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耕

李文耕(1763-1838),字心田,雲南昆陽人。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派遣至山東任知縣,後因奉養母親請假歸家。母親去世後,守孝期滿,補任鄒平知縣。到任四個月,由於不能施展個人抱負而離任。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新補任鄒平知縣。在鄒平,他政績卓著,連道光皇帝也聞其政績,此後不斷晉升,曾任泰安知府、山東兗沂曹道、浙江鹽運使,再調任山東。道光七年(1827年),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調回山東,任職三年後,調任貴州,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文耕致仕歸鄉。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文耕
  • 字號:字心田
  • 出生地:雲南昆陽
  • 主要成就:嘉慶七年進士
傳記原文,翻譯,詩文,梁鄒秋夜對月,辛巳十二月重過梁鄒舊治慰謝邑人,壬午七月朔日再過梁鄒舊治勉慰邑人,留勸鄒民俚歌四章,

傳記原文

李文耕,字心田,雲南昆陽人。家貧,事親孝,服膺宋儒之學。嘉慶七年進士,以知縣發山東,假歸養母。母喪,服闋,補鄒平。到官四閱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歸。十九年,教匪起,壽張令以文耕嫻武事,招助城守,訓練、防禦皆有法,賊不敢窺境。大吏聞其幹略,起復補原官。
在鄒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婦陳訴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責,其子叩頭流血,母感動請釋,卒改行。聽訟無株累,久之,訟者日稀。善捕盜,養捕役,使足自贍,無豢賊,數親巡,窮詰窩頓。嘗曰:“治盜必真心衛民,身雖不能及者,精神及之,聲名及之。”終任,盜風屏息。課諸生,親為指授,勉以為己之學,民呼李教官,又呼為李青天。調冠縣,遷膠州,濬雲、墨二河。
道光二年,擢濟寧直隸州,未之任。巡撫琦善特薦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調沂州,立屬吏程課,謂:“官不勤則事廢,民受其害。教化本於身,能對百姓,後然可以教百姓。”屬吏皆化之。沂郡產檞樹,勸民興蠶,建義倉備荒,捕盜如為令時。尋擢兗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親。屬廳請濬淤沙,需銀五萬,往視之,曰:“無庸!春漲,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遷浙江鹽運使,未幾,調山東。時鹺業疲累,充商者多無藉遊民。文耕知其弊,請分別徵緩,以紓商力。責富商領運,不得因引滯賤價私賣,課漸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復調山東。嚴治胥役,詐贓犯輒置重典。斷獄寬平,責屬吏清滯獄,數月,積牘一空。謂:“山東民氣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歲,調貴州。州縣瘠苦,希更調,不事事。適權布政使,請以殿最為調劑,俾久任專責成。鑿桐梓葫蘆口,以息水患。黔產紬,無綿布,設局教之紡織。貧民艱生計,重利而薄倫常,撰文勸導,曰《家喻戶曉篇》。十三年,休致歸。文耕平生以崇正學、挽澆風為己任,在山東久,民感之尤深,歿祀名宦。

