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李梅杏於1999年由張加延等人發現,在分類學上將其歸屬於杏屬。該新種的樹形、樹勢、1年生枝的顏色、花芽簇生、花萼的色澤及花開後萼片不反折等特徵,均近似
中國李(
Prunus salicinaLindl.),但是其葉與核的形狀介於杏和李之間,果面具短柔毛,無果粉,與杏相同,並推測該物種可能是杏與中國李的天然雜種(
Prunus armeniaca×
Prunus salicina或
Prunus salicina×
Prunus armeniaca)。對於李、杏來說,其起源與自然分布常有交叉,使得雜交種的產生成為可能,但是自然界存在的雜種數量極少,僅占李、杏總數的0.55%,許多雜種在形態及果實特徵上均發生了變異,為李屬植物的發展、進化提供了信息。從諸多研究結果分析,自然界中李與杏的親緣關係較近,在自然界中李、杏之間花期存在差異,花期為首尾相接,一般李的花期較杏晚3-7天左右,因此李、杏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交配的可能。這些研究也為李梅杏的可能起源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爭論和構想。
在植物分類學上李和杏同屬薔薇科(Rosaceae)
李亞科(Prunoideae),這是全世界植物分類學家的統一認識,但是進一步分類到屬的時候則產生了分歧。多數分類學家將李和杏等同劃分在
李屬(
Prunus L.),而部分分類學家(包括中國的專家)則將李和杏劃分為兩個屬,即李歸李屬,杏歸
杏屬。這說明李和杏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親緣關係。正是由於二者的親緣關係較近,所以二者比較容易產生雜交後代,其雜種既不完全像杏,也不完全像李。植物分類學家卡爾(Carr)於1872年首先從李屬植物中劃分出一個新種叫
杏李(
Prunus simonii Carr),中國分類學家陳嶸(1937年)、俞德浚(1959年)對這個種給予認定,這個種的別名為紅李或秋根李,代表品種有香扁李、荷包李、雁過紅、腰子紅等,其共同特點為果實表皮無茸毛而有果粉(也叫蠟粉),這也是李和杏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杏屬植物種中除紫杏(
Armeniaca dasycarpa (Ehrh.) Borkh)和變種李光杏(
Armeniaca vulgaris var.
globra Sun S X)之外,果實表面也有一個與李相反的共同特徵,即果實表面有茸毛而無果粉。李、杏雜種的果實表面共有3種類型:有果粉無茸毛、有茸毛也有果粉、有茸毛無果粉。其中有果粉無茸毛類前人已定名為杏李,劃歸李屬;有果粉又有茸毛類定名為紫杏;有茸毛而無果粉類定名為李梅杏,後兩種劃歸杏屬。生產上推廣的美國李杏和從日本引入的美國品種紅天鵝絨等李杏雜種果面都是有茸毛無果粉的,均屬李梅杏。
形態特徵
小喬木,樹高3-7米,樹勢弱,開張,主幹粗糙,樹皮灰褐色,表皮縱裂。多年生枝灰褐色,1年生枝陽面褐色,背面綠色或紅褐色,無茸毛,皮孔扁圓形,較稀。節間長0.5-1.5厘米。
小枝無毛,
葉片長圓披針形或橢圓形,葉長6-7.2厘米,寬4.1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葉片綠色,兩面無毛或下面脈腋具柔毛;葉緣整齊,具淺鈍復鋸齒;主脈黃白色,
葉柄長1.8-2.1厘米,有2-4個蜜腺。
花2-3朵,簇生,稀單生,花與葉同時開放或花先葉後,花冠直徑1.5-2.5厘米;具微香;花白色,5瓣,稀8瓣,花瓣近圓形或橢圓形,長0.96厘米,寬0.75厘米,頂端內扣,邊緣有波狀皺褶,基部具短爪;雄蕊24-30枚,雌蕊1-2枚,長於雄蕊,花葯淡黃色,白花不結實。子房與花柱基部具短茸毛;萼筒鐘形,黃綠色或紅褐色,無毛;萼片舌狀或寬舌狀,多綠色,稀褐色,無茸毛,邊緣有鋸齒,花開後多不反折。花梗長3-8毫米,無毛,稀有毛。
核果近圓形或卵圓形,果實較大,果頂平或微凹,縫合線較深;熟時果面黃白、橘黃或紅色,具短茸毛,無果粉;果皮較厚,不易與果肉分離;果肉黃至橘黃色,肉質緻密,多汁,酸中有甜,具濃香。黏核,核扁圓形,核尖鈍或急尖,核面有淺網狀紋,腹棱圓鈍,幾無側棱,背棱稍利,核基具淺縱紋。仁苦。
