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子(清末同盟會會員、冷圃詩社社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季子(1883—1910),號朝露,因排行第三,故名“季子”,廣東梅州城郊盤龍屋人。清末同盟會會員、冷圃詩社社長,著有《泫然詩集》一卷。年幼喪父,二位兄長皆早歿,與母相依為命,然而天不假年,僅活到27歲。他能詩善畫工書,時人稱為“才子”。李季子與鐘動、古直、曾伯諤、曾勇父、曾晚節、黃慕周,號稱“七子”。

基本介紹

  • 出生地:廣東梅州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10年
  • 本名:李季子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主要成就,親屬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07年末,李季子加入同盟會,與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歸國的同盟會會員鐘動等人謀劃組織文學社。1908年春,在梅城北門外曾氏義祠設立“冷圃”詩社,旨意“冰雪萬里,潛孕陽春,革命大業,宜有準備,一為鼓吹文學,一為教育灌注”,由李季子擔任社主。李季子號朝露,鐘動號寒雲,古直號層冰,曾伯諤號積雪,曾勇甫號繁霜,是最初的“冷圃五子”,後增加曾晚節、黃慕周,號稱“七子”。他們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愛國救國的思想,從事文學創作,意圖喚起民眾,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振興民族大業。
同時,他們興辦學校,培育人才。1908年夏,李季子與冷圃諸子在梅城創辦務本學校(即梅州中學前身),培養了熊銳、彭精一等優秀學生。後來李季子又擔任桂里國小校長。1910年,曾伯諤出錢,在梅城上市禾好塘開辦梅州高等國小,由李季子首任校長。李季子主張的教育方針是:“學之為物,可以立身,可以持世,可以救國,可以平天下。”他為梅州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1910年4月,李季子突染時疫(傳染病),冷圃諸子不怕傳染,冒死以肩輿舁歸,未至家而卒。後來,詩人黎璿潢(字茂仙)作詩《春日過李季子墓》二首,在詩序中飽含感情地寫及此事:“嘗閱《梅州雜誌》,其詩佳妙者,或謂為季子所作,乃知季子亦詩人也。未幾以疾卒。當疾革時,以肩輿舁歸,未至家而絕。冷圃諸子,竟扶掖以入,哭盡哀乃去。其時疫氣流溢,莫不驚避,而諸子乃能為人所不能為,是誠難能而可貴者。而曾君伯岳(註:“岳”應為“諤”),復恤其孤而治其墓,其風義尤足嘉嘆,語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諸子行事如此,誠足愧凶終隙末者矣。嗟乎,時至今日,不忍言矣。師尚可倍,況在友生。常且輕絕,況在時變。不有義者,孰砥中流。余於諸子,並不識面,第其事有足取者,春日偕友人過其墓,徘徊久之,如季子者,以一少年而能動其友如此,當亦有過人處,因作詩吊之。”高度讚揚了冷圃諸子的生死情誼,以及李季子的天縱詩才。

