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君(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李愛君(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李愛君,現為澳籍華人,在河南省鄭州大學法律系進修,曾任教師、律師等職。現擔任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萬豐國際(澳大利亞)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世外桃源(中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桃源居實業(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創始人,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愛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女
個人資料,簡歷,簡介,所獲榮譽,慈善檔案,

個人資料

李愛君,女,回族,1956年8月出生,1976年9月參加工作,健康狀況良好。擔任社會職務有:廣東省房地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深圳市企業聯合會深圳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寶安區企業聯合會寶安區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深圳市專家工作聯合會常務理事、深圳寶安區民辦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深圳市國際商會副會長。
李愛君李愛君

簡歷

主要簡歷如下:
1976.09—1984.09:河南省許昌市糧食局幼稚園任教師。 1984.09—1986.06:河南省鄭州大學法律系學習。
李愛君李愛君
1986.07—1990.09:河南省許昌地區律師事務所任律師。
1990.10—1993.02:河南省經濟律師事務所任律師;並擔任河南省保險公司法律顧問。
1993.03—1995.04:河南省經濟民建開發公司任幹部。
1995.05—1997.07: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兼任香港世外桃源(中國)發展有限公司股東及董事。
1997.08— 今 :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兼任香港世外桃源(中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萬豐國際(澳大利亞)有限公司董事長。

簡介

李愛君,桃源居(深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畢業於河南省鄭州大學法律系,曾任教師、律師等職。2005年至2007年,在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任總經理;現任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曾榮獲中國地產二十年最具影響力人物,2006年度中國十大經濟女性年度人物獎,打造出國際人文和諧社區和理想人居社區--深圳桃源居,桃源社區曾榮獲“全球理想人居社區獎”、“國際花園社區”金獎、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稱號等一系列國際榮譽,李愛君為我國的人居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愛君李愛君
作為桃源居集團(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愛君把“愛與責任”作為立業之本。2008年11月8日,這位女企業家在北京捐贈1億元設立“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這是我國首個社區公益基金會,旨在“推進中國社區發展,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利用社區勞動力,發展社區經濟,完善社區服務,培育社區福利,積累社區資本,創建社區自救自助、民主自治的公共服務體系”。重慶是該基金會首個捐助地區,受贈60萬元,專項用於解決社區公益體育設施。 “5.12”汶川地震後,這位企業家更是第一時間捐資2030萬元,支持抗震救災。她還專門從四川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接了20名學生飛抵深圳,與桃源居社區內清華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共度“六一”兒童節。摟著這20個孩子,她動情地說:“孩子,深圳就是你的家,我願意成為你們的媽媽。”

所獲榮譽

1996年10月15日獲“廣東省外來投資者表彰大會”表彰;
2003年11月獲選為2003年深圳樓盤銷售龍虎榜二十大風雲人物;
2003年12月獲選為2003年度深圳地產風雲人物;
2004年4月獲選深圳市第二屆創業企業家。

