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秋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揚州人。20歲中秀才。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國小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涵秋
  • 字號:字涵秋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揚州 
  • 出生時間:1873年
  • 去世時間:1923年
  • 主要作品:《雙花記
人物逸事,主要作品,主編小說,代表作品,遺著集,書畫名家,相關信息,

人物逸事

涵秋的逸事很多。據說他每次去上課,總是騎著一匹毛驢到學堂去,優哉游哉,令人想起在驢背上覓詩的古代騷人。他喜歡養鳥,認為鳥鳴可以助其文思。他初次到上海時,友人領他乘電梯,他驚訝地說:“這房間怎么這樣小?”每逢友人相聚會餐,別人吃西餐時,他總是單獨要一份中餐。他的眼睛高度近視,有一次去訪周瘦鵑,晤畢告辭,但一二分鐘後又折回原處,因為他看不清樓梯。有一次,涵秋在一部小說中偶然涉及某公司產的糖果,該公司因此銷路大增,盈利數倍,為感激作家,這家公司特地備了最高級的糖果,裝以錦匣,恭敬地送給涵秋。涵秋本是無意,不料得到意外口福,便將糖果分贈給朋友。 涵秋文思敏捷,有時能夠同時做五、六種小說。周瘦鵑在《李涵秋》一文中就曾回憶說,有一段時間,涵秋同時為《新聞報》寫《鏡中人語》,為《時報》寫《自由花范》,為《晶報》寫《愛克司光錄》,為《快活》寫《近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小說時報》寫《怪家庭》,還為《商報》寫一部名字不詳的小說。這種超人的精力,是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主要作品

李涵秋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卷、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線索。

主編小說

涵秋先後在揚州安慶、武昌執教,歷任《半月》、《快活》、《小時報》、《小說時報》主編。其間寫了大量小說,知名者就有:《廣陵潮》、《雙花記》、《雌蝶影》、《琵琶怨》、《並頭蓮》、《梨雲劫》、《雙鵑血》、《好青年》、《怪家庭》、《還嬌記》、《眾生相》、《平沙恨》、《怪姻緣》、《青萍吼》、《滑稽魂》、《瑤瑟夫人》、《姐妹花骨》、《俠風奇緣》、《孽海鴛鴦》、《鏡中人影》、《情天孽鏡》、《秋冰別傳》、《玉痕小史》、《雪蓮日記》、《無可奈何》、《綠林怪傑》、《戰地鶯花錄》、《愛克司光錄》、《社會罪惡史》、《劍釧雙俠記》等長篇小說,《奇童記》、《兒淚血》、《磁菩薩》、《怨偶記》、《林芝祥的妻子》、《一千個鬧時髦的笑劇》等短篇小說,及《我之小說觀》、《沁香閣筆記》、《沁香閣詩集》等詩文雜著,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

代表作品

人稱他是民國初年揚州派作家的領袖,他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涵秋的代表作是《廣陵潮》。對於《廣陵潮》的評價,向來有些撲朔迷離。如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認為,在“現在的小說”中,《廣陵潮》是屬於“上等的”,但同時又認為它“不配在新文學上占一個位置”。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中認為,在“新出的白話小說”中,《廣陵潮》是屬於“壞一點的”,但同時又承認它“至今還占領著市場”。無論如何,《廣陵潮》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經問世,而在八十年以後的今天仍擁有大量讀者,這不能不說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正如張恨水在《廣陵潮·序》中所說: 《廣陵潮》是三十年前的作品了。第一,我們不能用文藝尺度來量它,這是要緊的。認定了這一點,我們可認為李先生在當年下筆,對社會現狀有很好的反映。寫出來,雖然是中國一個角落,那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個什麼狀態。他雖沒有強調革命的意識,在許多地方他是反封建的。當年除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官場現形記》,沒有第三部書能夠這樣對舊社會猛加抨擊。而且以上二書,有些地方誇張過甚,倒不如《廣陵潮》寫一角落,還比較能把握現實。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魯迅也曾經購買和閱讀過《廣陵潮》這部小說的。

遺著集

李涵秋先生的遺著集《沁香閣遊戲文章》。此書為活字鉛印,1927年上海震亞圖書局出版發行。其書所集李涵秋上世紀20年代發於報端的雜文隨筆60篇,計兩萬餘字。書名雖曰“遊戲文章”,然實存精闢內涵,恰如序言中所言那樣,文章“蓋以冷雋之筆墨、諷刺之寓言,嬉笑怒罵,妙趣橫生,而愛國熱忱流露於行間字里”。
李涵秋
李涵秋(1874-1923)名應漳,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揚州人。12歲習古文辭章,17歲設帳授徒,20歲中秀才。1921年,李涵秋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等報刊撰寫小說。據《揚州歷史人物辭典》記載,李涵秋一生著作頗豐,計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卷,筆記雜著25篇。其處女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深受讀者歡迎,為文藝界稱譽。而遺著集《沁香閣遊戲文章》世人卻鮮知。
《沁香閣遊戲文章》之所以能出版發行,當屬涵秋之弟李鏡安之功。1923年,李涵秋去世後,其弟李鏡安不忍其兄見於諸報的雜文散失,朝夕搜求,從事撮錄,共蒐集雜文百篇,選其六十,兩萬餘言,並將著作權讓予震亞圖書局主人朱崇芳(字挹芳),由壽州李警眾校訂,名儒譚澤闓題簽於民國十六年(1927)出版發行。
再次賞讀涵秋先生文集,仍止不住為先生的妙筆傾倒,如在《代全國窮民討財神檄》一文中,涵秋先生寫道:“彼財神者,昏庸成性,勢利存心。握人間財政之權,無一視同仁之意。愛憎由己,予奪不公。一介寒儒,偏教潦倒;千金之子,厚以貲財。既辜上帝之恩,復犯下民之怒……若謂窮原有命,暴發戶何為而來?果其神本無靈,木偶像又焉用……今朝下筆為文,一字嚴於斧鉞,他日興師毀廟,千秋斷卻香菸!此檄。”先生之辛辣與雅趣由此可見一斑。

