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義

李培義

李培義,男,1945年生,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大王西村人,著名的農民企業家。原東營市委委員、廣饒縣委副書記、大王鎮黨委書記,山東省大王專修學院院長、東營市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行政正縣級。李培義為大王鎮的鄉鎮企業、高科技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1999年國家公務員全省評選活動中,榮立一等功。先後榮獲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培義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5年
  • 性別:男
人物經歷,與大王鎮同行,墊石鋪路,人物業績,簡介,總結經驗,自稱評價,

人物經歷

與大王鎮同行

與大王鎮同行
李培義,影響中國改革開放30年十大影響力人物,黨的十六大代表等一系列閃光的榮譽和稱號下,折射出的是他在大王發展中特有的貢獻。

墊石鋪路

墊石鋪路,引領鄉鎮企業發展
一個不善於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善於創新的企業注定要失敗。多年來,李培義在深化改革、創新管理、完善制度方面,堅持緊緊圍繞國家政策,致力於發展鄉鎮企業,力求年年走新路,年年出新招,促進了鄉鎮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作為大王鎮鄉鎮企業發展歷程的親歷者,李培義深知鄉鎮企業在大王經濟發展中的分量。“改革開放30年來,大王鎮全鎮齊心協力,共同推動了鄉鎮企業發展,進而帶動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李培義這樣形容大王鎮的發展。

