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文儒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代縣
- 出生日期:1952年
- 畢業院校: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
簡歷,成就,作品,著作,論文及研究報告,
簡歷
1976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
1976年至1990年,任教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其間還任山西師範大學語文報社副社長,1987年後任中文系副主任。
1990年,調到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
1992年起,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助理。
1997年至1998年,任《中國文物報》社副社長。
1998年至2000年,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
2003年7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成就
曾先後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魯迅研究和中國博物館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叢刊》、《魯迅研究月刊》、《新文學史料》、《中國博物館》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數次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專著有《走進魯迅世界》、《魯迅文獻圖傳》等。
1995年至1996年主持魯迅博物館魯迅生平基本陳列,獲首屆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精品獎。從2000年開始,主持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活動。還主編出版《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圖解》(一、二兩卷)、《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全球化下的中國博物館》、《中華文明遺蹟通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案說法》等專著。
作品
著作
1.《明清肖像畫》,李文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2.《故宮學刊》(總第二輯),李文儒,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3.《故宮學刊》(總第一輯),李文儒,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5.《影像的力量》,李文儒,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案說法》,李文儒,文物出版社,2003年
7.《全球化下的中國博物館》,李文儒,文物出版社,2002年
8.《中華文明遺蹟通覽》,李文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李文儒,文物出版社,2002年
10.《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圖解》(一、二兩卷),李文儒,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魯迅文獻圖傳》,李文儒,大象出版社,1998年
12.《走進魯迅世界》,李文儒,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年
論文及研究報告
1.《博物館文化與新媒體傳播》,李文儒,《中國文物報》,2010年2月24日第6版
2.《我們為什麼要成立故宮學研究所》,李文儒,《故宮人》,2010年10月10日第6版
3.《合作?交流》,李文儒,《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2010年
4.《博物館的當代性問題》,李文儒,《中國博物館》,2009年第4期
5.《樹立大博物館學理念》,李文儒,《中國文物報》,2009年7月10日
6.《博物館與旅遊:拉動與提升》,李文儒,《中國文物報》,2009年5月20日
7.《博物館事業科學發展的兩點思考》,李文儒,《中國博物館》,2009年1期
8.《饒宗頤:學術與藝術》,李文儒,《紫禁城》,2008年9期
9.《完整保護中的故官大修——紫禁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李文儒,《紫禁城》,2008年7期
10.《一座城市的一個文化支點》,李文儒,《紫禁城》,2008年3期
11.《劉國松:傳統與現代》,李文儒,《紫禁城》,2008年12期
12.《〈天府永藏〉:故宮國寶大盤點》,李文儒,《光明日報》,2008年11月21日
13.《關於〈牡丹亭〉的青春問題》,李文儒,《紫禁城》,2007年7期
14.《歸於何處,創自何來——與范曾談"回歸與創造"》,李文儒,《紫禁城》,2007年4期
15.《文化創意產業的“騰達”之路》,李文儒,《紫禁城》,2007年2期
16.《[文化戰爭]與藝術創新——與吳冠中對話》,李文儒,《紫禁城》,2006年9期10期
17.《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學術論壇上的閉幕詞》,李文儒,《中國博物館》,2005年3期
18.《上海博物館建設和管理工作的調研報告》,李文儒,《中國博物館》,2000年1期
19.《實現與想像──魯迅生平陳列散論》,李文儒,《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5期
20.《〈魯迅生平〉陳列藝術之研究》,李文儒,《中國博物館》,1997年2期
21.《創造者的收穫——魯迅藏書與中國現代文學》,李文儒,《新文學史料》,1996年5月
22.《魯迅:歷史──文化整體觀》,李文儒,《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8期
23.《泛文化時代的魯迅普及問題》,李文儒,《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2期
24.《〈魯迅著作解讀文庫·雜文卷〉序》,李文儒,《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12期
25.《傳統的陰影——趙樹理早期思想研究之一》,李文儒,《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7月
26.《文學面向中國農村:魯迅和趙樹理》,李文儒,《魯迅研究月刊》,1988年4期
27.《論趙樹理的成功》,李文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