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義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區西北10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處。村南是鹿家堂村和藺家樓火車站,村北與徐封丘村接壤,村東為王家義村。耕地678畝,194戶,638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家義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
- 人口:638口人
- 耕地:678畝
歷史沿革,經濟建設,人文歷史,人物事件,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據《李氏譜》和村碑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李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東有“義和溝”,冠以姓氏曾名李家義和溝,建國後簡稱李家義。
李、鄒、張、孫、劉、沙六大姓居此。諸姓在此繁衍生息,村民不分宗族、貧窮、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文明經商。民風淳樸,勤勞勇敢,正義和順度日,是有名的義和莊。
1947年就有互助組12戶,1954年成立初級社,由李加浩任社長;麥後,東初級社成立,由鄒法明任社長;
1947年就有互助組12戶,1954年成立初級社,由李加浩任社長;麥後,東初級社成立,由鄒法明任社長;
1955年成立高級社,由李加浩和吳希昌(王家義)任社長。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隸屬方下人民公社李義管區。
1961年與王家義、鹿家堂、梁家莊、王家莊(王家嶺)5個自然村合為一個聯合大隊。
1963年又分為每村一個大隊。
經濟建設
古人在東西兩嶺薄地上種植高粱、大豆、地瓜等糧食作物來餬口,溝兩側窪地種植大麻、蔬菜、藍棵等經濟作物來換取資金:村中富人甚多,早先有“前銀行”、“後銀行”,各印有鈔票,用來物資交流。還有繭坊,可繅絲換取“外匯”。藍棵可以製取染料,用來印染棉花大布。醋店、醬油坊、紙坊、粉坊、窯業、鐵業、電焊、糖稀等副業應有盡有,百業興旺。
1968年秋後,全村村民,車推人抬,在楊家窪截“九龍溝”築水壩。水壩貯水600m3,可澆灌全村三分之一土地。
1970年秋後,開始“農業學大寨”全民動員整修東嶺大寨田,將“火石嶺”、“姜容地”、“老茅溝”整成旱澇保豐收的高標準大寨田。
1975年整改西嶺,把“九龍溝”取直、平墳以補耕地不足,增加耕地20畝。1974年秋後架電,全村用上了電燈,有了電磨。
1978年開始包產到戶,產量大增。
1982年全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整修8米寬的生產路南北路兩條長達4公里,東西路長達2.5公里,同時植防護林帶、砌邊溝。修築橋樑兩座,1999年整改東溝(義和溝李義段),增加耕地18畝多。
2000年成為電話村,戶戶通電話。
2002年春,籌集資金60萬元,在原大壩以南修築貯水壩長200米,寬50米,深10米,在原溝底下挖2.8米,貯水8萬立方米。秋後修築提水站,下管道,送往西北嶺,可澆灌500多畝地。殷實的家底使李家義人在接受現代文明上占儘先機,有的村民風趣地說:“現在生活過得多充實,一個月過年,兩個月種田,九個月掙錢(搞副業)”。
李家義村民,自古勤勞耕作,耕作之餘,心靈手巧之手藝人不少,古代的“繭坊”、“粉坊”,醬園(原醋店)有世代相傳技術。現在的木工組、鐵業社、饃饃坊、火燒鋪、煎餅鋪等飲食服務業,還有兩個建築隊搞得紅紅火火。人均收入已由生產隊時的98元增長至2001年的3300多元,李義村齊心奔小康,村民生活日希殷實。
李家義村民,自古勤勞耕作,耕作之餘,心靈手巧之手藝人不少,古代的“繭坊”、“粉坊”,醬園(原醋店)有世代相傳技術。現在的木工組、鐵業社、饃饃坊、火燒鋪、煎餅鋪等飲食服務業,還有兩個建築隊搞得紅紅火火。人均收入已由生產隊時的98元增長至2001年的3300多元,李義村齊心奔小康,村民生活日希殷實。
人文歷史
