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欣

1985年1月,李楠欣生於葛洲壩一個普通職工家庭,2003年,從宜昌市一中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著名心理學家李量教授,進行精神分裂症動物模型相關研究。 同時,在2005-2007年間,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李同歸博士的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組參與依戀類型的研究。

本科畢業後,李楠欣進入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碩博連讀,獲得每年5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早期在Yale大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方向的Thomas Brown教授的研究小組,後來師從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著名藥理學家Ronald Duman教授,主要研究抑鬱症和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已有多項研究發表於國際心理藥理學領域權威期刊,並榮獲美國心理學會ScottMesh研究基金、國際榮譽心理學學會及心理科學聯合會聯合頒發的Albert Bandura傑出博士生研究獎和美國神經心理藥理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研究者獎等多個獎項。

2009年,李楠欣與來自浙江的,同在耶魯大學讀博士的女友結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楠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葛洲壩
  • 出生日期:1985年1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 性別:男
人物新聞:,發表獎項:,

人物新聞:

我系畢業生李楠欣發表《Science》文章 探討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一種具有快速抗抑鬱療效的藥物氯胺酮可以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內蛋白合成通路,進一步促進神經突觸的形成並發揮抗抑鬱的行為效果。這項研究成果目前公布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雜誌,並在同期雜誌的“視角”專欄由同行專家專文評述,對該項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前瞻性給予高度評價。

發表獎項: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及分子精神病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李楠欣。 李楠欣2007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本科期間在校長基金的支持下,在李量教授的精心指導下進行精神分裂症動物模型的相關研究,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Behavioural Pharmacology》《Behavioral Neuroscience》等幾個國際期刊。在耶魯大學學習期間師從Ronald S. Duman教授,主要研究抑鬱症和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已有多項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心理藥理學領域權威期刊,並榮獲美國心理學會Scott Mesh研究基金,國際榮譽心理學學會及心理科學聯合會聯合頒發的Albert Bandura傑出博士生研究獎,以及美國神經心理藥理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研究者獎等多個獎項。他的成績充分展示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本科生教學和科研訓練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效。本科階段打下的紮實科研基礎,使他在進入耶魯後能夠順利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
傳統的抗抑鬱藥物普遍調節大腦內的單胺能系統,主要的局限在於藥物的生效時間過慢,往往需要2到3周病人的症狀才能有顯著改善。近些年來臨床研究表明,單次注射谷氨酸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的拮抗劑氯胺酮可以在2小時內緩解抑鬱症狀,藥效持續長達一周,引發抑鬱症治療領域的高度關注。但是氯胺酮抗抑鬱作用的神經機制至今為止卻不甚清晰。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李楠欣所在的研究小組運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電生理記錄、雙光子成像、心理藥理學以及動物行為模型等多種實驗手段,證明了氯胺酮可以迅速地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中神經突觸內的一種蛋白激酶介導的蛋白合成通路。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藉此上調多種與突觸發生有關的蛋白表達量,從而提高神經突觸的數量以及成熟程度,最終產生抗抑鬱效果。這一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抗抑鬱藥物神經機制的理解,也為下一代快速抗抑鬱藥物的研發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重要靶點。
附原文檢索
mTOR-Dependent Synapse Formation Underlies the Rapi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NMDA Antagonists
Science (2010) 329: 959-964
The rapid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after ketamine administration in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ed patients suggests a possible new approach for treating mood disorders compared to the weeks or months required for standard medication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action of ketamine [a glutamate 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We observed that ketamine rapidly activated 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pathway, leading to increased synaptic signaling proteins and increased number and function of new spine synapse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rats. Moreover, blockade of mTOR signaling completely blocked ketamine induction of synaptogenesis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in models of depress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effects of ketamine are opposite to the synaptic deficits that result from exposure to stress and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fast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Commented in Science (2010) 329: 913-914
  • 專訪李楠欣:如何從80後博士中脫穎而出?