慈善檔案

慈善事業
李愛君,現任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香港世外桃源(中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務。追求家園理想,為了讓人們能夠詩意地棲居,傾心打造“桃源居”。2008年2月,捐資1億成立桃源居公益事業基金會。
破蛹之“痛”
桃源居,是李愛君的第一個商業地產項目,有多少次,桃源居幾乎要“胎死腹中”,那一次次的起死回生,峰迴路轉,在挑戰著李愛君承受極限的同時,也化為她心靈中永遠的“痛”。
李愛君對幾次的“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記憶猶新。
規劃之“痛”。按照十五年前的規劃,在設計兩座97米高度的現代世外桃源理想藍圖下,卻遭遇到了航空法限高100米的瓶頸。李愛君不得不面臨一個災難性問題:砍去80萬平米的建築面積,直接損失10餘億元。每一次更改都是李愛君一次理念、精神、人格的升華。
環境之“痛”。桃源居,1995年建設之初,還是一個緊鄰日燃千噸垃圾場的五座荒山野嶺,真正是一個遠離市區的“市外桃源”。1997年至2000年4月,一批批業主入住後,每天就要面臨“蒼蠅滿天飛,老鼠地上追,臭氣直鑽肺,炸石心都碎”(社區後山是一個炸石場)這樣的周邊生活環境污染問題,業主一批批進來,又一批批離去。就連社區新建幼稚園的園長,當看到課桌上鋪滿塵土和蒼蠅,看到第一天幼兒入園第二天幼兒退學的情景時,一夜愁煞白頭。又有誰知道作為社區建設的投資商李愛君心中所受的煎熬?
配套之“痛”。作為一個房地產投資的經濟行為,開發商一般應在政府“三通一平”的基礎上進行房產開發。桃源居卻沒有那樣幸運,她不能藉助周邊市政配套而發展,甚至面臨著生存的災難。無水、無電、無氣、無路,正如以上垃圾場改造一樣,這本是政府市政配套改造的項目,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而成為桃源居社區生存的“扼頸之痛”。作為開發商的代表,李愛君又擔負起替政府先期改造完善市政配套的責任:必須自己造城,自成一體。
資本之“痛”。桃源居從1992年至2000年4月八年間,經歷我國兩次地產低谷後,又在“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下,由於國家巨觀調控外資撤回,桃源居又一次被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邊沿。
建設之“痛”。由於桃源居在以上諸多原因的情況下而未能在政府規定的時期內如期開發,根據政府房地產巨觀調控的政策,桃源居項目又一次面臨被政府收回銀行拍賣的命運,與她一起投資機場開發區另十七家企業項目全部死亡下馬,而李愛君憑著她的赤誠、她的執著、她的智慧又一次叩開了命運的大門,是政府給了桃源居生命,政府組織債權銀行與企業達成“放水養魚”的君子協定,銀行在2000年4月至2004年6月30日期間對桃源居項目實行監管開發。李愛君,成了一個帶著腳鐐的刀尖上的舞者。
為了更多人的“詩意的棲居”,李愛君還要面臨更多的放棄利潤之“痛”,但這種痛,是李愛君心甘情願之“痛”。尼采說:上帝死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為圓一夢,李愛君寧願自己做自己的上帝。
根據原政府規劃,桃源居總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李愛君為了社區開發滿足“人居需求”而放棄了8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直接經濟損失13.4億元;在政府土地出讓契約中,公建設施投資僅2.7億元,而她實際投資6.5億元;興建社區公建配套設施8年“奮戰”中,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貸款利息在內近20億元;社區開發不惜出資上億元經費修通了前進路,先後引進了住宅用水、用電、用氣;為把垃圾場改造成休閒、娛樂、健身的生態體育公園生態公園,投資了6000多萬元。需要說明的是:這雖然本是政府的責任,但是她考慮到政府還有許多許多的民生工程等待實施而替政
如此多的公建設施與愛心投入,有人會認為這可能是在建立起公建設施後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從以上的幾乎無法統計的經濟數據來看,每一筆投入的經濟效益何在?
之所以進行著“非商人性”的投入和付出,是源於李愛君心中的愛。如果沒有社會力量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桃源居。在李愛君寬大的辦公室背景牆上,刻有一個大大地“愛”字。李愛君的解釋是,她能有今天是得到了太多的愛,現在,她要“讓愛回家”。
化身為蝶
“我賠了十年,但我最終贏了,而且不僅贏得了個人財富,也贏了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李愛君笑語盈盈。
李愛君是贏了。一座以“商業為龍頭、教育為特色、環境為依託、文化為內涵”的桃源國際人文和諧社區終於誕生;一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人居夢想,一個千百年來令無數人神往、無數人苦苦追尋的童話里的“香格里拉”和傳說中的“世外桃源”終於穿越時空而變成了現實!
桃源居橫空出世,給李愛君帶來數不清的榮譽。
因其占地11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0萬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5萬人而成為深圳最大的集商業、住宅、教育、旅遊為一體的地產項目;因其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歐式建築現代風格,生態怡人環境宜居而榮獲聯合國“中國國際花園社區”大獎,並在西班牙舉辦的聯合國社區總決賽上獲得“國際最適合人類居住社區金獎”;因其社區福利、教育、文化、體育、環保、生活等指標已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標準(聯合國副秘書長莫瑞斯·斯特朗語)而摘取了聯合國“全球理想人居”、“全球商業示範社區”殊榮。
作為一個房地產投資開發者,李愛君本應在商海中去賺取財富,本應在一切為了利潤的目的下進行她的經濟行為,本應在建好社區以後只需要揮一揮手帶著財富而去。然而,在她的“經濟投入≠經濟效益” 的資本運營的不等式中,以及其致力於承擔企業公民責任,從事慈善事業的投入,是促使資本流轉、經濟循環的大商聯智中,才能真正發現在她的靈魂深處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她的社會公民價值,她的社會責任,她的無疆大愛。
李愛君常說,衡量一個商人的最大財富,不僅僅要看她個人財富有多少,更要看她帶領多少人,影響多少人走向共富之路。
有誰像李愛君一樣,由開發商出資為社區女人建立了女子學校並全額支助本與她素昧平生的社區女性跨進社區學堂;
有誰像李愛君一樣,由開發商捐助社區兒童中心和兒童泛會所,實施社區兒童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兒童泛會所的經營更是一項長期的慈善事業;
有誰像李愛君一樣,由開發商建立起並推動社區老年大學的長遠發展,即使沒有一點經濟意識的人,也決不會把此項事業作為獲取商業利潤的商業投資進行運作。
正如她的企業宗旨:建設新社區,營造新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地方,為中國人建設幸福的家。伴隨桃源居從風雨中走來,李愛君一直以來默默的付出,大音稀聲,大愛無疆。
“每個人對責任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我一直認為:愛與責任,是立業之本。你如果鐘愛你的事業,就應當承擔企業公民的責任。在大國崛起的偉大時代,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商道——企業家在匯聚社會財富的同時也應學會散財。慈善事業應是最好的‘散財’方式了。”李愛君淡淡地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