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祺

李晴祺

李晴祺,畢業於原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現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煙臺牟平人,教授,兼任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及麥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攻關作物育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種子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學教學及小麥遺傳育種科研近5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晴祺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山東農學院
相關研究,獲得獎項,榮譽稱號,人物評價,具體事跡,創造出“矮孟牛”,推廣小麥品種,主編第一部研究小麥的學術專著,治學嚴謹,敬業奉獻,發揮僑眷作用,帶動親友為祖國服務,

相關研究

“九五”以來,李晴祺參加國家科技攻關及省“三O工程”多項小麥育種課題,獲得9項科技成果獎勵。主持完成的“冬小麥矮桿、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項目,經鑑定是小麥種質創新和育種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獲近些年來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997年,首位)。利用‘矮孟牛’在全國已培育出18個小麥新品種,截止1999年已累計推廣4.58億畝,增產小麥158.57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100.07億元,社會經濟效益巨大,影響深遠。

獲得獎項

該項目還獲得山東省委、省政府重獎科技成果一等獎(2000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倡 設和主評的“億利達”科技獎(1999年)、杜邦科技創新獎(2000年)等。“優質、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小麥親本評價與創新研究”分別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1996年,首位)。 “九五”以來共發表論文16篇,主編和參編的科技著作2部。主編的《冬小麥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專著,是我國第一部以小麥為對象系統研究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的研究專著,有不少學術建樹,受到同行著名專家高度評價,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及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一等獎(1999年,皆為第一位)。
李晴祺

榮譽稱號

李晴祺教授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及作物育種學教學工作40餘年,作出了重大的、創造性成就與貢獻,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等13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與教學成果獎,是著名小麥育種家。曾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主任及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曾兼任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及麥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八五”科技攻關作物育種專家委員會委員及小麥專家組成員、中國種子協會常務理事等。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1960)、山東省優秀教師(1985)、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998)等多種榮譽稱號。獲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1989年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授予“支農、扶貧和為農業服務成績突出先進個人”稱號;199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興魯”先進個人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評價

李晴祺教授長期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及教學工作,在小麥育種理論與實踐、以及人才培養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國家、省部級科研與教學成果獎13項,是著名小麥育種家。主持完成的“冬小麥矮稈、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項目,獲199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該項目經著名專家鑑定是小麥種質創新和育種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對我國小麥育種和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截止1997年統計, 利用“矮孟牛”在全國已培育出14個新品種、78個優良新品系,加工出96份衍生資源收入國家種質庫;育成品種累計推廣3.47億畝,增產119.31億公斤,經濟和社會效益巨大。主持育成高8、白高38、山農587、魯麥1號、魯麥5號、魯麥8號、魯麥11號、魯215953等8個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累計推廣2億畝以上,增產70多億公斤,為黃淮麥區小麥生產作出重大貢獻。

具體事跡

創造出“矮孟牛”

歷經26年主持完成“冬小麥矮稈、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研究項目,解決了矮稈與多抗、高產、熟期適中等多方面優異性狀難以全面結合的技術難題,創造出綜合性狀優異、遺傳特點突出(配合力好、遺傳傳遞能力強、含有利的顯性基因多等)的新種質“矮孟牛”,經著名同行專家鑑定“是我國小麥種質創新和育種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達到了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該成果獲199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該項目影響重大,意義深遠。1983——1997年統計,利用“矮孟牛”在全國已培育出14個小麥新品種,其中國家級推廣品種6個、年推廣面積500萬畝以上的品種7個、1000萬畝以上的品種5個;累計推廣3.47億畝,增產小麥119.31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60.97億元,社會經濟效益巨大;還選育出78個優良新品系,加工出96份衍生資源被收入國家長期種質資源庫保存,豐富了我國小麥育種的物質基礎。

推廣小麥品種

先後主持育成高8、白高38、山農587、魯麥1號、魯麥5號、魯麥8號、魯麥11號、魯215953等不同類型的小麥品種。其中魯麥1號較好地協調了高產性與多抗性及廣泛適應性的結合,在生產上推廣近20年,年推廣面積曾達1000萬畝以上;大粒型矮稈高產品種魯215953,解決了大面積畝產500公斤水平上高產與倒伏的矛盾,在山東省桓台縣連續多年占該縣小麥面積的90%左右,為該縣建成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和全國第一個小麥千斤縣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後,省內外許多縣市的噸糧田建設也利用該品種作為主體品種,帶動了北方小麥大面積高產水平的發展;魯麥5號從雜交到審定推廣僅用6年時間,其速度之快,在冬小麥育種上尚未見報導。上述品種在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安徽等省累計推廣,增產小麥70多億公斤,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為黃淮麥區小麥生產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編第一部研究小麥的學術專著

主編的《冬小麥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研究專著,是近30年的研究結晶,中國科學院莊巧生院士、李振聲院士認為“這是第一部以小麥為對象研究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的優秀專著”,“該書的出版將對我國小麥種質創新和育種工作產生重要影響”。還參編《作物育種學》(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小麥育種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中國小麥育種研究進展》等多部學術著作,發表論文40餘篇。
建立了“種質創新一品種選育一試驗示範一繁育推廣”的育種工作體系,提出了有特色的種質創新技術路線,創用了“大群體類型優選法”,深化了種質創新與評價利用的機理,開拓出快速利用新種質的有效途徑。

治學嚴謹,敬業奉獻

在教學上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於律己,學風正派,治學嚴謹,勇於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培養新型高級人才的教學新模式與新體制,1989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第一完成人),1993年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五完成人)。

發揮僑眷作用,帶動親友為祖國服務

作為一名僑眷,李晴祺教授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滿腔熱情地參加僑界的各種活動,利用各種機會向海外和國外的親友及學生宣傳祖國的大好形勢,以自己對祖國、對黨摯著的愛,對教學、科研事業的追求和奉獻精神,以及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教育、影響著國外親友、學生,使他們心繫祖國和人民,以各種形式支持和參加祖國的改革和建設,94年被評為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他的胞姐一家定居加拿大,姐夫楊培監先生在煙臺牟平區設立了“楊培監獎學基金”。外甥楊世杭先生是香港青年企業家,現任山東省九屆政協委員,在蒙陰、煙臺、瀋陽等地都有投資項目,為祖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兒子李健在美國聖地亞哥Soripps醫學基礎研究所(副教授)從事癌基因工程研究,成績顯著,98年山東電視台“天南地北山東人”曾予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