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迷蹤拳》是滄州青縣一帶習練的一種武術,李氏迷蹤拳是主要拳種之一,很具青縣特色。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李氏迷蹤拳
編號: 5—6—6
名錄類別: 雜技與競技
申報地區: 滄州青縣
名錄簡介
青縣是片神奇的土地,古來兵家必爭,鏢客武師雲集,人民勇敢強悍,習武風盛,武鄉聲遠。1992年滄州被國家命名為武術之鄉,青縣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青縣流傳的二十多個拳種中,李氏迷蹤拳是主要拳種之一,很具青縣特色。關於此拳的創立和流傳,沒有史料記載,只有歷代拳師的口傳,基本的說法是“此拳出自少林,由達摩首創”。後有拳術奇人進行系統化、規範化,並予以充實和發展,形成一套拳術,因那時把武術叫武藝,因而稱“迷蹤藝”,在寺內傳播的同時,傳到社會上。在後來的傳流中,又有武術賢才(姓名不詳)將道家的陰陽八卦理論吸收進來,為拳術基礎,在內容上也有新的發展。使迷蹤拳成為釋、道並存,理論技術完備,特點突出的拳種。可見,此拳雖源於少林寺,具有少林拳術的一些特點,但又超出和區別少林拳術。
此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豐富完備的,是眾多門人共同發展的結晶。宋代時,周侗、盧俊義、林沖均是此拳的頂尖人物,也是此拳藝的宏揚者。清代時,在社會上廣傳此拳首推孫通。孫通,字季寬,山東泰安人,嗜武如迷,曾在少林寺學藝數載,廣訪社會名師,精於多種拳術,其中迷蹤拳藝達爐火純青,被人尊稱“萬能手”和“遊俠”。青縣的迷蹤拳就是他於清乾隆年間雲遊東北、途經青縣時首傳的。此後,此拳在青縣傳播開來。
現在由李玉川繼承三代家傳和師傳,經長期反覆研練、整理和規範,已形成理論和技術體系比較完備。古老而優秀的拳種,以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而名揚海內外。此拳自清乾隆年間由孫通始傳青縣後,已流傳近三百年,代代相傳,根深葉茂,碩果纍纍。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戰爭形勢的影響,青縣習練此拳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全縣練此拳的村莊有二十多個,人數達上千人,曾湧現出有“鏢神”稱號的張金堂、有“鐵胳膊、鐵巴掌”稱號的劉寶祥及在軍隊任教、保鏢的多位武功高手。
李氏迷蹤拳理論技術完備,內容很豐富。此拳有六大含義:動如箭出,疾若閃電;隱含驟發,動之無形;出手三招,刁鑽古怪;剛柔轉換,發力暴猛;變化多端,技法無常;虛實並用,攻守合一。由此,在與人交手時,發招進擊,往往出乎意料,使人摸不清來蹤去跡。故曰“迷蹤”。
此拳有“八句六十四字真言”為習拳要訣:記憶體八意:驚、急、狠、奮、摧、勇、暴、威;養修八氣:元、大、谷、真、宗、營、衛、中;精練八法:手、眼、身、步、提、頓、開、合;身練八功:氣、力、內、外、軟、硬、輕、重;外表八力:驚(彈)、抖(放)、旋(鑽)、纏(裹)、掙(二)、冷(脆)、連(隨)、捋(拽);體展八技:猝、閃、連、攔、迎、變、巧、破; 技顯八器:頭、眼、肩、肘、手、胯、膝、腳;融貫八決:靠、抱、粘、拗、頂、捋、提、纏。
此拳的內容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套路,分徒手和器械單練和對練套路。徒手單練套路有迷蹤拳架子、迷蹤拳彈腿、迷蹤拳練手、迷蹤拳一至三路、迷蹤藝、迷蹤五虎拳、迷蹤看家拳等等;對練套路有八折、進拳和擒拿手等。二是功法,分為健身和技擊功法。健身功法有樁功、周身活動功、周身按揉點穴功、周身拍打功等。技擊功法有樁功、拳術勁力功、周身靠打功、鐵頭功、鐵臂功、鐵掌功、鐵腿功、輕功、千斤力功、點穴功、卸骨功等。功法共有五十餘種。三是技擊及單操功夫,這是迷蹤拳的核心內容。技擊有一百零八技法,分為天罡三十六技法和地煞七十二技法。天罡三十六技法是人體周身主要部位的三十六種基本技法,有八大手技法、六大腳技法、六大肘技法、四大肩技法、四大胯技法、四大膝技法、四大頭技法。地煞七十二技法是全面而系統的包括打、踢、摔、拿在內的具體技法,有二十四連珠炮絕殺法、二十四快速打摔法、二十四擒拿打破法。
現在,此拳在青縣已傳到第七、八代,武林精神,但以李玉川等人為代表的傳承人們為繼承傳播此拳也一直在篤行著,奮博著,且已出書錄碟,在全國影響越來越大。此拳在青縣民眾中廣泛傳播和練習,不僅促進了人民大眾的身心健康,活躍了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而且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對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