個人作品

李季子熱愛梅花,善畫梅更喜歡詠梅,曾作《梅花雜詠》組詩二十首七言絕句。這使他聲名鵲起,被人稱作“梅痴”。《梅花雜詠》組詩聚焦於“寒梅”形象,刻畫了寒梅生長的肅殺環境,抒發了寒梅蘊蓄的悲涼情緒,並吟詠梅花相關的典故,渲染出一片迷離淒清、哀傷低沉的情感氛圍,令人心酸,令人悵惘。
在二十首絕句中,有些詩直抒胸臆。如其一:“雪虐霜饕剩一身,故園春夢總成塵。寒梅自恨春難暖,一度風來不見人。”直接表現寒梅在“雪虐霜饕”的摧殘中,春夢不成,春天無望,故園難存,風來凋零的悲劇命運。寒梅給予作者的悲傷情感,他直接在詩中抒發,如其三:“冷雲和月撲衣衿,酹盡寒香恨轉深。一拂妝成成底事,卿含芳意我酸心。”又如其十五:“迢迢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雪斷雲封何處是,曉風殘月最神傷。”一“酸心”一“神傷”,情感顯露無遺。
有一些詩則情感寓於景物之中,含蓄雋永,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其二:“斷橋流水雪漫漫,庾嶺春來正薄寒。寂寞月橫香不起,東風何處倚欄桿。”描寫在斷橋、流水、漫天雪花、庾嶺薄寒、月夜欄桿的環境中,梅花寂寞地開放,了無香氣。作者沒有直接抒發情感,他的情感寓含在所刻畫的景物中,描寫的景物蕭瑟,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消沉。其十八:“白首孤烏哭屋樑,朔月吹徹滿林霜。才聞舊壘傷春燕,旋見朱樓送夕陽。”其十九:“枯楊瑟瑟晚風哀,忍向山頭首重回。蔓草半成黃土恨,青春訊息幾塵埃。”也成功地運用情寓於景的寫法,達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效果。
而較多的詩則採用梅花的典故,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典故之中,耐人尋味。如其七:“金樽又送月黃昏,人去孤山夢有痕。落盡橫斜清淺水,更無孤鶴唳江村。”化用宋代隱士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的詩意,情感淒迷。又如其十六:“江路濛濛認不真,霜中攀折若為情。放翁已死何郎老,無復銀燈看到明。”涉及詠梅名家南宋詩人陸游(放翁)和南朝詩人何遜,情蘊哀婉。再如其二十:“梅花落渡繼春紅,玉笛聲聲樂未終。淒絕江南賀梅子,斷腸無句哭東風。”融入北宋詞人賀鑄《青玉案》“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詞意,情感淒婉。
《梅花雜詠》二十首,總體表現出寒梅的淒涼情蘊。李季子表現的寒梅形象和抒發的悲涼感情,淒迷婉轉,頗有深意,顯然是針對當時局勢有感而發的。其九“方聽鵑啼悲故國,可憐蝶夢又前生。漸漸麥秀離離黍,一抹殘陽畫不成”和其十二“江山無語又斜曛,鐵漢樓空故國魂。細雨橫風腸已斷,亂山何處哭將軍”,表達出憂慮國家命運的滿腔感情,突出而強烈,頗具代表性。恰如古直所言:“李季子詠梅廿絕,詩中家國之恨,齊上心頭,短折不亦宜平。”

主要成就

才華橫溢的李季子本可以做一番大事業,然而造化弄人,他英年早逝了。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值得書寫的:一是創辦“冷圃”詩社,二是擔任梅州高等國小等學校校長。

親屬成員

父親:李天驥,晚清舉人
女兒:李素英,民國梅縣才女、冰心學生。
盤龍橋李屋共出了一位翰林、二位解元、八位舉人,兩位解元分別是李象斌李載熙,八位舉人分別是:武舉人李象華李象蘭,文舉人李重熙李學恂李學恆李天驥李景暘李倬漢。除此之外,盤龍橋李家還出了十位秀才和賢士,如葉璧華的夫君李蓉舫、黃遵憲的啟蒙老師李欽穎、組織“冷圃”詩學社的李季子等等。

人物評價

李季子英年早逝的噩耗一傳開,全城驚動。梅州高等國小為李季子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許多輓聯提到了梅花,例如:曾伯諤的輓聯:“三生石上證此因緣,幸此日歸來,同看明月;萬樹梅花尚勞栽種,奈孤墳咫尺,獨付勞人。”
曾晚節的輓聯:“夢也無憑,可憐黃土埋愁,算風雨人間半世;魂兮安往,從此斜陽易晚,剩梅花開落空城。”
鐘動的輓聯:“長天渺渺,滄海溟溟,問兩戒山河,誰將倩影飛來,每在片月三分,同看石上;相依為命,分手成愁,正相思無地,又道乘風歸去,撇我孤魂萬里,飄過人間。”
古直寫下了詩歌《冷圃曲》,悼念李季子:“東風綠遍梅州路,杜宇聲聲啼不住。白頭老母泣路旁,痛徹心肝淚如注。”曾勇甫多年以後回憶李季子,作詩《重到冷圃憶亡友李季子》道:“柴門重掩恨重生,空有文章比杜蘅。淒絕當年斷腸處,無情芳草尚縱橫。”
中山大學教授古直稱讚他:“李季子天才亮特,藝事皆能,鄭虔三絕,君殆過之。”以唐代被譽為詩書畫“三絕”的鄭虔比擬他,甚至認為他更勝一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