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

李毅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毅峰(1964-),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理事、第十二屆全國美展評審、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美術家協會山水畫專委會副主任、天津美術家協會花鳥畫專委會副主任、天津市河西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新疆大山水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客座教授、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武警指揮學院兼職教授、天津畫院特聘畫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黨總支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毅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 職業:學者、畫家
  •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中央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高山幽居圖》《蒼岩》《山水妙音》等
曾任職務,藝術經歷,出版及活動,藝術觀,

曾任職務

曾任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天津藝術教育進修學院副院長、《國畫家》《國畫》《國畫世界》《美術家》等多家雜誌總編、天津出版總社編審、天津市文化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天津市政協書畫研究會藝委會主任、天津市國學會副會長等。

藝術經歷

1964年在天津出生;
李毅峰與恩師王景魯先生李毅峰與恩師王景魯先生
1968年(4歲)塗鴉;
1970年(6歲)進入天津市河西少年宮學習繪畫;
1971年(7歲)獨立完成專題系列漫畫72幅並在少年宮展覽;
1972年(8歲)初學水粉,嘗試臨摹的連環畫《列寧在十月》封面在少年宮展覽;同年拜天津中醫名家、武術家楊深為師學習傳統中醫和武術;
1974年(10歲)學習小提琴;同年拜學者、文人書畫家王景魯先生(清代劉墉後人)為師,先後學習《爨龍顏》《爨寶子》二碑和《張遷碑》《石鼓文》及金文;
1976年(12歲)開始隨王景魯先生學習篆刻並授金石訓詁之學及古典詩文;入中學後,在校與石棟老師學習素描速寫等西方繪畫基礎;
1978年(14歲)作品《送姐下鄉》參加天津市青少年繪畫展;
1982年(18歲)在南開大學教授薛寶坤和劉澤華兩位先生建議下,李毅峰放棄報取天津美術學院,進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思想史專業學習;
1982-1986年(18-22歲)在大學期間,李毅峰完成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專業主修課程並輔修博物館專業以及哲史系、中文系的大部分中國文化方面課程。同時,與先秦思想史家劉澤華先生,古文字學家、青銅器專家朱鳳翰先生,書畫鑑定家劉光啟先生修完秦兩漢思想史、中國青銅器及考古、中國書畫史及書畫鑑定等課程;
1985年(21歲)、1986年(22歲)李毅峰兩次在南開大學舉辦書法展;
1986年(22歲)在王景魯先生指導下,開始系統研究黃賓虹的生平及畫論並臨摹黃賓虹山水,同期學習龔賢畫作和石濤的行書筆法;
1986年(22歲),受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史論家李小山《中國畫的窮途末路》啟發,李毅峰以《中國書法本質論》為題目撰寫了畢業論文。同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杜滋齡先生和李天庥先生引薦,李毅峰進入《迎春花》任職編輯工作;
1987年(23歲)李毅峰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推薦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跟隨薛永年學習、研究中國美術史論,期間完成了《中國畫的哲學歸屬》和《篆刻學類要注釋》等論文和論著。啟動了《中國篆刻大辭典》的撰寫工作,編撰期間李毅峰也得到海派名家沙孟海韓天衡諸先生的指導。歷時數年直至1993年,《中國篆刻大辭典》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3-2000年間(29-36歲)李毅峰撰寫了《九十年代中國水墨現狀》《中國繪畫的認識與實踐》等文章;其後,李毅峰去台灣考察傳統中國畫,編著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

出版及活動

2006年(42歲)赴俄羅斯考察博物館及列賓美術學院
2008年(44歲)赴美國伯克利大學考察中西方藝術、講學交流,飛躍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
2013年(49歲)赴德國羅浮宮參加中西藝術大展並擔任評審,繼赴北歐五國考察博物館及寫生;
2014年(50歲)出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覽評審;
2015年(51歲)出任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2016年(52歲)與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庚先生共同主編了《芥子園畫傳圖釋》十五卷,系統地對原芥子園畫傳用歷代名家作品進行詮釋解讀;
2018年(54歲)李毅峰受WTA(國際女子網球協會)國際網球公開賽主辦方邀請為大賽題字;
2019年(55歲),啟動《周易系列》的構思和草稿,嘗試以哲學視角和當代的藝術語言解讀中國山水畫和傳統文化精神。
主要論文有:《中國畫的哲學歸屬》《中國繪畫的認識與實踐》《八大山人的水墨語境》《藝術創新與文化自信》《李毅峰談書畫養生》《李毅峰書畫篆刻作品選登》等。
作品被收入《中國當代花鳥畫》《最具學術價值與升值潛力當代100位中國畫家投資價值評析》《中青年國畫家百人作品集》《1979-1999年的中國美術》《當代中國山水畫》《中國美術60家》等。出版有:《李毅峰畫集》《會心處不在遠》等。