    出生於85年的李楠欣博士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路:不僅獲得了多個傑出青年研究者獎項,而且近期在應激、抑鬱以及抗抑鬱藥物神經機制的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成果,發現了一種抑鬱症治療新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頂級刊物Science雜誌上。
    氯胺酮(Ketamine)傳統上用作動物麻醉劑,在某些情況下作為人類麻醉劑,但最近幾年它已經成為了夜店的最愛,在那裡它被稱為K粉(Speical K)。而這項最新的研究則發現低劑量的氯胺酮對於抗抑鬱十分有效,這揭示了一種新型的抗抑鬱症神經機制,也為治療抑鬱症提供了新方法。Science雜誌同期發布了這項研究成果的評論性文章,對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和前瞻性給予了高度評價。
    作為一位2007年才本科畢業的在讀博士,取得這樣的成果應該說是不容易的,李楠欣博士是如何從眾多博士生中脫穎而出,這一重要的成果又是如何獲得呢?為了解答這些疑惑,也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一研究成果,生物通編輯特聯繫了李楠欣博士,就讀者感興趣的一些問題請教了他。
    生物通:氯胺酮(Ketamine)傳統上用作動物麻醉劑,貴研究組首次發現了這種物質在抑鬱症治療方面的作用,這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您認為獲得這一重要成果的關鍵是什麼?
    李博士: 我認為這一研究結果為開發下一代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點。現在市場上比較常見的抗抑鬱藥物,基本源於上個世紀中期偶然發現作用於單胺能系統的藥物可以起到抗抑鬱的效果,在過去的60多年裡,並沒有很大的創新。傳統抗抑鬱藥物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的重性抑鬱病人中有較好的療效,並且往往需要數周才能見效。氯胺酮作為一種新的抗抑鬱藥物,臨床發現單次注射2小時內就能緩解抑鬱症狀,藥效長達1周,因此受到臨床領域的很大關注。但是氯胺酮抗抑鬱的神經機制之前大家不甚了解,我們的研究正填補了這個空白,表明氯胺酮是通過激活大腦前額葉的蛋白合成通路促進突觸連線來起到抗抑鬱作用的。
    生物通:研究認為,氯胺酮在神經系統里的作用方式和傳統藥物不同,這種差別是什麼?
    李博士: 就藥物本身而言,氯胺酮是谷氨酸NMDA受體的非特異性拮抗劑,而傳統的抗抑鬱藥物主要作用於大腦的單胺能系統,如百憂解(氟西汀)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拮抗劑。此次,我們的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激活前額葉的神經突觸內的蛋白合成通路,而無論急性還是慢性注射氟西汀,米帕明(丙咪嗪,一種三環類抗抑鬱藥物),甚至包括電痙攣刺激(一種治療難治性抑鬱症的手段)都不能激活該通路,說明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鬱藥物可能主要特異性地通過激活這條通路來實現。
    生物通:實驗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技術有哪些?最重要的技術點在哪裡?
    李博士: 實驗中採用了比較成熟的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電生理記錄、雙光子成像、心理藥理學以及動物行為模型技術。其中,雙光子成像技術提供了非常漂亮的神經形態學數據,直接證明氯胺酮可以促進突觸的生成和成熟。
    生物通:近幾年氯胺酮成了夜店的最愛,在那裡它被稱為K粉(Speical K),您認為氯胺酮在迷幻方面的作用與治療抑鬱症有關嗎?
    李博士: 氯胺酮在臨床上被用於兒童急診科的麻醉劑,具有一定的致幻效果,屬於嚴格管制的藥品之一。致幻性以及其他一些副作用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氯胺酮在抑鬱症治療領域的廣泛套用。氯胺酮是谷氨酸NMDA受體非特異性的拮抗劑,我們希望更加特異性的NMDA受體拮抗劑能提供類似的抗抑鬱療效,而沒有致幻性等副作用。我們的研究表明一種NMDA 2B受體的特異性拮抗劑Ro 25-6981可以類似地激活前額葉的蛋白合成通路,並且在動物模型中起到與氯胺酮相近的快速抗抑鬱效果。另一些NMDA 2B受體的拮抗劑已經作為新一代抗抑鬱藥物進入到臨床實驗階段。
    生物通:氯胺酮如果需要套用到臨床,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深入分析?
