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時(原復旦大學商學院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權時(1895-1982),男,字雨生,浙江鎮海大碶漕頭村人,1895年出生。出身貧寒,勤奮好學,求上進毅力非凡。他1918年從清華畢業,當時還叫清華學堂,沒改成大學。2年以後,李權時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又過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財政學方向的博士,年僅27歲。他1922年回國,歷任上海商科大學、大夏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公學、暨南大學、交通大學、國力勞動大學等學校的教授,還擔任復旦大學商學院院長,中國經濟學社理論刊物《經濟學季刊》總編輯,上海銀行工會主辦的《銀行周報》社經理兼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權時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5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清華學堂
  • 主要成就:為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我國培養了很多經濟方面的人才。
  • 代表作品:《經濟學原理》、《經濟學ABC》、《財政學ABC》
  • 性別:男
從1927年開始,李權時陸續把自己的講義和研究撰寫成書,先是給世界書局出版,後來東南書店和商務印書館也來約稿,就一發而不可收了。他最早為人所知的書是《中國經濟思想小史》。那個時代,每個學者都對傳統有極深的認識,李權時也不例外。但與一些同事如唐慶增比起來,他的主要興趣並不在思想史上。他講述和寫作思想史,就引入亞當斯密《國富論》框架,分成分配、消費、租稅以及交易等幾個不同主題,配合分析我國古籍中有類似思想的文獻。大約要十年以後,從哈佛歸來的唐慶增模仿胡適《中國哲學史》的體例按照思想流派寫成《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卷),才算另造出一套有別於李權時的知識框架。
李權時的這些著作中,早期有很大一部分應該算作教科書,比較有影響的有《經濟學原理》、《經濟學ABC》、《財政學ABC》等等。要說學術價值,那么有幾本分別屬於兩套極有影響的叢書,值得一提。一套是馬寅初和劉大鈞組織的“中國經濟學會叢書”,收集了很多學術名著,如陳達著《中國勞工問題》,楊蔭溥著《中國金融研究》等,反響巨大。李權時精心撰寫了《財政學原理》,1931年出版,與他們並列,亦可看作當時國內財政理論研究的高峰。
還有一套則是商務印書館老闆王雲五主編的萬有文庫。王雲五以極大的精力和熱情組稿,匯攏成這一塊巨大成就。李權時、唐慶增這些身在上海的經濟學者都是王雲五重點拉攏的對象。於是,李權時在1929年撰寫了《商業循環》和《商業政策》,大量引用西方前沿理論,頗受讀者歡迎。
可這些理論研究和引介在學界也遭到一些批評。同是“中國經濟學社”的主要成員,南開大學的何廉對李權時的研究進路就頗有微詞。他嘗說,美國人在研究商業循環,這是他們的學術前沿。可是中國連像樣的金融市場也沒有,基礎工業也很薄弱,哪來的經濟周期,又讓學生何以能夠理解這么抽象的經濟周期或者商業循環。所以何廉主張實地調查,帶著學生四處走訪。其實李權時也做社會研究的。身處上海,自然以研究上海的金融業最為方便,所以他和趙謂人合著了一本《上海之錢莊》,成為記錄20年代上海錢莊最翔實客觀的歷史資料。但李權時的性格,終究不願意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先挖深後拓廣。
抗戰突然爆發了。李權時當時留在上海,轉移不便,後來就和周作民、戴藹廬、張素民、董修甲等著名經濟學家一道加入了汪偽政權。抗戰勝利以後,李權時落水的舊賬被翻出來,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有時還寫一點關於財政或者經濟問題的文章,但被大家毅然排除在學術討論和集會之外,只得無奈地去了香港。
解放以後,李權時於1950年回到上海,學界更無他的立足之地。1956年,他受聘於東北人民大學,致力於培養年輕教師。後來,東北人民大學改為吉林大學,轉眼成為東北地區經濟學實力最強的大學。到1982年,李權時默默地去了。
他在我國的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開創性的貢獻,為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為我國培養了很多經濟方面的人才。
學術著作:
李權時一生著述豐富,特別是在1920年代到抗戰勝利這段時間,是其著作出版的高峰時期。自民國十六年到三十三年在上海期間,先後出版了三是五部經濟學著作,以下是其代表性作品:
1、財政學原理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年初版
2、經濟學原理 上海東南書局 民國十八年初版
3、李權時經濟論文集 上海東南書局 民國十八年
4、李權時經濟財政論文集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年
5、中國經濟史概要 中國聯合出版公司 民國三十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