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康(福建上杭籍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明康(1912-1936),原名李美翹,福建上杭縣廬豐人。民國18年(1929年)投身革命。民國20年(1931)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9月28日,在臨時駐地遭民團包圍襲擊。突圍時,不幸中彈而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明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36年9月28日
  • 出生地:福建上杭縣廬豐
人物生平
李明康(1912-1936年),原名李美翹,福建上杭縣廬豐人。民國18年(1929年)投身革命。民國20年(1931)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參加紅十二軍,後調紅八團政治部任宣傳幹事。民國23年(1934)春,他隨紅八團深入漳(州)龍(岩)公路沿線及其兩側的岩南漳、岩永靖、永和靖邊區開展游擊戰爭,活動在南靖的和溪、水潮、金山、龍山和科嶺、書洋、船場等地,打伏擊、劫國民黨軍車、割電線、炸橋樑、打土豪、籌糧款,有力地配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民國24年(1935)1~2月間,李明康受紅八團派遣,率領一支20餘人的武裝工作團深入到以科嶺為中心的岩永靖邊區開展工作,建立、健全黨、團和武裝、政權組織。是時,李明康任武裝工作團團長兼岩永靖特區委書記。他通過秘密串連,發動民眾,很快在南靖科嶺建立一支有50餘人的游擊隊。同年8、9月間,岩永靖縣軍政委員會在科嶺下斜村成立,李明康被選為主席。此後,他與副主席蕭振忠領導岩永靖邊區軍民開展革命鬥爭,使南靖的游擊區域從科嶺迅速擴展到梅林、垛頭、上馬、劉厝、嶺下、書洋、曲江、版寮、五更寮、清水塘等地。同時,在上馬、五更寮又組建兩支各有30餘人的游擊隊;在科嶺發展王鼎榮、王順芳、王定團、黃萬土、王盛金、王秋榮等人為黨員,成立中共科嶺支部。
是年冬,為粉碎國民黨對岩永靖游擊根據地殘酷的軍事“清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李明康領導岩永靖縣軍政委與游擊隊,一面密切配合紅八團、紅九團靈活機動地打擊國民黨軍隊;一面組織民眾以走親戚、交朋友等方式多方串連,分頭開展國民黨軍隊堡壘下的政治工作,使不少保甲長、壯丁隊、民團暗中幫助紅軍貼標語、送情報、籌糧款。與此同時,為解決根據地軍民對糧食、鹽、布匹、鞋、電池、肥皂等緊缺物資的需求,李明康率領戰友們深入科嶺附近的鄉村、墟鎮組織貨源,在臨時市場進行交易。並在上科嶺村和坑下村相繼辦起消費合作社,以按戶人股、股金按貧富分攤的形式,集中資金解決購買物資的困難。
民國25年(1936)3月,李明康積極開展抗日討蔣統一戰線工作和反“清剿”鬥爭。6月“兩廣事變”(亦稱“西南事變”)爆發後,李明康抓住國民黨“清剿”暫告中斷的有利時機,與副主席羅桂華領導科嶺及附近10餘鄉恢復甦維埃政府,重建赤衛隊、婦女會、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他還主持召開有南靖、龍巖、永定、平和四縣200餘名代表參加的靖北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使岩永靖游擊根據地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同年9月,為解決部隊的給養和民眾的生活困難,李明康與紅四支隊隊長趙群等前往奎洋一帶籌款,28日,在臨時駐地遭民團包圍襲擊。突圍時,不幸中彈而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解放後,科嶺人民將烈士的遺骸遷葬在上科嶺村烈士紀念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