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慧英,女,字木子,別號半坡居士。
山西襄垣縣人。畢業於
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晉城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西省詩詞學會理事,晉城詩詞學會副會長。書法作品先後在《首屆中日現代書畫篆刻藝術作品展》、《中日書法交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中日友好自作詩書交流展》等數十次國內外展賽中展出、獲獎,在《中國書法》、《書法導報》等專業報刊發表,為“華夏書畫藝術研究院”、“倉山書畫院”及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個人和館室收藏。書法作品和辭條先後被輯入《中日書法交流展》(日本版)、《中韓書法作品集》(韓國版)、《國際現代書法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日美術年鑑》等多種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典集中。曾於2000年和200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今日美術館”舉辦個展,出版有《李慧英書法集》。詩詞作品散見於《中華詩詞》、《難老泉聲》等報刊雜誌。並在“世界和平杯全球華人詩詞大賽”“根祖杯”世界詩詞大賽等賽事中獲獎;出版有《半坡吟草》詩詞集。多首被輯入《當代中華詩詞集》、《中國當代詩詞楹聯精選》、《當代中華詩詞通覽》、《中華當代絕句選粹》等詩詞專集。辭條及作品入編《中國當代詩詞藝術家大辭典》、《中華女詩人辭典》、《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典籍。
社會評說
2005年10月19日,天高雲淡,風清氣爽。北京今日美術館,《李慧英書法藝術展》和《
晉城書法作品展》開幕式暨《李慧英書法集》首發式在此舉行。
在《李慧英書法藝術展》前,一副縱二五六厘米,橫六四厘米的四個大字:“大海情懷”,引人駐足,墨色氤氳,大氣恣肆,如風起浪涌,波濤滾滾。寫這樣字的人該有多大的胸懷,何況又是一位女士!懷著一顆仰慕之心我敲開李先生的家門。
院內,翠竹亭亭;家中,蘭香幽幽。先生賢靜和藹、幹練利索,全然不象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說到書法,說到詩詞,先生興致盎然,滔滔不絕——
“自幼尊崇王右軍,寒來暑往苦耕耘,
聞雞起舞挽殘月,夢繞蘭亭一縷魂。”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李慧英先生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中。姐弟5人,排行老大。父親是供銷社的會計,字寫得不錯。母親原是一位大家閨秀,粗通文墨,這在當時的農村是不多見的。那時,女孩兒讀書的少,尤其在農村,老大一般是幫助父母料理家務,照看弟妹。李先生從小對讀書就有強烈的願望和執著的追求。而日子過的很緊巴的家庭也給了她極大的支持。為了借到一兩元的學雜費,父母甚至跑遍了半個山村。她也很懂事,並沒有讓父母失望,在同學眼中的“小不點”各科成績優異,跳著級的上完高小。待到升入中學,又由於學優家貧,每學期都拿助學金,雖然每月6元錢的助學金常常令人捉襟見肘,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對學習的興趣。
說起寫字,李先生說,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國小的魏老師。魏老師的隸書規範流暢,深受同學喜歡。她曾暗下決心:一定要像魏老師一樣寫一手好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偉大的。魏老師成了先生學書法的最初啟蒙者和引路人。那時,寫仿是小學生的必修課,先是印著格子寫。國小二年級時,先生開始臨摹
歐陽詢的《九成宮碑》,專心用功,毫不逾矩。十幾歲時,她的字已寫得有模有樣。新春佳節,左鄰右舍常來讓先生書寫對聯。看著自己書寫的楹聯高高掛起,她的臉上露出了一年中最最快樂的笑容。
中學時期,她對文學、藝術興趣愈來愈濃,不但涉獵廣泛,而且積極參與。黑板報上有她的字跡,宣傳欄內有她的文章,校文工團中有她的角色,校體操隊里有她的身影,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正是這最快樂的青春年華為她以後的書法藝術做了很好的鋪墊。
“少小即聞書聖名,蹉跎半世學無成。
若能悟得蘭亭韻,不悔衣寬白髮生。”
1966年,先生畢業於
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現為
山西師範大學)。1968年,成為長治市的一名語文教師。她告誡自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首先要寫好字,尤其是板書,否則難以為師!雖然身兼班主任、語文教研組組長,教務繁忙,但稍有閒暇,她總喜歡寫寫畫畫。手就是“筆”,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就是“紙”,信手寫來,日不間斷。在教育學生時,她反覆強調:“字,猶如一個人的臉面,見字如見人,大家一定要把字寫好。”在批改作業時,遇到書寫混亂,字跡不整的現象,她會嚴格要求:重寫!
