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賢(清代沂州府(山東臨沂)知府)

李希賢,1753年出生,清代拔貢出身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涂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總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希賢
  • 字號:字 季廉
  • 所處時代:清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四川長壽
  • 出生時間:清雍正年間
  • 去世時間:清乾隆年間
  • 主要成就:農業動員墾荒種田
李希賢(生卒年不詳),字季廉。清代四川長壽人。
拔貢出身。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春,由湖南桃源同知升任沂州府知府。剛上任,見黌學“門闒傾圮,棟宇摧頹”,就倡導維修,並捐出自己的俸祿,主持修葺,次年竣工,府學煥然一新。1754年又捐資倡導創建沂州府考院,考院建成,府人稱便。1753年和1758年,蘭山、郯城等地連遭水災,田畝荒蕪。他查勘荒歉,“盡日行泥淖中”,親臨監視發放救災物品,百姓多所全活。大災之後,他動員扶持災民墾荒種地,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他在《墾荒行》詩中記述了動員的情景。為治理水患,1758年他奉命組織人力疏浚芙蓉河、燕子河陷泥河等,他親自考察河道,在積水的低洼地帶修築堤防。他上任之初,“取州邑之志而觀之,或繁而未提其要,或簡而未悉其詳”,感到難以為用。便於1754年秋調集人員,親自主持纂修《沂州府志》,歷時3年脫稿,1760年刊行。全志凡36卷,約40萬字,填補了沂州無府志的空白。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南巡,召見李希賢詢問情況,對他予以褒獎和賞賜。1763年,李希賢升任雲南迤西道道員。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涂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總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