    李博士: 首先,需要在不同的心境障礙患者中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比如雙相心境障礙(躁狂-抑鬱)的病人,最新一期的《普通精神病學檔案》報導氯胺酮在雙相心境障礙的病人中也能起到比較好的抗抑鬱療效。
    其次,需要進行更為系統的副作用調查,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種軀體不適症狀在氯胺酮單次靜脈注射後2小時能逐漸消失,其更為長期的潛在副作用也需要進行研究。
    然後,基於我們的研究,氯胺酮可以通過激活前額葉蛋白合成通路發揮抗抑鬱作用。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研究,完善這一條全新的藥物作用通路和靶點,並以此為基礎促進開發下一代見效快,藥效強,並且副作用小的抗抑鬱藥物。
    生物通:您從湖北考入北京大學,當時為何選擇了心理系呢?後來又為什麼選擇了抑鬱症相關研究呢?
    李博士: 心理學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是考察大腦功能和行為的一門科學,它在中國的傳播源於1917年心理學家陳大奇在北京大學建立第一個科學心理學實驗室。北大心理系在全國各科研院校中,歷史最為悠久,方向最為全面,科研學習氛圍最為嚴謹,因此我選擇了北大心理系。在心理系學習期間,我師從李量教授,主要進行精神分裂症動物模型相關的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疾病的動物模型研究對闡明疾病的神經機制,開發新的藥物治療,乃至最終揭開大腦認知情感各種機制之謎,都有很大的意義。因此在耶魯大學我師從分子精神病研究所所長Ronald S. Duman教授,考察另一種主要的心理疾病:抑鬱症,研究應激、抑鬱以及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
    生物通:2007年您才從本科畢業,在留學美國不到3年的時間裡,您就發表了Science文章,您認為這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李博士: 不敢談成功,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還需要更加努力,做出更好的工作。但是如果說應該感謝什麼,我非常感謝導師Ronald Duman教授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鼓勵,以及整個實驗室乃至整個分子精神病學研究所非常好的實驗環境,尤其是出色的工作夥伴和高度建設性的討論氛圍。我也非常感謝北大心理學系和我本科的導師李量教授的悉心指導。北大心理系在本科生教學和科研訓練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在國內乃至國際都是一流水準,正是在李量教授實驗室打下的科研基礎,才使我在進入耶魯後能夠很快適應,順利開展研究工作。
    生物通:擬定一個好的研究課題對研究生來說十分重要,您在選擇研究課題上是怎么構思的,您的導師有給您重要的指導嗎?