八十年代,先生調至
晉城鋼鐵廠。先任辦公室主任,後任廠工會主席。雖然行政工作繁忙,她依然臨池不輟,業餘時間又閱讀了大量的古今書論,為日後在書海遨遊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她擔任廠工會主席期間,成立了晉鋼文聯,並親自兼任文聯主席。這也是我市第一家企業文聯。抓職工文化,辦職工書畫展、工藝美術展,為企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不管多忙,每天臨帖、練字,成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1988年,先生調入市對台辦。1989年,她與硬筆書法愛好者一道創建了
晉城市硬筆書法協會,擔任協會主席。在她的創意下,舉辦了有轟動效應的全市“硬筆書法大賽”,並主編出版了《
晉城市硬筆書法作品集》。
書,心畫也。書法是通過漢字線條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的。先生認為,行草書變化豐富,內涵量大,既能反映技巧功底,又便於較好地表情達意。所以在創作中,她寫的最多的是行草書。她宗
二王、崇米芾、步
王鐸、學傅山,無論冬夏。在此同時,訪甲骨、辨
金文、臨石鼓、摹篆籀……追根溯源,取法乎上。以帖為形,以碑為骨,融碑於帖,以碑為本,並以性情及學養貫之。了解情況的同道說她:“特別注重對傳統的學習和研究”。數十年的浸淫磨鍊造就了她深厚的筆墨功底;書體風格和主體性格的契合,鑄就了自身書法藝術的靈魂。還有的同道說她“作品的特點是大氣,就是堂堂正正,大大方方”。某書家在詩中稱她:“回戈凌利出奇勢,恣意縱橫布險軍”“男兒揮灑逞豪氣,未必壯懷勝女襟”。先生的書作中,由於時間和學書階段不同,或楷、或篆、或行、或草,有的古拙樸茂,有的風神秀逸,有的端莊典雅,有的豪放激盪,展示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為了學書法,先生曾幾次赴洛陽拜謁龍門石窟,心摹手追,流連忘返;為了學書法,每次去北京,她必去“琉璃廠”,看著一些大師的作品和藝術品,陶醉痴迷,樂不思蜀,而“北京書店”則成了她掏書的樂園;為了學書法,她與同道們上太原、赴京津、下鄭州、走西安、請高手、拜良師……
功夫不負有心人。九十年代,她在書法方面有了較大的收穫與創新,自成一體,猶擅狂草,形成了渾厚大氣而又樸實無華的書風,氣勢磅礴,變化多端。並創作詩詞數百篇,得到專業人士的稱讚:“慧英的書法,無論行草還是篆隸,用筆的沉穩遒勁與行進的遲澀內韌,表現著她對書法藝術本身的希翼與渴求,穩健的結字、古拙的趣味,印證出她的執著、嚴謹與靈性的表達。”(
張旭光——中國書協副秘書長)“瀏覽這位巾幗才女的書法作品,你不能不為她作品的渾厚大氣、樸實無華所吸引。她的書法大部分是自作詩詞,隨情揮灑,隨意抒發,使心靈與筆墨交融,作品更顯藝術生動。”(
劉藝——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面對這些讚譽,她並沒有驕傲,虛心向古人學習,同時也向現代人和身邊的人學習。每寫一副作品,她都要請人來評頭論足,虛心請教,謙和認真。她在筆記中這樣寫道:“學書法,如登山,只有登臨山頂,才能一覽眾山的雄姿。而我現在還在半坡,還要更加努力。”她自嘲居所為“半坡齋。”
“朝露晨曦已著犁,晚垂夜幕負重歸。
幾多汗水豐收里,無怨無求自奮蹄。”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作為
晉城市書協主席,先生不辱使命。在她的感召和帶動下,
晉城書法園地生動活潑,青年書法愛好者如雨後春筍。“太行書法”譽滿京城。
後記:先生愛好廣泛。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喜愛集郵,痴迷多年,曾是市直機關集郵協會副會長;象所有的女人一樣,她愛美,總喜歡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她愛音樂,為了看青年歌手大獎賽,在螢屏前連坐20個晚上;她喜歡看足球賽,不時為好球隊歡呼吶喊;她喜歡看歷史劇,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她愛旅遊,為祖國的美好河山感懷萬千。閒暇時,她也上網,關心國家大事,縱覽世界風雲,關注書壇動態,與詩友一道吟詠酬唱。退休後,她又手執教鞭,活躍在老年大學書法教學的講台上……
一個人一生乾好一件事不易,對於一個女人則更難。而先生卻能將自己的人生書寫的如此色彩斑斕!說到家庭與事業,先生感慨地說:“女人想做點事不容易,因為你既要做好妻子,又要當好母親,還要乾好工作。有時候回想過去,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好在我有一個不錯的創作環境,有個幸福和諧的家庭。丈夫總是不斷地鼓勵我,幫助我,他幾乎是我每一幅作品的第一個觀眾和評論員。孩子們也很孝順,主動承擔家務。我的每一微小成果中,都融鑄著他們的心血與汗水。當然,還有各級領導和社會各方的支持,同道們的共同努力。我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
一位年逾花甲的長者,一位才氣橫溢的女人,看書寫字已成為她的生活習慣。書,是她的最愛,書房是她最留戀的地方。這個她自己親手設計的房間,才是屬於她的真正天地。“日麗風清,窗明几淨,遠避塵囂,靜坐書齋,暢遊於五千年文化長河,向李白請教,與東坡論詩,怡情益智,此樂何及?”採訪中,先生說:“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有的人不會用筆書寫漢字,令人遺憾。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它講究和諧美,是我們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在此呼籲大家,有時間寫寫毛筆字,進而學學書法,老年人可以強身健體,青少年朋友可以陶情益智。人在練字,字在練人。在不斷的錘鍊中,人生也就得到了升華。”
翰墨識女人,詩篇秀巾幗。我們期待先生有更多的佳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