藝術觀

藝術是天才的特權。在中國文化中,對宇宙本體的認知活動是通過本體”人的“自我意識”的認知而實現的。作為中國文化意識的繪畫藝術,其發軔之初就與探索宇宙自然的奧秘緊密相聯,幾千年來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思維方法和認知理論,成為中國藝術創作之源。天才的意義就在於能夠理解和承接這種認知關係,並轉化為隨機開放的觀念思維和表征認知的藝術形式。
藝術家三要素:智慧、孤獨、創造。藝術是形而上的體現。“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體現規律須先認識規律和把握規律,它應是高智慧的結果。認識的遞進和精神的提升,勢必與客觀存在的生存狀態和行為規範發生衝突,形成矛盾關係。所以,建立正確的生命意識,調整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世界的矛盾是一個藝術家的必備素質。在衝突的矛盾中認識世界,認識自然,才能準確地表達自然與社會的“內質”和“真意”。
傳統是時間的延伸和思維的承續,是中國畫藝術形式背後建構的思維開闊、意境宏綽、觀念眾多以及具有潛在理性思辨的藝術思想。從這一點上看,行為活動和規範本身應是真正傳統之體現,但它是呈隱匿性的,是從深層意識上的控制,同時又是無限的。無限便不能有界,有界就是否定。所以傳統沒有定格,是永恆而可靠的信息之源。
藝術的形式是事物關係的顯現。關係之本即是由樸素辯證法的陰陽關係而生成的中國畫黑白系統。《老子》講:“知其白,守其黑。”宋范應元註:“白,昭明也,黑,玄冥也。”白是顯現光亮,黑是隱匿黑玄,繪畫掌握了顯現出的事物關係,才能隱匿住自己的真本,使表現對象增加蘊含的層次與質量。白是黑的擴散,黑是白的凝聚;黑是實,白是虛;黑是密,白是疏。既對立又統一。黑與白是中國畫家成功的聖光。
在處理事物關係中,筆墨語言是至高無上的,一切關係都是通過筆與墨的變化來傳遞和塑造物象的信息。線條的抑揚頓挫、緩留疾徐和用墨的濃淡乾濕、焦宿破積一方面實現物象實體相交接的綜合與抽象,另一方面也是對生命內質的概括,既守住了物象質的特徵,又使物象特質能服從於筆墨造型,從而準確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氣質,實現藝術的真實功能。
線是中國畫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最典型是因為它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與完善的表現方法,成為幾千年傳而統之的通行符號;最有文化內涵是因為這一通行符號是建立在漢字文化的基礎上,而這一基礎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在社會生產和生命活動中的認識與實踐的產物。
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線的意義有三:一是以線造型,運用線的特點來合於創作對象的氣質和質感;二是以線傳情,把線作為表現意境情境的媒體,反映主體的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三是以線體現,即通過線之不可替代的獨立性來體現主體的認識觀。
藝術創作是形而上的精神勞動,它從豐富的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中提取理想,又使理想在藝術實踐中化為現實。在這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可使藝術家從中直觀自身。反過來,對象化的形態也構成了作品的意境和典型性格。
藝術語言要有獨立的價值。無論是在形式處理、空間虛實的處理上,還是色彩處理與造型處理上,每一個局部,每一個語言符號,都應具有獨立的審美特徵。同時在大關係處理上,也應強調語言的連續性和變化性,使得全篇整體、穩定,統一中有變化,形成一種有序、有情的整體體驗感受,並使之具有抽象的邏輯關係和心理關係的視覺化。這一邏輯關係的內在整理和自我演化,形成畫面上的秩序、結構和系統。
中國畫從畫面物象造型到筆墨技術配置,從理想的生存環境設定到現代心態的流露,都自始至終地依靠了直觀知覺方式,在繪畫形式上把理想與現實,把觀念與形式,把人與自然的關係同自己的思維形式和意識狀態聯繫起來,達到了一種理想化的秩序和認識。
中國畫創作的起點在於直觀知覺。直觀知覺的意義在於真實地表現人內省的精神意蘊。自覺內省應當說是人類完善自身的一種精神行為,具有理性意味和生命意義。它起源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體驗和把握,是一種靈魂與生命內質的運動和顯現,是一種更純粹的生命感覺。這種感覺在中國畫發展史中一直被把握了幾千年。當下現代化進程又推動這一生命感覺的現代化發展。畫家在基本創作的文化品格上賦予作品全部的直覺感受,同時在形式語言的設定上也力圖對歷史進行辯證的承接和反叛,強調個體感與歷史感、宇宙感與神秘感同在感覺知覺和表象中把全部的特徵完整地,具體、生動地呈現於主體,從而構成一種認識基礎上的對對象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中國繪畫自文人參與後,便開始由功能型向氣質型轉化。它以體現氣質修養為表現中心,鮮于把一些純藝術要素明確地從氣質表現的隱匿中提取出來,並置於創作的主體認識和理解中。現代中國畫家有自己的心理構成方式和層面。如何把這一方式和層面與人自覺內省的精神意蘊的民族核心融合起來,並在融合中強化思維方式的特殊性,是現代繪畫意識確立之關鍵。把藝術要素作為主體,以純化的民族性語言為載體標誌著中國當代藝術由傳統認識觀向現代認識觀的轉化。
藝術的總目標就是人類自身發展的總目標。即在化理想為現實的過程中,目的與現狀因貫徹於過程而得到了實現,創造了主體的價值。在價值創造過程中間,自由的精神是體,價值的創造是用。於是自我或自由的精神或自由的個性具有了本體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藝術創造所達到的自由狀態和真善美的境界,使自然成為適合於人性發展的人化的自然,使精神成為真善美統一的自由人格。自然的人化和藝術創作進入自由都是以自由個性為條件的,也是精神達到自由的條件。而這種個性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就在於人的認識辦,或亦可稱為智慧。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終極的發展。
超越現實的理性感,首先應超越對現實時空觀的認識,再把認識轉化為思維秩序和結構意識。這是山水畫表現的根源。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只有接受人的信息,才能被人接受並賦予自然以意識。線語言的山水錶現正顯現出人之文。
線可以體現歷史的內涵和人生的內涵,但需要精神上的痛苦磨難來提升認識,轉識成智來達到。線的軌跡是人生的軌跡,線的高度是認識的高度。
從本質上講,當代賦予線的全部信息是亘古未有的。信息轉化成內涵是線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獨立語言含量有意義存在的關鍵。
對線的把握和駕馭是作為中國畫畫家的特殊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