    李博士: 氯胺酮的抗抑鬱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反”轉化研究(reverse-translation research)的過程。最初於2000年,由現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系系主任John Krystal教授領導的臨床課題組發現氯胺酮在難治性抑鬱症患者身上有快速抗抑鬱的奇效。之後10年中,關於其臨床療效,在世界上多個國家不同臨床研究人員得到多次證實。但是關於其具體的神經機制,一直沒有細緻的研究。
    我加入Ronald Duman教授的課題組後,首先關注氯胺酮和神經營養因子之間的相關性,之後通過與導師的不斷溝通,實驗室同事的大量討論,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ark Bear教授一次來耶魯講座的啟發,開始關注營養因子下游通路中哺乳動物雷帕安素靶蛋白所介導的蛋白合成通路的作用。這其中導師Duman教授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建設性的指導,極大地促進了我的研究進展。
    從這些問答中,一位謙虛謹慎,好學敏知的研究學者形象躍然紙上,雖然還是一位在讀博士,李楠欣博士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學者印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位博士研究生將會取得更多重要的科學發現,也將會為抑鬱神經機制等研究領域作出自己的貢獻。
耶魯大學磨礪三年 勤奮換來一鳴驚人
“80後”李楠欣成功的背後
荊楚網訊息 (三峽晚報) 楠欣今年25歲,是一名“80後”,但他卻在世界頂尖級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令國人驚喜,讓同輩自豪。這一路他是怎么走來的?成功的背後有哪些故事?昨日傍晚,本報記者採訪了李楠欣的父母。
看美國大片不忘學英語
在景風苑小區李楠欣父母的住處,剛坐下,李媽媽就搬出楠欣從小到大的獎狀和榮譽證書,裝滿了整整一盒子。
李媽媽說,懷上楠欣時,夫妻倆就很注重胎教,小楠欣半歲時就能認識100多個漢字。
“楠欣上學時有個好習慣,每個階段都會總結一下成績和不足,然後制定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李媽媽說,這些習慣主要得益於曾經教過他的老師。“特別是國小啟蒙老師鄢茉萊,每次楠欣回國,都會登門拜訪恩師。”
提起這位得意門生,李楠欣的國中班主任塗大華讚賞有加。據塗老師回憶,當時班上同學都愛看美國大片,別的同學都只看看便罷,楠欣卻對照字幕學起英語來,所以他的英語成績尤為突出。
高考,李楠欣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大。
實驗室里架起摺疊床
“圓了北大夢,他沒有滿足,又瞄準了留學美國的目標。”說起兒子的大學生活,李媽媽心疼不已。李楠欣在北京大學4年中,只回來過了一個寒假和一個暑假,其他時間都泡在學校實驗室。累了就趴在實驗室的桌上睡,餓了就點外賣充飢,有一次她去北京看兒子,見兒子如此用功,便為他買了個摺疊床放在實驗室里。在北大期間,導師李量教授給了李楠欣很大幫助,而李楠欣也沒有辜負他的教誨。才大二他便開始進實驗室做研究,而一般的學生要等到大三乃至大四。
提到做實驗,還有一樁趣事,李楠欣大三的時候,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70多歲的GaryGalbraith教授,帶著實驗儀器專程從美國趕到北大合作一個課題,由於李楠欣英語口語突出,所有接待事宜均由他負責。在實驗室里,李楠欣一連呆了3天3夜沒離開,當實驗結束,老教授得知李楠欣才讀大三不禁大聲驚呼,因為他的課題一般只有博士生才有能力參與。
從北大畢業後,李楠欣選擇了赴美國留學碩博連讀,當初那位與他合作課題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老教授,還專門為他寫了一份推薦信。2007年寒假回宜昌不久,他就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電話面試通知。
大年初一,李楠欣如願收到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年7月,他參加了耶魯大學委託北京外國語學院舉辦的口語強化班,並最終順利結業赴美深造。
耶魯大學三年磨一劍
進入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同由北大赴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妻子張薇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張薇是在北京口語強化班上認識李楠欣的,當時他作為留學生代表上台發言,一口流利的英語吸引了這位浙江紹興的美女。在大洋彼岸,兩人相愛、結婚。
小兩口買了一輛小車,閒暇時,夫妻倆開車遊覽美國各地,這樣勞逸結合的生活,讓他們的研究更有效率。今年8月20日,李楠欣在耶魯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科學》上,立即引發全球抑鬱症治療領域的高度關注,所有的人都為他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父母用“三年磨一劍”來形容他所付出的心血。
今年5月中旬,李楠欣應邀回到北京,先後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做了兩場學術報告,受到現場師生高度好評。“報告的內容就是這項成果,他都用英語一口氣講完。”李楠欣的母親說。
鑒於李楠欣作出的突出成就,今年6月,經導師提議,耶魯大學研究生院決定:李楠欣可以提前一年博士畢業。這也意味著,他原本5年的學業縮短至4年。李楠欣的父母說,明年兒子畢業典禮時,他們一定會去美國看看。
李楠欣
圖為李楠欣博士在展示自己的科學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