人物業績

簡介

1987年,鄧小平同志曾把鄉鎮企業稱作是農村改革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是“異軍突起”。這支建立於上世紀70年代社隊企業基礎之上的隊伍,在計畫經濟的夾縫中開闢了發展空間。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長期受“一大二公”極“左”路線的干擾,大王村鎮企業起步緩慢,伴隨著全國“工業學大慶”運動,才開始從少到多,有所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農村改革席捲全國,大批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們謀求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這就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動力。大王人抓住了這一時機,搶先登上了中國第一班經濟快車,靠鄉鎮企業起了家。
1978年,李培義還是運輸公司的一名會計。正是全國造紙業很不景氣的時候,當時的公社黨委把他從運輸公司調任造紙廠當廠長,他帶領全體職工,克服重重困難,使造紙廠走出低谷,進入發展快車道。
整個八十年代,我國巨觀經濟仍處於短缺狀態,產品供不應求,為鄉鎮企業的產品銷售提供了條件。1981年,李培義剛到大王公社工業辦公室(現大王集團)擔任領導職務,頂著各種壓力,將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移植到企業管理中來,對各企業推行了“聯產聯利計酬、計件工資制”,首先在企業中打破了“大鍋飯”,成為當時全省制度改革的典型。大王鎮鄉鎮企業創業階段由此起步。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央越來越重視鄉鎮企業的發展。1984、1985年,連續兩年出台了兩個關於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中央1號檔案,肯定了鄉鎮企業的地位、作用。就在這幾年,大王鎮投入到創辦鄉鎮企業、發展經濟的大潮中去,一年鋪開七個新上企業。李培義親自駐紮建設第一線指揮調度,使新上企業和項目實現了快立項、快建設、快投產、快見效,為鄉鎮企業以後的大踏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5年,李培義學習無錫市堰橋鄉的經驗,在我市率先推行了“一包三改”,1986年,結合“一包三改”,對企業分別推行了“定產值、控成本、盈利分成”、“利潤包乾,全獎全賠”、“定崗聯責計酬”。1988年初,全面推行了“目標加指標”雙包責任制和“定任務、包上繳、保財產承包制”,同時改革了總公司財務管理辦法,讓企業自設銀行戶頭、資金自管,賦予企業廠長經理“十大權利”。鄉鎮企業活力明顯增強,規模逐步擴大,從業人員逐步增多,產值、利稅逐年提高。
“幾年下來,鄉鎮企業‘家家點火,村村冒煙’,但形不成規模效應。”20世紀90年代初,李培義成為大王鎮主要負責人之後,發現了這一問題。為解決企業布局分散和公用設施浪費等問題,李培義倡導各企業走“高起點、高標準、大投入、大發展”的路子,在新一輪小城鎮規劃中,根據產業特點建設了工業園區和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科技園區,並規定凡新上項目必須到相應園區安家落戶。實現了鄉鎮企業的第二次創業,企業呈現“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良好態勢。李培義積極倡導“船大抗風浪”的鄉鎮企業發展思路,重點抓好骨幹企業,領導重新組建了由華泰、信義、科達等多家大型企業組成的山東大王集團,成為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
中國加入WTO後,經濟一體化、市場國際化、競爭全球化的時代到來,鄉鎮企業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李培義率領企業領導幹部及時調整思路,制定“企業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方略,他組織帶領鄉鎮企業廠長四處參觀考察,學習管理和如何按照國際規則組織生產、銷售,讓全鎮民營企業儘快實現民營企業國際化,衝出大王,打入國際市場。
鄉鎮企業的大發展,帶動了大王鎮各項事業的大發展。1984年,大王鎮的社會總產值是5054萬元;到2004年他卸去行政職務之時,達到140億元,是1984年的277倍!
李培義不僅成功地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模式運用於大王鄉鎮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而且把工業企業的管理模式運用於農業的生產經營中,真正實現了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兩大產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帶領全鎮人民走上了寬廣的富裕路。與此同時,傾力實施民心工程,著力解決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推動人民生活一年一個新台階,城鎮面貌一年一個大變化。
工業發展起來了,農業怎么辦?如何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李培義的回答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大王這片土地,不是包袱而是財富,我們要工農並舉,堅持‘兩條腿走路’,決不能工業上去農業下來!”在全鎮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後,開始注重發展農業。李培義帶領全鎮農村黨員幹部和民眾,向落後的傳統農業宣戰,向現代化農業進軍。
大王鎮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吸納了大批農民走進工廠,部分耕地出現了閒置現象;另一方面,傳統農業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落後狀況亟待改善,現代農業對超越小農生產、對接農業大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土地向大戶集中勢在必行。
1996年,李培義確立了“農牧結合、培植大戶”的路子,鼓勵民眾興辦家庭農場,實行機械化作業與規模化經營。當年,全鎮湧現出承包土地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60餘戶,飼養家畜百頭以上的10餘戶。同時,在這一年寒冬臘月的一天,李培義一行6人登上了去以色列的班機,短短一周內,他們重點考察了以色列的高科技農業、蔬菜、滴灌噴灌等。臘月二十,當人們忙著買年貨備春節時,李培義等6人卻背著以色列的彩椒、櫻桃西紅柿走出機場,乘車直奔大王集團辦公室,並立即開會研究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措施,讓以色列的高科技農業在大王生根開花結果。
