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堡三賢亭

三賢亭,是為了紀念“李堡三賢”,而建造的,以供後人懷念,第一位賢人是樂善好施德尤敬國,第二位是喪父侍母的姜日章,第三位是普度眾生的和尚脫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賢亭
概況,三賢事跡,

概況

在李堡中學有座小亭子,被稱為“三賢亭”,亭子上有一塊碑文,碑上刻著,李堡三賢,樂善好施德被鄉曲的仁者尤敬國;少年喪父蒿草侍母的孝子姜日章;身托物外心寄玄理的高僧脫凡;公元一九九年十二月。記刻著三賢亭的三位賢人。

三賢事跡

第一位賢人是尤敬國,他是一位樂於助人的人,他出生於寒苦人家,幼年父親就去世了,對母親極為孝順,他年少時就在鎮上的一家燒餅店當傭工,後來老闆死後,他便繼承了燒餅店,不管誰去他的店買燒餅,他都要問一下買給誰吃的,如果說是買給家裡的老人吃,他不僅分文不收,還要多給幾個。有次他下鄉收購小麥,遇到大風雨,借宿在一位姓張的老人家家裡,第二天尤敬國回到店裡,老人也跟著來了,說夜間丟失了一錠銀子,尤敬國什麼都沒說就給了老人一錠銀子。過了幾天后,老人又去了他家,說銀子掉在了床下,一斤找到了,要歸還他的銀子,並且向他賠禮道歉,他卻執意不肯收下,並說老人丟失的銀子確實是他拿的。老人沒辦法,只好將銀子拿回去,救濟鄉里的窮人,因為他一生樂善好施,所以幾乎沒什麼積蓄,生活也很清苦,一次他回家鄉借錢,遇到一位老婦人風雪中單衣而行,他心裡不忍,便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了老人穿上,自己一身單衣,在寒風中飢凍而死,他的捨身取義的精神感動了全鎮人,大家集資在鎮上為他修了尤善人祠堂,以彰其德。
第二位賢人是姜日章,他家境貧寒,和尤敬國一樣從小喪父,他靠撿拾破爛荒草去鎮上換賣幾個小錢養家餬口,有人說他在拾草時,曾遇到神仙,欲渡他成仙,並將他的名字“日章”各家一橫為“旦童”,故又叫他姜旦童,他好學不倦,常常坐在范公堤上苦讀史書,他十分聰明,通曉百家之書,後來他用七年的時間寫成了關於“音律學”方面的《天然七太窮源字韻》,共七冊,流傳於後世,成為李堡當地好學不倦的典範,深受人們的愛戴。
第三位賢人是脫凡和尚,他嚴於治寺,脫凡是中州人,幼年曾拜揚州天寧寺大和尚廣明為師,雍正年初,李堡玉皇閣主持得知脫凡佛學非凡,就特地請他到李堡玉皇閣做方丈。後來脫凡果然出色,他堅持從嚴治寺,之後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繁盛興旺的景象,成為名揚四方的佛教之地。他又精通醫學,凡有求醫者更是有求必應,且分文不收,他的功德為當地百姓口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