在學生的心田“播種”,播種一顆火熱的責任心。 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一種性格。具有了責任心的性格,就會收穫一個金色的人生。教育是一種使命,將個體的生存匯入到群體的強勁洪流之中;教育是一個途徑,讓人從自在的存在進入到自為的存在。倘若一個人建立了一種生命的責任感,並讓他在生命的土壤中紮根,那么,生命就會牢牢地把握自我,在生存中獲得自尊心與勇氣,在生命海洋的大風大浪中找到確定的方向。教育不光是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對學生付出真愛,才能充分體現教師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的責任心,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對教師來說,力量的源泉就是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才會愛事業,才會對教育工作保持經久不衰的熱情,才會充滿獻身精神。有人說教育是一首詩,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只有具有強烈的衝動、願望、使命感、責任感,才能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一個好教師應該是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不斷探索、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一個好教師應該關注社會、關注人類命運,用一顆火熱的心去熱愛每一位學生,為祖國的明天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使今後的社會更加理想、更加完美。
獲獎論文
4、《對女子青春期體能變化採取相應對策的實驗研究》,杭州市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13、《學校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的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1999年度論文報告會一等獎,杭州市1997年體育專題論文評比一等獎,浙江省第八屆中國小體育論文評比一等獎,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1998年優秀論文獎
15、《體育課堂教學節奏的研究》,浙江省第九屆中國小體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26、《體育教學策略研究——情感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浙江省第十二屆中國小體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30《體育教學中情感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研究》,杭州市第十三屆教學專題研究論文評選二等獎
31、《高中學生終身體育思想與能力培養的實踐和研究——對構建“普修加專項”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索》,首屆中國學校體育科學大會論文評比二等獎,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科研成果優秀結題報告,杭州市第十六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32、《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的體育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浙江省第十三屆中國小體育論文評比一等獎,杭州市第十四屆教學專題研究論文評選一等獎
32、《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杭州市第十五屆教學專題研究論文評選一等獎
34、《新課程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如何說課》,杭州市第十六屆教學專題研究論文評選一等獎 ,浙江省第十四屆中國小體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其他論文
1、《試論“一小時鍛鍊”與全面發展》 ,《杭州教育》1991年第1期
2、《要重視女生青春期的體育鍛鍊》 ,《中國學校體育》1991年第2期
3、《加強體育課教學節奏的初步研究》,《浙江教學研究》1994年第4期
5、《體育教學應寬嚴有度》,《中國學校體育》1994年第4期
7、《培養青年教師 育跨世紀人才》,《浙江體壇報》(新)第096號
10、《體育課程改革要服從於終身體育》,《浙江體壇報》(新)第160號
11、《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管理系統》,《浙江體壇報》(新)第182號
13、《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浙江體壇報》(新)第207號
14、《體育教學中運用心理規律的研究》,《浙江教學研究》1997年第6期
15、《體育教學中套用遷移規律的研究》,《浙江體育科學》1998年第3期
16、《學生思維能力與運動技能形成關係的研究》,《浙江科學》1998年第1期
18、《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探索與實踐》,《體育教學》增刊
23.《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的實踐與研究》,2000年《體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