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店國小

李家店國小,創建於清鹹豐8年(1859),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家店國小
  • 創辦時間:清鹹豐8年(1859)
  • 現有學生:496人
  • 現有教職工:18人
簡介,近況,

簡介

當時有名的孝廉官——馬良,常時扶貧濟困、廣行善事,譽滿鄉里。為了讓家鄉人學點文化,擺脫愚昧,動員家族,在自家地里修房一間,無償施教。至同治8年(1870)學生髮展到40人之多。由於年老身衰,力不勝任,便聘請了第三鋪人黨夫子(秀才)任塾師,又擴建教室兩間,活動場地約200平方米。至光緒4年(1879)考取國子監太學生邢國璽、李鎮歲、楊蔭榮等38名,因黨夫子執教有方,成績顯著。這些學生為他樹碑立傳,刻豎石碑《榮授國子監太學生宣丞黨老夫子老先生德教碑》,歌功頌德,以作留念(現還存放在校園裡)。光緒31年(1905),廢除科舉制度後,至民國元年前(1911)此間先後聘請馬文元、邢子璽、蒲志仁、翟世川、馬榮卿等人任塾師,有學生在20-30人之間,教科書有《三字經》、《千字文》、上下《論語》、《四書》、《五經》等。熟師待遇,大體是每人每月1升小麥。民國元年至30年(1941)稱為“易學”,每年有學生40人左右,開設國文、算術等課程,塾師待遇增至1.5升。民國28年,劉兆麟任校長,聘蒲壽生、楊宏基為教師。民國31年(1942)稱完小,學制6年。縣教育局委任楊宏基為校長,聘請劉帥伯、董士選、何鴻蛟等人為老師,學生猛增至90多人。老師實行工資制,月工資額25萬(相當於現在的25元)左右。新建教室兩座(民助),因教室不足,又利用廟堂一座,時至民國36年(1947)又委任劉兆麟為校長,原教師繼續任教,又增聘田俊清為教員。民國37年,由何秀峰取代劉兆麟校長。民國38年(1949)正式委任馬維林(原校創始人馬良之後裔)為校長。增聘董隨昌、馬向庭為教師,學生增加到120人,設6個教學班。該校畢業生計達80多人,其中考取舉人1人,貢生1人,秀才9人。曾任過國民黨要職的有:蒲鵬楊(舉人),四川中江縣縣長,十四縣海察;劉帥伯,國民黨交通騎兵團團副;翟一伍,國民黨省政府秘書,後赴任天水縣縣長;何明山,隴渭十二縣海察等。
1949年解放後,李家店國小由區政府接管。同年,區政府又選任馬維林續任校長。1950年從新整頓學校,聘教師6人,組織學校教學工作。學制仍為6年制(四、二分段),當時有教職工7人,學生150多人,廢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舊的教學科目。設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體育、圖畫等科目。1950-1952年教師沿用薪糧舊制,每月標準150-200斤小麥之間。1953-1955為工資分段制。1955年後半年執行貨幣工資制。1956年,全國實行工資改革,正式評定級別,按級別定工資。當時教師中最高工資為63元,最低工資為31.5元。1956年,教育局派田應麟任校長,教師同前。1954年春,王孟雄(襄南黑石頭人)由縣教育局行文通知為校長。1956年新建大教室一棟(兩座),此時教師有董萬傑、陳昌武、牛相乾、景俊賢、張甲繁、田介江、陳玉章等。學制仍為六年制,設六個教學班,學生達220多人。
1959年開始,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等因素,學生時有輟學。1960年後期停辦,1961年秋陸續複課。但校址被公社所用,學生合併在李店中學就讀。同年7月任周宗漢為副校長,主持教學工作。1963年秋分設,從新搬到李家店國小,當時教師有:楊景輝、王效文、姚重華、楊雪峰、董應誠。學生僅有110多人,至1965年增至220人。又增派劉鐸、賈惠芳、蒲振緒、楊啟學為教師。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貫徹“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打破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教材進行改革,內容減化,其課程設定為:低年級開設毛澤東思想、語文、數學、革命文藝等。高年級開設毛澤東思想、語文、數學、軍體、科學常識等科目。同年,由於批判資產階級當權派,周宗漢停職,由葸樂天代校長,學生整頓參加紅小兵,組織鬧革命。1969年夏,學校成立了革命委員會,貧下中農代表進駐學校,對學校實行一員化領導。學校貫徹落實“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的指示,開展革命大批判,大大增加了學生的社會活動量,減少了文化課的學習。1969年秋實行複課鬧革命,改秋季始業為春季始業,由田奠川負責學校工作,隨後批示為校長,此時教員有:楊景輝、董應誠、王效文、賈惠芳、史名遠、南剛、司重功、陳福堂、董懷智、馬明華等。
1978年,恢復了高考制度,當時由馬明華負責,楊逢春任副校長,又改春季招生為秋季招生,充分重視了教學質量。李家店國小由楊逢春負責於1979-1980兩年平整場地,新建教室兩棟(四座),當時教師有:馬養勝、楊懷義、常思勤、李景春、劉振甲、王黎輝、翟萬兒、張鳳蘭等,學生240多人,設立五個教學班。
1980-1984年又由周宗漢任校長,其間徵收校址面積達500多平方米,為後來建修教室、宿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4年秋,調成淑阜任李家店國小校長,楊逢春任副校長,常懷禮任教導主任,後因常懷禮調出,於1987年由李發明任教導主任。教員有:周宗漢、崔宗奇、馬養勝、張海鋒、劉振甲,次年調入翟鵬璽、鄭思忠、鄭彥軍等。經縣、鄉支持1986年新建磚木結構教室一棟(兩座)、住室四間。1987年改為六年制鄉中心國小,增設了學前班,學生增至290多人。1988年,又爭得教育局撥款,新建磚木結構會議室一大間,住室兩弄九間,徹底改善了辦學條件。同年,接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次年又接受聯合國駐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女童項目”實驗,均取得了可佳效果。“注提”實驗中馬養勝獲得省級教學能手,李旭東榮獲地級教壇新秀,“女童項目”實驗被省教科所評為“女童項目”實驗先進集體並授獎。兩項實驗,為普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通過實行鄉村社幹部包入學、學校校長包管理、教師包教學等措施,普初成果相當顯著。1995年,地、縣驗收時:入學率為99.3%,鞏固率為98%,畢業、升學率均為100%。此間,學校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被定西地區評為“教育教學管理先進集體”、被省教科所評為“女童項目”實驗先進集體,並榮獲“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教師中受縣級表彰的3人,地級表彰的2人,省級表彰的2人,部級表彰的1人。
1997年秋,調周建國同志任校長。此時,成淑阜任黨支部書記,楊逢春任副校長,李發明任教導主任,教員有:翟鵬璽、鄭思忠、楊懷義、董志武、劉振甲、陳曄、孫建國,陸續派進陳偉鵬、李富裕、邢宏斌、張斌武、馬永霞、陳振國、陳君船、邢均強、王聰玲等青年教師。李家店國小1996年被列為國家貧困地區“義教工程”項目學校,總投資55.9萬元(國家投資36.9萬元、鄉政配套19萬元),其中土建50.5萬元,桌凳、儀器、圖書等配套資金5.4萬元,1998年實施,新建磚混結構單面教學樓一棟(教室12個,辦公室6個)總面積1110平方米,由隴西縣建築設計室設計,通渭縣錦華工司四分工司承建,工程於1998年9月15日開工,1999年9月18日竣工交付使用,同時新建商品房11間,一次性完成校門、花園、升旗台、廁所等配套工程,徹底改善了辦學條件。現有建築面積1548平方米,固定資產達66萬多元。

