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軒,清華大學機械系2011級碩士生,師從張文增副教授。主要研究耦合與自適應複合欠驅動擬人機器人手,提出了“複合欠驅動”功能,該技術將成為高自適應、高靈巧、低成本的下一代機器人手技術趨勢,針對非結構化環境,套用於航空航天、醫療康復、抗震救災、核輻射環境等。現已發表論文共3篇(SCI檢索2篇,E1檢索1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另有1篇國際會議論文獲得最佳論文獎;獲得發明專利3項(授權2項,公開1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國軒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剛進入清華的李國軒,只是眾多高材生中最平凡的一個,但是學習的壓力和激烈的競爭並沒有打垮他,反而讓他有了奮鬥的強大動力。
堅定的信念讓李國軒勇敢地邁出前進的步伐。他分析了自身的不足,給自己定下了目標:本科畢業時成績進入系內排名前20,獲得推研資格;流利的英語水平;強健的體魄。明確的目標就像指明燈,照亮了他前方的道路。
在老師的幫助和自身的勤奮的作用下,他逐漸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專業排名也不斷攀升,這給了他越來越強的自信心;堅持每天早上英語晨讀,主動結交外國友人等讓他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穩步上升;蛙泳課、網球課、羽毛球課、足球課等讓他身體健康,身心愉悅。正是每一天的堅持,讓他順利地度過了4年大學生活,並如期完成了起初設定的目標。
李國軒總是說,“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認為自己的成功需要不斷的努力來獲得,付出終會有回報,風雨之後才能見彩虹。
正是這樣的一段穩紮穩打的經歷,讓李國軒對自身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他是一個精力旺盛、樂觀積極的人,年輕、有活力的心態讓他在做事的時候充滿了幹勁;他還是一個會堅持的人,只要是他喜歡的事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一點點解決掉。
為了更充分地體驗和了解學術研究的狀態,李國軒在本科高年級經常走進實驗室,體會什麼叫“搞研究”。幸運的是,大三通過學校SRT項目使李國軒結識了他現在的導師張文增副教授,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歡做機器人相關的研究工作。於是,他最終決定走上欠驅動擬人機器人手探索的科研道路。
他曾在一年半的時間裡每天早上8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回寢室,甚至連寒暑假都全部貢獻給了科研,全身心投入到欠驅動仿人機器人手的研究。有一次設計複合模式時,他最開始嘗試了一個“八”字形的繩輪和齒條的設計,但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齒條傳動的時候是直線型行走,需要有足夠的空間,這就導致整個“手”的結構比較厚大,會顯得不美觀。為了改良這一現象,他反覆嘗試和改變,用整整一個月時間才確定最佳方案。“每天都在思考,靈感就出現了。”他想到圓周運動不會有路線長度的限制,就將原來的齒條齒輪改成了帶輪機構,最終讓整個設計更加精良。
當問題出現時,李國軒會嘗試通過多種方法解決。“我不會把一條路堵死。”李國軒認為,當我們遇到難題時,首先要學會自主思考,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以及可採用的方法,然後再考慮找合適的人諮詢,這樣雙方才能通過合拍的溝通達到“共鳴”,撞擊出新的想法。
生命的意義在於無限的挑戰,而李國軒正是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戰中不斷成長。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李國軒獲得了“清華-亞琛聯合培養項目”名額,得以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攻讀生產系統工程專業的碩士。高強度的學習要求對他而言是一種挑戰,而他也喜歡挑戰自我的感覺。
去德國攻讀雙學位意味著他要比別人多投入至少一倍的時間來學習新專業和新語言(德語),如何合理安排好時間成為李國軒面臨的最大挑戰。“當一堆事來時,我會先分類——緊急的、重要的、緊急並且重要的、其他類。我先做緊急並且重要的,其次便是緊急的,再做重要的,最後做其他類。”他認為自己並沒有特有的天資,不能同時做兩件事,因此事情有先後,一件一件做,一次專心做一件,並且高質量完成。
李國軒很早就嘗試在碩士學位論文課題上進行突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他的早期規劃,如此一來他就有了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攻讀新專業。
在德國順利完成了專業課以及小論文後,他還取得了在斯圖加特BOSCH公司高壓共軌系統生產部門為期6個月實習的寶貴機會。談到這次德國的實習經歷,李國軒說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員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半年的實習不是僅僅讓你了解這個企業,而是讓你真正懂得如何用自己所學去為企業創造價值。”
實習期間,李國軒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善於學習的他很快找到了工作的要點。比如一個電磁閥,閥上有一個缺口,他需要通過測量這個缺口的形狀和尺寸以最佳化設計標準,中間需要他在生產線上查找問題產生的原因。他通過查閱大量外文資料、廣泛諮詢公司前輩等方式及時了解行業情況,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這項工作特別需要耐心和專心,以及紮實的專業功底,他憑藉著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李國軒說,其實德國高校和清華在授課上基本一樣,但他認為德國人的優點是做事慢條斯理,而且非常細緻,比如組裝零件,德國人所用的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它們最終的成品精度非常高。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這就是李國軒,通過理論與實踐兩個學習平台,不斷攻堅克難,在直面挑戰、接受歷練的過程中完善自我。他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他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以最簡單、也是最可靠的方式戰勝了科研和實踐中的困難與挑戰。人生何去何從在於自己的選擇,而李國軒選擇自己把握人生,因此他會真正去為自己爭取機會,為自己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