翻譯

李文耕,字心田,雲南昆陽人。家庭貧困,對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學。嘉慶七年考中進士,憑藉知縣的身份被派遣到山東,請假回家奉養母親。母親去世後,守孝期滿,補任鄒平知縣。到官任過了四個月,由於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推病離任。因為辭官牽累,沒有旅費回家。嘉慶十九年,巡撫大吏聽說他的才幹和謀略,起用他重新補任鄒平知縣。在鄒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個婦女控告她兒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錯誤歸到自己身上,責備自己,婦女的兒子叩頭到流血,他母親深受感動,請求釋放她兒子,最終撤銷了案子。李文耕審案不搞株連,時間長了,打官司的人日漸減少。李文耕善於搜捕盜賊,他供養逮治盜賊的差役,讓他們生活富足,不受盜賊的引誘利用,多次親自巡查,到賊多的地方去查問追究。他曾經說:“治理盜賊一定要真心保護百姓,自己即使不能親自做到,精神方面要達到,聲望影響要達到。”結束任職時,鄒平的盜賊斂跡消失。李文耕教儒生們讀書,親自給他們指導講授,用“為自己讀書”勸導他們,百姓都尊稱他為“李教官”,又稱他為“李青天”。調任冠縣知縣,不久升遷到膠州,疏浚了雲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濟寧直隸州,還沒有到任,巡撫琦善特向朝廷推薦他,宣宗早就聽說李文耕的名聲,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調任沂州,李文耕訂立下屬官吏的學業課程,說:“官員不勤奮,政事就會荒廢,百姓受傷害。政教風化應該從自身做起,能認真對待百姓,然後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屬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產檞樹,李文耕鼓勵百姓養蠶,建造義倉防備荒年,搜捕盜賊跟做縣令時一樣。不久,提拔做兗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親自踐行。屬官請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萬兩銀子,李文耕親自去查看河事,說:“不需要!春水漲的時候,就沖走淤泥了。”後來果然跟他說的一樣。道光五年,李文耕調升浙江鹽運使,不久,調回山東。當時山東鹽業不振,充任鹽商的多半是無業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請準朝廷緩徵鹽稅,來緩解鹽商的壓力。他責令富商總領鹽運,不準因為藉口積壓而賤價私賣,鹽稅漸漸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調回山東。他嚴肅整治官吏差役,對訛詐貪贓的人犯就用嚴厲的法典進行處置。李文耕斷案寬容平和,他責令屬官清理積壓的案子,幾個月後,積壓的卷宗就清理得乾乾淨淨。他說:“山東的百姓脾氣粗獷,性子剛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過了三年,李文耕調任貴州。州縣官吏由於地方瘠苦,都希望調換任職,不積極做事。恰好李文耕暫且代理步政使,請求朝廷用官員考績作為調劑官員的標準,使他們能長時間地專心於自己的職責。李文耕主持開鑿桐梓葫蘆口,來免除水患。貴州產絲綢,沒有棉布,他開設專部教百姓紡織。貧苦百姓生計艱難,看重利益卻輕視倫理綱常,他就寫文章規勸開導,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戶曉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鄉。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學和糾正不良社會風氣當作自己的責任,他在山東做官時間最長,山東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後人們在名宦祠祭祀他。

詩文

梁鄒秋夜對月

梁鄒一片月,朗朗照長軒。
當軒理素琴,揮弦感思繁。
停琴問明月,朗照古今存。
歷歷此軒中,賢愚誰鑒論。
仰維慈惠師,十賢敢弟昆。
汲深得長綆,鳴弦化理敦。
我來梁鄒晚,才拙時苦煩。
支詘此簿書,何恃安黎元。
黎元安未安,撫臆空長嘆。
長嘆對明月,古調從何彈。

辛巳十二月重過梁鄒舊治慰謝邑人

去此忽兼稔,重過恍似歸。
閭閻歡擁轡,婦稚欲牽衣。
滸水波猶闊,黌堂景孰希。
憑添黛橋碣,愧汗讀頻揮。

壬午七月朔日再過梁鄒舊治勉慰邑人

七載慚屍素,循思殊恧然。
每過勞父老,欲去眷山川。
安分民之寶,希賢士所先。
梁鄒還太古,寤寐此懷牽。

留勸鄒民俚歌四章

1)人生百行孝居先,罔極深恩等昊天。
一世辛勤為兒女,春暉急報就衰毛。
2)兄弟由來手足親,同根跗萼棣華新。
急難有時脊令似,骨肉休教等路人。
3)生財自古重農功,服賈牽車事業同。
各務勤勞完孝養,盈寧盡在苦辛中。
4)歲歲豐收未可期,常將余米備凶飢。
粗衣淡飯尋常事,莫待荒年苦忍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