為防亂世遭劫,保家護民,在興盛時期,由前、後銀行合築圩子牆。牆東西長800多米,南北600多米,為不規則長方形建築。牆體高約六米,牆基寬約五米,頂寬約1.5米。圩子有東、西、南、北四門。年久失修後來部分倒塌,木門板用來製作課桌凳辦教育。1958年為“四通八達”,坯塊肥田,大都推倒,現存東門、北門遺址。南門裡的關老爺廟是有名的古建築,坐西朝東3間,五脊六獸,四梁八柱黑磚小瓦,解放後曾在裡面辦過識字班,是村民的娛樂場所,後來失修,於1966年10月“破四舊”時拆除,改建主席像台,1976年又改建成門市部。由於村莊規劃,道路加寬,又將門市部拆除,遺蹟無存。
李家義村人,勤勞勇敢,進步正義。為保家衛國,為國捐軀獻身的革命烈士就有9名。他們大都是1938年參加革命,當時大都20來歲,精明能幹,犧牲時年紀最小的是李加士,只有19歲。參加吉山戰鬥的本村就有6人,犧牲了4人(李加士19歲;鄒法德23歲;李學忠22歲;李凡亭24歲),李彩亭(李華芳)和李德田(李華賢)更是勇敢。當時他倆朝火力最猛的方向沖,結果在敵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英勇奮殺,突圍脫身,倖存轉移。參加革命最早的是李清亭(1937年任方下區動委主任),後來南下上海。1960年退休還鄉,1962年任村支書,興建家園,發揮餘熱。李魯瞻,字官亭,1938年任中共某縣委書記,在他的影響下,該村有多名黨員都是幹部、骨幹。當時李家義村素有“小縣委”之美稱。但在戰亂年代,李魯瞻立場不堅定,投靠國民黨沈鴻烈部,同年10月被山東縱隊保衛部逮捕槍決。方下史志記載的還有李雪鋒(李瑞亭)、李藩亭(凡亭)的詳細傳記。
李家義村人,勤勞勇敢,進步正義。為保家衛國,為國捐軀獻身的革命烈士就有9名。他們大都是1938年參加革命,當時大都20來歲,精明能幹,犧牲時年紀最小的是李加士,只有19歲。參加吉山戰鬥的本村就有6人,犧牲了4人(李加士19歲;鄒法德23歲;李學忠22歲;李凡亭24歲),李彩亭(李華芳)和李德田(李華賢)更是勇敢。當時他倆朝火力最猛的方向沖,結果在敵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英勇奮殺,突圍脫身,倖存轉移。參加革命最早的是李清亭(1937年任方下區動委主任),後來南下上海。1960年退休還鄉,1962年任村支書,興建家園,發揮餘熱。李魯瞻,字官亭,1938年任中共某縣委書記,在他的影響下,該村有多名黨員都是幹部、骨幹。當時李家義村素有“小縣委”之美稱。但在戰亂年代,李魯瞻立場不堅定,投靠國民黨沈鴻烈部,同年10月被山東縱隊保衛部逮捕槍決。方下史志記載的還有李雪鋒(李瑞亭)、李藩亭(凡亭)的詳細傳記。
李家義人一貫崇尚文明,重視教育。民國四年辦國民國小。蔣倫新、李加柱、李賢亭、李加士主辦學堂,初招學生一個班約有20多人。開設修身,國文、算術、練字等課,1938年日軍侵華被迫停辦。解放後的李家義教育教學成績也總在全鎮前茅。194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的李荃亭是村里最早的本科大學生,還鄉後曾擔任方下史志編輯工作,是萊蕪市第十屆人大代表。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考出大學專科以上學生50多名,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登祥 劉俊利 鄒志顏 李加詩 鄒法德 李學忠 李凡事
李雪鋒 劉俊山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1月-1941年12月 李登弟
1947年1月-1953年J2月 秦素貞
1954年1月-1958年 李加浩
1959年-1960年 鄒志召
1961年-1962年 劉俊烈
1962年-1966年 李清亭
1971年1月-1975年1月 鄒法明
1975年1月-1984年12月 鄒志教
1985年5月-1986年1月 李學棟
1986年1月-1987年 鄒志教
1987年- 李學眾
三、歷任村主任
1938年離職 李加柱
1939年-1943年 李登高
1944年-1946年 李富
1947年-1950年 張其運
1951年-1964年10月 李加周
1964年10月-1966年5月 鄒法明(大隊長)
1974年離職 李文亭(革委主任)
1975年- 1987年 李玉亭
1987年- 鄒學利