近況

現有學生498人,其中女236人,設12個教學班(其中設學前班1個),有教職工18人,其中中師13人,高中4人,國中1人。現有高級教師6人,一級教師3人,二級教師6人,末評職稱3人,教師合格率達94.4%。
在教育教學方面,以素質教育為指向,徹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學校設三個教研組(文、理、體美勞),開展教研活動,探索素質教育新途徑。
李家店國小創建140多年來,歷經滄桑。如今,在新一屆領導班子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校舍建築面積逐漸增多、教學設備逐漸齊全、教學條件逐年改善、育人環境逐漸最佳化,教育經費由解放初匠0.6萬發展到現在的5.4萬,解放初教師工資最高63元,最低31.5元,到現在最高904.5元,最低450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教學研究風氣甚濃,爭得國際友人田家炳、馬志海、曹華資助圖書1500多冊,開辦了《認養鄉村學校圖書室》,“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和“女童項目”實驗,成績顯著。教師開拓創新精神甚濃,如成淑阜寫的《論女童實驗》經省參與的基層評選報國家課題組批准獲一等獎;《在情景交融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定西教育雜誌總第七期發表;《培養學生“情感智商”是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獲《中國教育論壇——世紀國小版》評選活動一等獎。李發明撰寫的《學法指導是教法之根本》獲定西地區教育論文二等獎,公布於教育通訊九八年十月第一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登在甘肅教育通訊99第七期;《實施素質教育之我見》獲中國教育研究論壇一等獎,並發表於《中國教育研究論壇——世紀國小版》。
當前,李家店國小正伴著新世紀的樂章,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以求更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