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自然村(雲南臨翔區平村鄉下轄村)

李家自然村(雲南臨翔區平村鄉下轄村)

李家自然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23.00公里,距離鎮32.00公里, 國土面積2.91平方公里,海拔1430.00米,年平均氣溫19.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有耕地159.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9畝;有林地4212.51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4戶,有鄉村人口146人,其中農業人口146人,勞動力9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4人。

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58.16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家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臨滄臨翔區平村彝族傣族鄉
  • 面積:2.91平方公里
  • 人口:146人
  • 方言:雲南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海拔:143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9.00畝(其中:田98.00畝,地61.00畝),人均耕地1.0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212.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3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3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2.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47.8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7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1.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00萬元,畜牧業收入29.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5頭,肉牛28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42.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9.00萬元,工資性收入1.62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5858.1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
2014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該村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戶,籃企盼府共鄉村人口146人,其中男性52人,女性40人。其中農業人口146人,勞動力92人。
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2.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4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平村完小/平村中心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平村中學。
該村距離國小校32.00公里,距離中學32.00公里。
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雅檔悼,小學生12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7.8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幾愉照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鄉村道路建設基礎設施差,農田水利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合理化弱,沒有形成大規模、大面積的主導產業支撐,人畜飲料良姜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按照"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牢甘蔗產業,發展堅果、甘蔗、茶葉等說臘產業,進一步提升傳統養殖業;做好新估獄殼采農村建設的規劃,加大對農民民眾汗求嫌科技文化培訓,激發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動性,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鄉村道路建設基礎設施差,農田水利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合理化弱,沒有形成大規模、大面積的主導產業支撐,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按照"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牢甘蔗產業,發展堅果、甘蔗、茶葉等產業,進一步提升傳統養殖業;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加大對農民民眾科技文化培訓,激發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動性,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