在土地規模經營工作中,李培義認識到:家庭農場只能解決部分農用土地適度集中,難以與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大市場對接,要從根本上實現土地更大規模的集中,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1998年3月,李培義又大膽改革,組建了“農字號”股份制企業———山東大王農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頭接市場,一頭連農戶,進一步推進全鎮農業結構調整,走農業集約之路。
鄉鎮企業為廣大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大批農民向鎮區集中成為現實。為了方便農民進鎮,李培義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設立了大王鎮城鎮戶口,農民可將原承包經營土地全部退交所在村委,並免除公糧、農業稅、義務工,既避免了農村承包田撂荒,又為農民變為“城鎮人”開啟了通道。同時,在大王鎮成立鎮區辦事處,把進鎮農民納入城鎮居民的規範化管理軌道。
為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李培義協調企業成立了山東大王專修學院,為一大批想學一技之長的學生提供了平台。城鎮化的發展,還為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加快商貿街和各專業市場建設,吸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鎮從事第三產業。
為讓老人安度晚年,1998年7月,在李培義的關心下,鎮裡投資400多萬元,興建了4350平方米花園式老年幸福公寓,有118位老人住進公寓,過上了現代文明的生活……
隨著一批批具有現代特色的住宅樓、別墅群迅速崛起,道路四通八達,大王鎮的城鎮建設步伐逐步加快,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逐步向具有較強輻射力和承載力的開放型現代化小城鎮邁進。大王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發展成“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李培義在實踐中深悟到“精神”的重要性,他帶領大王創業者們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積累了大量的精神財富。一幅幅宏偉藍圖的實現和“說了算,定了乾,乾就乾好”口號的提出,更是把全鎮人民的心連在一起,共同創業,煉就了大王人的氣魄和膽識,真正鑄就了“大王精神”。
凡到過大王的人,無不為大王強烈的發展氛圍所感染,無不為大王人拼搏奮進的精神所感動,無不為大王快速發展的勢頭和幹部民眾大展宏圖的幹勁所振奮。“奮進、創新、頑強、誠信”的精神,成為大王人戰勝一切困難、推進各項事業快速進步的精神源泉。
讓大王人引以為豪的是腳下這片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大王鎮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李培義始終注重弘揚先輩精神,用先進文化凝聚廣大幹部民眾的力量。提出要選人重德、育人靠黨,推出了自己稱之為“文化聚魂”的戰略,李培義從弘揚大王人革命戰爭年代的光榮傳統和永遠跟黨走、不甘落後的思想境界入手,注重用文化凝聚人心。從年初到年末,好戲連台,元旦獻辭、“雙愛月”活動、三百評選,即在全鎮評選好孝子、好媳婦、好家庭各300個,“七一”集體入黨宣誓、金秋花節等接連不斷,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其中,“雙愛月”活動一搞就是十九年。根據發展需要,每年確定一個主題,以優秀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事跡作為教育活動的好教材,經常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和高素質的職工隊伍。
隨著企業的發展,個別企業和個別廠長、經理受小生產意識影響,出現了對社會公益事業不熱心,缺乏大局意識等現象。這時,李培義在全鎮叫響了“爭當開明企業家,不做糊塗暴發戶”、“做人堂堂正正,掙錢乾乾淨淨”的口號,組織廣大幹部民眾學習討論。通過學習討論,在全鎮企業和廣大幹部民眾中形成了一種向上、文明的良好風氣。同時,出現了部分富裕起來的民眾存在著講究吃穿,認為生活舒適安逸就是幸福的現象。李培義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狹隘的人生觀、幸福觀,如果在全鎮廣大幹部民眾中,特別是在幹部隊伍和企業家隊伍中滋生蔓延開來,就會消蝕企業家隊伍中艱苦創業、奮發向上的精神。為此,李培義發表了《貪圖享樂不能要、艱苦奮鬥不能丟》等文章,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一場人生觀、幸福觀大討論,並組成演講團在全鎮巡迴演講,及時有效地遏制了這些貪圖安逸享樂,不講貢獻、不思進取的思想苗頭。“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在全鎮蔚然成風,弘揚了人生在於奉獻、勞動最幸福的人生觀和幸福觀。
在每個發展的關鍵階段,李培義都適時提出奮鬥目標,並把它變成一些口號,用民眾文化活動等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八五”期間提出了“‘八五’超十億,齊心奔小康”的奮鬥目標,並提前一年實現。“九五”開始,“敢超五十億,爭創一流鎮”成為了全鎮人民共同的目標,如今,五十億的奮鬥目標已成為現實。實踐證明,一個響亮的口號,一個宏偉科學的目標,就會成為一面旗幟,統一人們的思想,鼓舞人們的鬥志,激發人們的幹勁。
依靠光榮的革命傳統,並不斷弘揚這種精神,賦予這種精神以新的內涵,在全鎮樹立了緊跟黨走的信念,營造了一種無私奉獻、團結一心的氛圍、形成了勇奪第一的氣勢和奮進不息的幹勁,激勵著大王人在發展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在大王的發展日曆上留下了一幕幕感人情景。

總結經驗

大王鎮改革開放走過的歷程中,留下了李培義們總結過實踐過的四句“三字經”:
———“三集中”:土地向農場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
———“三轉化”:農業產業化,企業國際化,農村城市化。
———“三圍繞”:圍繞車子發展輪胎業,圍繞孩子發展教育業,圍繞房子發展房地產業。
———“三個一”:大王鎮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許多創新,其中李培義提出的“三個一”工作法就是其中一例。一連串口號、一連串活動、一連串的歌……

自稱評價

“大王這個地方長出了我這顆小草,我就應該結上幾粒結結實實的種籽,奉還給生我養我的故土。”李培義如此評價自己三十年來奮鬥的成果。李培義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沒有辜負國家給予的厚望,它的種種貢獻不僅是促進了大王鎮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同時也是廣大民眾幹部的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