1987年- 李學眾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華芳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
李德林 曾任泰山醫學院黨委書記
李德田 曾任天津市洪橋區黨委書記
李登春 曾任上海市皮革廠黨委書記
李清亭 曾任上海織襪廠黨委書記、廠長
李學東 曾任東營市市委黨校副校長
孫兆水 曾任山東華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已退休
鄒志高 曾任職武漢海軍某部
鄒志冉 曾任萊蕪縣農機局副局長,享受縣級待遇,已離休
李學明 勝利煉油廠計畫處處長
李學貴 濟南東方紅水泥廠黨委書記
五、區中隊大戰硬拳道
1942年2月11日,區中隊接到縣大隊通知,硬拳道一中隊從魯西去徐封邱掃蕩,途經李家義村。方下和口鎮兩個中隊即在12日拂曉趕到李家義村,埋伏下來,準備伏擊過路敵人。剛趕到李家義還未安排妥當,哨兵已發現敵人從西南方向過來,相距不遠。區中隊(孟光臣)立即指揮兵分三路隱蔽起來。一路右側插在王家義村前(本村孫姓宅後)一路左側,埋伏在鹿家水溝(現火車站)。一路從後邊主攻,當敵人行至李家義東嶺魏家林附近,區中隊突發攻擊,三面合圍,槍聲、喊殺聲響成一片。戰鬥一打響,就擊斃了敵中隊長陳海雲,還活捉潘中效等70餘人,繳獲步槍8支。訊息傳到魯西總官,氣怒了硬拳道總宮長亓象德,當天上午11點左右,他親自率部隊幾十人趕到李家義,起走了陳海雲屍體,為了報復,令其部下放火燒毀了李家義村民房100多間。
從此,孟光臣所領導的區中隊威名大振,敵偽軍聞風喪膽。
李登祥 劉俊利 鄒志顏 李加詩 鄒法德 李學忠 李凡事
李雪鋒 劉俊山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1月-1941年12月 李登弟
1947年1月-1953年J2月 秦素貞
1954年1月-1958年 李加浩
1959年-1960年 鄒志召
1961年-1962年 劉俊烈
1962年-1966年 李清亭
1971年1月-1975年1月 鄒法明
1975年1月-1984年12月 鄒志教
1985年5月-1986年1月 李學棟
1986年1月-1987年 鄒志教
1987年- 李學眾
三、歷任村主任
1938年離職 李加柱
1939年-1943年 李登高
1944年-1946年 李富
1947年-1950年 張其運
1951年-1964年10月 李加周
1964年10月-1966年5月 鄒法明(大隊長)
1974年離職 李文亭(革委主任)
1975年- 1987年 李玉亭
1987年- 鄒學利
1987年- 李學眾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華芳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
李德林 曾任泰山醫學院黨委書記
李德田 曾任天津市洪橋區黨委書記
李登春 曾任上海市皮革廠黨委書記
李清亭 曾任上海織襪廠黨委書記、廠長
李學東 曾任東營市市委黨校副校長
孫兆水 曾任山東華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已退休
鄒志高 曾任職武漢海軍某部
鄒志冉 曾任萊蕪縣農機局副局長,享受縣級待遇,已離休
李學明 勝利煉油廠計畫處處長
李學貴 濟南東方紅水泥廠黨委書記
五、區中隊大戰硬拳道
1942年2月11日,區中隊接到縣大隊通知,硬拳道一中隊從魯西去徐封邱掃蕩,途經李家義村。方下和口鎮兩個中隊即在12日拂曉趕到李家義村,埋伏下來,準備伏擊過路敵人。剛趕到李家義還未安排妥當,哨兵已發現敵人從西南方向過來,相距不遠。區中隊(孟光臣)立即指揮兵分三路隱蔽起來。一路右側插在王家義村前(本村孫姓宅後)一路左側,埋伏在鹿家水溝(現火車站)。一路從後邊主攻,當敵人行至李家義東嶺魏家林附近,區中隊突發攻擊,三面合圍,槍聲、喊殺聲響成一片。戰鬥一打響,就擊斃了敵中隊長陳海雲,還活捉潘中效等70餘人,繳獲步槍8支。訊息傳到魯西總官,氣怒了硬拳道總宮長亓象德,當天上午11點左右,他親自率部隊幾十人趕到李家義,起走了陳海雲屍體,為了報復,令其部下放火燒毀了李家義村民房100多間。
從此,孟光臣所領導的區中隊威名大振,敵偽軍聞風喪膽。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