近種區別
李梅杏的樹形、樹勢、1年生枝的顏色、花芽簇生狀、花萼的色澤、花開後萼片不反折等特徵,均近似
中國李(
Prunus salicinaLindl.),但其葉和核的形狀介於
杏和李之間,果面具短茸毛,無果粉,與杏相同。因此,可能是普通杏與中國李的自然雜交種,沒有發現野生類型。其形態特徵變化較多,有些品種特徵近似杏者多,有些品種特徵近似李者多。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吉林、黑龍江和江蘇的北部等地區。耐貧瘠,適宜在沙壤土上生長。
生長習性
花期3-4月,果期6-7月。在中國遼寧熊岳地區,4月中下旬開花(比普通杏花期遲2-3天),7月中旬果實成熟,11月上旬落葉。在中國山東萊州3月下旬花芽萌動,10日前後為初花期,12日前後為盛花期,花期持續10天,花期溫度決定花期的長短謝花後開始展葉,5月上中旬進入新梢速長期,7月上中旬果實成熟,11月上旬落葉,進入休眠期。
栽培技術
栽植方法
山區、丘陵、瘠薄地,株行距為1.5-2米×2.5-3米,每畝栽110-177株;平原地為3-4米×4-5米。挖栽植溝或穴深40-60厘米,寬80-100厘米,長方形或三角形栽植,並施足底肥,打好基礎,高標準建園。栽植時配置20-30%授粉樹,可明顯提高坐果率,凱特、金太陽可作授粉品種。
整形修剪
李梅杏多採用自然開心形、紡錘形或叢狀形。自然開心形,主枝角度60°,每個主枝配有3-4個較大的側枝,主枝數量4-6個。紡錘形,在中於上均勻分布10-15個主枝,主枝間距20-30厘米,在整形過程中注意控制主枝的生長。叢狀形,一般任其自然生長但應該注意及時開張角度,疏除過密的枝組,保留4-6個主枝結果。
冬剪以疏枝和甩放為主,避免過重修剪,以防樹體徒長冒條,影響坐果。主要疏除背上強旺枝、密集枝、病蟲枝,甩放中庸枝,對延長枝可進行中短截。
栽植第1年夏季修剪的主要目的是促生分枝,增加枝量,擴大樹冠;從第2年開始以控制新梢生長,促進花芽形成為主要目的。第1年主要是對新梢進行摘心,延長枝剪留長度要長於其它新梢10-20厘米,進入8月份拉枝開張角度,拉到50-60°;第2年以後對新梢拿枝,重點是背上旺枝。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分2次在過旺新梢基部用手握住旋轉90左右,感到木質部被扭傷即可,枝條生長方向不改變。平斜中庸枝、封頂枝不動,同時可對直立的側枝開張角度至60-70°。
花果管理
該種雖然開花坐果率高,但也不能放鬆進行花期授粉。授粉方法,一是花期放壁蜂,二是人工授粉(用雞毛撣子在花上輕輕拖動即可)。通過授粉可使坐果率提高60-70%。為提高品質,增加收入,謝花一個月後搞好疏果工作。疏果採用間距疏果法,15厘米左右留1個果,以留大小均勻的下垂果為主。
肥水管理
當年定植幼樹,株施優質腐熟土雜肥10千克左右。生長季追施果樹專用肥2-3次,從5月下旬開始,每20天左右施1次,每次每株100克左右。8月底9月初一次性施足基肥,每畝施入有機肥1-2立方米,施肥後澆水。2-4年生樹秋季株施土雜肥30千克,生長季節追施果樹專用肥1-2次,每次0.5千克左右,施肥後澆水。結果樹,秋季株施土雜肥50-100千克,6月上旬追施果樹專用肥促進果實膨大,株施1-2千克,施肥後澆水。
李梅杏對水分要求不嚴格,灌水過多易引起徒長,特別是花期和幼果期不能灌水。生長季節根據土壤乾旱情況,不過分乾旱不必澆水,但封凍水必須澆好。
病蟲防治
李梅杏的病蟲害發生很少,全年用藥2-3次即可,主要防治細菌性穿孔病、
介殼蟲、
黃刺蛾等。發芽前枝幹噴3-5°Be石硫合劑,6月上中旬噴布1次殺菌劑和殺蟲劑,可以選用萬靈等高效低毒殺蟲劑和多菌靈、甲基托布津、噴克等殺菌劑。採收後主要以保葉為主,噴布1-2次殺菌劑和殺蟲劑。
主要品種
代表品種有郯城杏梅、曲阜杏梅、蒼山杏梅、昌黎杏梅、轉子紅、酸梅等。
主要價值
果實可鮮食,亦可加工優質糖水罐頭。李梅杏是研究李屬植物自然進化的重要種質資源,尤其是研究李、杏雜種自然發生規律的重要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