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忠,男,漢族,1974年生,江西遂川人,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大學民間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兼任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目前擔任中國會黨史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江蘇省社會史學會理事、學術集刊《亞洲概念史研究》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恭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 發表論文數目:30餘篇(截至2019年7月)
主要經歷,主要成果,著作,論文,書評,譯著,獲獎情況,代表成果,教學情況,
主要經歷
1996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99年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2002年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並留校任教,2008年底受聘為副教授,2018年6月被聘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曾任韓國高麗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韓國KFAS財團ISEF訪問學者、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副研究員、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文化史、秘密社會史、中國海洋史。承擔過的科研項目包括:“現代中國公共記憶與民族認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清史·教門會黨志·會黨篇”審改(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託項目)、“底層視角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南京大學光華人文基金項目)、“中國海權觀念的近代調適”(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倭寇記憶與明清時期海權觀念的演進”(住友財團日本關聯研究基金項目)、“江蘇海洋文化研究”(江蘇省海洋漁業局委託項目)。
出版著作4部,譯著多部,在境內、港台、日韓等地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代表作《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2009),主要圍繞孫中山身後形象的建構問題而展開,通過分析中山陵的修建過程和孫中山的喪葬事務運作及相關儀式,探討一種“黨國”政治文化如何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出現。該書被譽為“研究近、現代中國新文化史的重要著作”(香港《人文中國學報》2010年書評)、“大陸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最新代表作”(《近代史研究》2012年書評)。譯著《喚醒中國》、《歷史社會學手冊》亦在中文學術界產生了較好的影響。
主要成果
著作
1、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李恭忠、黃雲龍:《發現底層:孫中山與清末會黨起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
3、李恭忠、黃雲龍:《末科進士與世紀風云:熊范輿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4、徐萬民、李恭忠主編:《中國引航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論文
1、《歷史三味:康熙帝與明孝陵的故事》,載孫江主編:《新史學》第8卷《歷史與記憶》,中華書局,2014年。
2、《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3、《孫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變》,《江蘇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4、《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總第186期(香港:2004年12月)。
5、《“總理紀念周”與民國政治文化》,《福建論壇》2006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2期轉載。
6、《“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清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
7、《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的表達與實踐》,《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15期轉載。
8、《青年孫中山的革命想像——1895年廣州起義再探》,《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歷史教學》2005年第7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9、《孫中山緣何走上反清道路——關係網路角度的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11期轉載。
10、《革命進程中的身份轉換——朴容萬與韓國獨立運動》,《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2期。
11、《誰之縣政——民國後期山西四縣財政預算歲出結構的案例分析》,《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0卷(2009年),第299—322頁。
12、《江湖: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視窗——兼論“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內涵》,《學術月刊》2011年第11期。
13、《“江湖”:底層群體的生存體驗和社會構圖》,《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14、《客家:社會身份、土客衝突與華南地方軍事化》,《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5、《行走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中國秘密社會史研究的百年歷程及其展望》,《河北學刊》2005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4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
16、《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江海學刊》2007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5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7、《條約文本與實踐——近代上海港引水權的喪失》,《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18、《近代中國引水權的收回》,《近代中國》總第141期(台北:2001年2月)。
19、《觀念的成長與主體的缺席——二十年代初收回引水權的嘗試》,《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6期轉載。
20、《〈中國引水總章〉及其在近代中國的影響》,《歷史檔案》2000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書評
1、“RevolutionaryParty and Rural Societ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the Anti-Japanese War, by Li Lifeng”,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6,Issue 1, June 2012, pp.113-114.
2、《回到孫中山——莊政著〈孫文革命思想發展史論〉讀後》(上、下),《廣東文獻季刊》第38卷第3期第25-30頁、第4期第17-23頁,台北:2010年7月、10月。
3、《評〈文化與叛亂〉》,《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
4、《“喚醒中國”的政治文化史》,《讀書》2001年第8期。
譯著
1、《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費約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譯,劉平校,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2、《歷史社會學手冊》,傑拉德·德蘭迪、恩靳·伊辛主編,李霞、李恭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75萬字)
3、《壓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歐洲與亞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清史工程編譯叢刊),托米·本特森、康文林、李中清等著,李霞、李恭忠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4、《三合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田海著,李恭忠等譯,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
獲獎情況
南京大學青年教師人文科研原創提名獎,2014年
南京大學“中國銀行”獎教金,2010年
第七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09年
南京大學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007年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006年
代表成果
1、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李恭忠、黃雲龍:《發現底層:孫中山與清末會黨起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
3、李恭忠、黃雲龍:《末科進士與世紀風云:熊范輿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4、徐萬民、李恭忠主編:《中國引航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教學情況
本科課程:社會史導論、中國秘密社會史、中國現代史、史學經典著作導讀
研究生課程:中國近代史研究
中美中心外籍學生課程: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