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享堂位於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1901年,李鴻章歿於京師賢良寺後,1903年魂歸故里,歸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家人在此興建享堂和墓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府享堂
- 位置:合肥市合裕路南側
- 始建時間: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 占地:2500平方米
簡介,詳解,
簡介
據資料介紹,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製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歸葬故里時,即由水路經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後祭祀官員都由此水路上岸。經過“文革”,其享堂僅存30餘間。198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經修復擴建後對外開放。修復後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保存與復建較為完好的享堂。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西邊為墓園區,中部是享堂,東邊是倉房。整個享堂及墓園的大門坐南朝北,大門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石牌坊,上刻光緒帝所賜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
詳解
穿越牌坊與大門,踏上筆直的神道即達享堂。神道的入口處置一石碑,稱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跡。李鴻章神道碑文由當時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有近兩千字,記述了李鴻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贈李鴻章和封賞李氏子孫的情況。
神道靠近墓旁設有石像生,墓前設石五供和供桌以擺放祭品。
享堂分為門廳、前堂、寢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觀念,認為人並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在人們營造墳墓和享堂時,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處設計,令他死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門,中間是前殿,相當於客廳,後面的寢殿是死者休息的場所,與居所不同的是裡面擺上了李鴻章的靈位。
享堂的規格很高,建築在全國也屬罕見,對研究墓上建築有著特殊的意義。過去大門一般不開,平時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來祭祀時才打開。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塊匾額,血衣為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赴日談判時遇刺時身穿的黃馬褂。寢室設定有李鴻章的靈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廣玉蘭等名貴樹木和花卉。享堂大門的東南廣場上,四隻巨形石龜背上,馱負著四塊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聳立,顯得莊嚴肅穆。其中一塊石碑,碑額上雕刻著祥雲海水,上方兩條呼之欲出的龍托著一輪驕陽,碑額中間刻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