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篤

李天篤(1888——1946)字聲和,號星賚,太湖縣羅溪鄉李家河人,出身詩書世家。他父親李英,光緒年間進士,是民國十年修纂的《太湖縣誌》的主編。歷任安徽省省長公署自治籌備處主任秘書,六安縣縣長,安徽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天篤
  • 國籍中國
  • 籍貫太湖縣羅溪鄉李家河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46年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李天篤自幼喜讀詩書,博覽經史,對儒、釋、道諸家學說均有研究。1917年畢業於京師法政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曾任安徽省省長公署自治籌備處主任秘書,後被委任為六安縣縣長,但他認為官場混濁,辭職不就,效司馬遷作萬里游,遍訪東南名勝古蹟。抗日戰爭前夕,任安徽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在九華山主講過《華嚴經》,闡述佛學哲理。
抗日戰爭爆發,他回到家鄉設館施教,除講授儒、釋、道經典之外,還向學生講釋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斥責國民黨一黨獨裁。他自擬的讀書聯文是“古劍不磨猶自韌,異書多讀當加餐”,並認為被政府稱為異黨的異書更需要讀。1938年7月,日寇侵占太湖,我國軍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日寇撤離後,他率領鄉親和學生30餘人,冒著烈日到四面尖收殮我軍陣亡將士遺骸,在西鳳禪寺主持追悼會,親自宣讀《國殤》,作悼詞。
1938年,安慶六邑聯立中學遷來太湖,他受聘任語文教師,後又到省立太湖師範、岳西華正中學、南嶽中學等學校任教。先生知識淵博,詩詞、書法均有很高造詣,且好學不倦。他教學嚴謹,講授得法,既分析透闢,又風趣詼諧,凡受業同學無不嘖嘖稱讚。他訓詁學根底深厚,辨字、解詞、釋句能溯本求源,深入淺出,易懂易記,數十年後尚有學生能複述其講課內容,描述其生動的教學姿態。他對自己對學生要求都很嚴格,每日早起晚睡,忙於備課與批改作業;一學期讓學生作十多篇作文,篇篇詳細審閱,眉批總批皆備,語言簡潔,褒貶得宜。很多學生事隔半個世紀,仍能記得先生的批語。他要求學生寫日記,且注重從思想和文字兩個方面用評語給予指導。他管教管導,平易近人。常常在傍晚與學生一道散步,抒發愛國憂民的情懷,指導學生正確選擇人生道路,因此,學生都樂於與他接近。他告訴學生:“我不希望你們做大官,但希望你們做大事,要給人類作出貢獻。”他鼓勵學生要作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在一次畢業典禮上,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你們家庭條件尚可的,一定要報考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經濟條件差的,寧可去挑大糞桶,也不要當鄉保長去魚肉百姓⋯⋯”一位當年的學生,現已退休的老教師回憶說:“先生的這些擲地有聲的話,一直銘刻在我們的心坎上。這一期的一百多位同學以後沒有一人陷入罪惡的深淵,與師長們諄諄教誨,不無關係。”
李天篤一生追求進步,愛憎分明。他樂善好施,謙讓待人。鄉鄰有困難者必助,與人有爭議者必讓。但他對侵略中國的日寇及貪官污吏卻深惡痛絕。他的親弟當時任鄉長,他不相往來,並說供其一家享樂的是民脂民膏。有一個貪婪成性、庸俗無能的鄉長請他寫條屏,他寫上:“搔癢不著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佳。”先生善交良朋益友,如同窗兼同事的李西溟先生,常與之切磋詩文,研討教藝。李西溟在給他的輓詞中這樣寫道:“此後藝海玄珠,憑誰共索。”天篤先生文章精煉,才華橫溢,著有《三定堂隨筆》及《磨杵老人文稿》,他逝世後家人送與李西溟先生審編,即待付印,惜因戰亂散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