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83年考進
北京大學,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
1987至1992年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1999年,作為Tinhtic Trust & Investment的助理總經理,他主管投資銀行部並負責公司的直接投資業務。
入行
李建光大學畢業以後進入到一個研究機構,李建光出國留學的很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自己成為經濟學家,能成為一個學者、研究人員,但是李建光在北美
加拿大以後也去美國,實際上是1994年,當時北美整個的經濟都比較簫條,當時李建光也去參加北美經濟學年會,當時感觸頗深的看到幾十個中國大陸留學生在美國含辛茹苦讀了經濟學的
博士,很多人還是留在學校做
博士後,找工作很難,對他當時打擊很大,李建光知道在美國想讀到一個經濟學博士在一流的大學真是一個很辛苦,要脫一層皮的一個任務。親手投資的20個項目,有移動
網際網路、有軟體、有電信技術,有媒體、有娛樂、有教育。大概總共經他的手花出的錢,差不多超過一億美金。
李建光當時在加拿大讀完了
碩士學位,本來是要在斯坦福讀博士學位,當時看到那種情況,他真是有點怕自己花那么多時間讀那么多書,最後落到“海待”的下場,但是相反之下,
亞洲經濟非常好,94年的時候
亞洲金融危機以前,94年的時候李建光決定回來看看,也去
新加坡、
香港這些地方,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到當時後來加入的
英國的投資公司的負責人,他就說,我們在中國有這樣的一個基金,做投資,問李建光有沒有興趣,當時李建光很幸運,第一,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第二當時心裡完全沒譜,李建光從來沒做過,當時只是一個新手,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快逃離科研研究人員的生涯,換一種生活和工作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個本來想作為學者的人變成一個投資人。
榮譽
清科-“2003年中國十佳外資創業投資人”
2014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單第49名
李建光語錄
企業
企業跟人一樣必須在環境下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必須在市場裡賺最容易賺的錢,這時候就需要調整和改變。
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做一定的調整和改變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說企業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後,就能夠在市場裡賺到最容易賺的錢,恐怕就沒這么簡單了。
預測市場
我覺得我們idg,不光是IDG,從投資人所謂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在於你可以預測市場,你可以對未來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熱點投資有一個前瞻性,我們IDG不管是市場熱或者冷的時候,我們都很固執地認為網際網路是我們必須抓住,必須堅守、始終關注的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除了我們會關注新浪這樣的門戶網,像
搜狐、
百度類似的,實際上我們非常關注比較有發展前途的所謂那些垂直的領域,你也知道,我們成功地投了攜程,我們成功投了金融屆,投資搜房其實我們早就看到,在
中國這樣高速發展的
房地產領域一定會出現一個在這個領域領先地位的這樣一個網際網路公司,所以我們選擇了搜房,我們投資了它,我們很幸運,也感謝創業者,我們成功了,並且給我們帶來了很高的回報。
這個行業很年輕
我一直認為web2.0跟web所謂1.0發展軌跡是一樣的,當一個新的東西出來跟風的人很多,在這個領域想創業的人很多,想跟著投資賺一把錢的人很多,這個跟所謂的web1.0沒有區別,從大方向講我認為
web2.0有很好的前途,從某種意義上講MySpace、Youtub至少可以給創業者、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我認為web2.0到目前為止它自己獨立承載的商業模型還是不清楚,還要有很長時間的探索,燒錢,了解消費者消費習慣,你去適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我認為web2.0在未來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更多是整合的過程,更多是資源集中在懂得消費者,懂得市場需求的創業者手裡,最後形成像web1.0
新浪這樣的大公司,這個需要時間,需要大批的公司倒閉,大批的VC賠錢作為前提條件,最後會在所謂一片狼藉中站出那么幾個成功的公司來。
勤奮加自信
我覺得怎么講,同樣的話,假如說我跟我們新來的同事我會講什麼呢?我覺得好的投資人第一勤奮,不在於你每天在辦公室待多久,你要勤奮地學很多東西,看很多東西,跟很多不同的人學習,整個過程是了解和學習的過程。第二要自信,不管你出身怎么樣,來自哪裡,你需要見不同的人,因為很多人有很大的背景,比如投資銀行,有一些律師,有一些我們潛在的探索的合作夥伴,比如新浪的CEO,比如
美國MySpace創始人,你不自信見了這些人你覺得蔫了,該學習的人,夥伴,由於自信你喪失很多機會,所以我認為這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勤奮加自信是一個投資人最需要具備的兩個素質。
溝通性和學習性
這裡面大家我相信你們做過好多這樣的訪談,大家說的東西差不多了,無外乎團隊、人,有沒有成功的經驗這些東西,但從我的角度來講,我除了大家普遍都要看的東西,我非常看重團隊的溝通性,所謂溝通性,你是不是願意有開放的心態,願意跟
投資人,你潛在的夥伴甚至競爭對手好好地交流,好好地學習,同樣我覺得溝通性和學習性至少從我個人來講我非常看重這些創業者的一個特點。
規範
從我們看最大的不一樣,就在於它的規範性,可管理性,不管這個餐廳在北京、在
上海、在
寧波、在
廣州,我做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在不同地方的每一種東西幾乎是通過同一個人做出來的,你在你的餐廳看到的,只不過是過來加熱,再端上來,可能端盤子的姿勢大家不一樣,但是別的都一樣,這是限制中國所謂的餐飲沒有真正的走到連鎖化,走到市場,走到資本市場最大的一個瓶頸,一茶一座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