書畫名家

李涵秋是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名家之一,是維揚小說的泰斗,被譽為民國第一小說大家。代表作《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線索,反映自中法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階段的社會百態,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當時文藝界稱譽。1923年5月,李涵秋因“腦溢血”而去世,同鄉兼好友張丹斧撰輓聯:“小說三大家,北存林畏廬,南存包天笑;平生兩知己,前有錢芥塵,後有餘大雄。”
李涵秋涉獵深廣,詩書畫印俱佳,只是為小說名所掩。1923年,江都貢芹孫編著,由上海天懺室出版部出版的《李涵秋》中第二編是《涵秋藝術》,其中介紹了李涵秋的文、詩、書畫、金石,並附有四幅書法作品、兩幅繪畫作品和數枚自鐫圖章。
書法:肥瘦穠纖,彌所不宜
李涵秋能書,其書法宗王右軍,肥瘦穠纖,彌所不宜。鄭逸梅在《人物和集藏》說:“(李涵秋)所作柬札,秀勁有致,曩年給我的書信,凡若干通,自經浩劫,僅留其一,我心瑰寶視之。據云,他為居停李石泉(筆者註:李涵秋的老師)寫團扇,石泉謁上峰梁鼎芬,鼎芬見此扇,頗為激賞,鼎芬為張香濤(筆者註:張之洞)高足,不輕許人者。間作對聯,我曾見其行書七言對:種來松樹高於屋,聞道梅花瘦似詩。又:曉汲清湘燃楚竹,自鋤明月種梅花。兩聯都及梅花,更為玩賞不置。”
繪畫:精研工媚,墨致渾脫
李涵秋繪畫精研工媚,若出閨秀手。喜作花鳥畫,且擅畫菊,設色清妍,墨致渾脫,若不腕力者。當他在揚州設立私墊時,貢少芹持一白紙扇來訪,李涵秋看見,便自告奮勇,磨墨濡筆,為作山水,即題云:“少芹不索我畫,我偏要畫,且潑墨畫遠水遙山,自謂尺幅中有千里之勢,蓋我非畫前人之畫,乃畫我之畫?”李涵秋繪畫筆法疏宕,充滿文人畫風格。李涵秋有時畫菊,有時畫秋柳,畫鳴蟬,也都脫俗可人。揚州中學老人憶及,先生執教時,凡學生作文成績特佳者,乃作書畫扇為獎勵品。學子得獲,輒視若珍寶。一次,揚州軍政分府的都督徐寶山以扇面請涵秋作畫。適興至,涵秋飽蘸赤朱於筆,立成蟹二。另塗墨作殘菊二三枝,橫臥於地,蓋正持螯賞菊時也。細玩之,筆致蒼勁,神韻飽滿。徐得之喜,將設宴以報。不料徐中仇人之計被炸死。涵秋聞之嘆曰:“橫行將軍果就烹矣,吾畫豈為預兆乎。”
篆刻:剛健渾厚,穩當自然
李涵秋也擅長篆刻。早年他收藏前人印譜甚多,經常觀摩。時間長了自己也就能操刀治印。據貢少芹的《李涵秋》一書中載有他的13幅印章,其中有“李應漳印”、“涵秋”、“江都李氏”、“涵秋翰墨”、“著書時代之涵秋”、“李涵秋印”等,以及“二十四橋明月夜”、“學然後知不足”、“紙墨相發偶然欲書”等閒章。它們有白文,有朱文;或剛健渾厚,或穩當自然,可見他運刀熟練。據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故事》中云:“經少芹搜羅了一些,復乞助於涵秋弟鏡安,涵秋夫人薛柔馨,鈐成一冊,或和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伯元的《芋香室印存》媲美。”可惜這本李涵秋的印譜已散佚,我們已不能看見更多的涵秋印章。

相關信息

當年的報紙都以登載涵秋的小說為榮,時人甚至有“無鄭不補白,無李不開張”之諺。前一句謂報紙的補白必須鄭逸梅,後一句謂副刊的開張必須李涵秋。
涵秋的沁香閣在揚州宛虹橋,屋雖三楹,然結構殊為雅致。室內有呂鳳子所書對聯及古碑拓片,室外小圃有花木扶疏,且蓄各種鳴禽。現在港澳及日本都有李涵秋的研究者,如能恢復涵秋故居,應是一樁有意義的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