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F.von,德國刑法學家,刑事社會學派創始人,長期在德國吉森、馬爾堡、哈雷和柏林等大學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斯特,F.von
- 國籍:德國
- 職業:刑法學家
- 主要作品:《刑法學雜誌》
李斯特,F.von,德國刑法學家,刑事社會學派創始人,長期在德國吉森、馬爾堡、哈雷和柏林等大學任教。
德國歷史學派(The school of German history)的先驅為F.李斯特。此後W.羅雪爾將以 F.K.von薩維尼為代表的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套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繼之有B.希爾德布蘭德和K.G.A.克尼斯,形成了舊歷史學派。1870年後,由於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在舊歷史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
這種觀點為德國人 F.von李斯特和菲利等人吸取。進入19世紀90年代,李斯特、菲利協同A.普蘭(1845~1919)、G.A.van哈默爾(1842~1917)等人組織國際刑法學會,刑事社會學派的主張就由這個組織代表。他們主張犯罪是犯人的個性與自然,尤其是社會環境(指失業、貧困、通貨膨脹、居住條件惡劣、酗酒、娼妓等)的產物。他們雖也...
受這種觀點影響,一批持犯罪社會原因說的學者,如德國刑法學家F.von李斯特、義大利犯罪學家E.費里等,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形成了在刑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刑事社會學派,創立和發展了犯罪社會學。1884年費里發表了《犯罪社會學》一書,標誌著犯罪社會學的形成。19世紀90年代,刑事社會學派成立了國際刑法學會。2...
標題音樂可以根據作曲家自己的構思進行創作,如H.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也可以取材於文學、戲劇和美術等作品,如П.И.柴科夫斯基依據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創作的交響詩《里米尼的弗蘭契斯卡》、柏遼茲依據莎士比亞的同名悲劇創作的管弦樂序曲《李爾王》;李斯特的交響詩《匈奴之戰》則受德國畫家W.von考爾巴赫的...
早在19世紀中期,F.李斯特、M.穆索爾斯基、G.比才等人的創作已經發出反叛的信號。世紀之交,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們把浪漫主義風格推向極致,傳統音樂語言及框架從各方面被極大擴張,出現半音的大量運用、高度色彩化的和聲、複雜的調性關係、結構擴容、編制擴充等音樂現象。A.N.斯克里亞賓、R.施特勞斯、G.馬勒等人的創作...
其中著名的除施穆勒、華格納和布倫塔諾之外,還有A.黑爾德(1844~1880)、G.F.克納普(1842~1926)和K.比歇爾 (1847~1930)等。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為F.李斯特。此後W.羅雪爾將以 F.K.von薩維尼(1779~1861)為代表的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套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繼之有B.希爾德布蘭德(...
這種後來被稱為“情感美學”的美學觀念在R.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特別是F.李斯特(《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曲》,1850)的音樂評論中得到鮮明體現。對李斯特的音樂美學思想發生了深刻影響的是G.W.F.黑格爾(1770~1831)的美學。黑格爾在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引申出來的音樂觀中,強調只有情感這種...
1872年美國法學家D.D.菲爾德所創建的“和平協會”,1889年德國的F.von李斯特、比利時的A.普蘭和荷蘭的G.A.van哈默爾等法學家所創建的“國際刑法學會”,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主要由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參加的“國際比較法大會”,以及1926年在瑞士成立的“國際刑事和感化委員會”等,都曾有過制訂國際統一刑法典的...
1826年後,F.西爾歇(1789~1860)收集及編作的民歌集也有重大影響。北德(柏林)的策爾特和南德(瑞士)的H.G.內格利(1773~1836)所倡導的男聲合唱,很快蔓延至全德,成為德意志特有的合唱形式之一。19世紀中葉以後 產生了“新德意志樂派”,代表人物除長期在德國活動的匈牙利作曲家F.李斯特外,主要還有R.華格納,...
F.李斯特很關心並喜愛藝術歌曲,他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他為鋼琴改編的名曲。《洛雷萊》、《當我入夢》、《我願他去》、《山巒沉靜》是他比較傑出的作品。華格納晚年譜寫的《韋森東克》組曲是藝術歌曲中的重要文獻。R.弗朗茨是一位值得重視而未被重視的歌曲作家。在他的歌曲中明顯地看到以下 3方面的影響:①古老的...
兼寫評論的作曲家也不少,如 C.M.von韋伯、R.舒曼、 F.李斯特、 R.華格納、H.沃爾夫都是比較知名的。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的一系列文章,文筆生動,對音樂有許多創見。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1866~1944)、德國的A.愛因斯坦、 英國的 G.蕭伯納(1856~1950)、E.紐曼、 美國的湯普森在西方的音樂評論界占有重要...
在J.W.von歌德的影響下,出現了J.F.賴夏特、C.F.策爾特等風格單純的歌曲流派。北德(柏林)的策爾特和南德(瑞士)的H.G.內格利所倡導的男聲合唱,很快蔓延至全德,成為德意志特有的合唱形式之一。19世紀中葉以後 產生了“新德意志樂派”,代表人物除長期在德國活動的匈牙利作曲家F.李斯特外,主要還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