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苹(1895—1981),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化學事業,在化學教育、化學史研究和化工生產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尤其對中國古代化學史料的發掘、蒐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貢獻,受到國內外科學史界的讚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喬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閩侯縣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81
- 畢業院校:福建三牧坊
- 原名 : 永新
生平簡介,幼年,僉事,中華化學工業會,兼讀學位,研究工作,擔任教授,熱心教育,教書育人,編著教科書,鑽研化學史,綜述,撰著《中國化學史》,著英文版《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中國近代化學史的編著,其他科學史論著,評價及著作,提煉樟腦的研究成果獲得專利,主要論著,評價,簡歷,
生平簡介
幼年
李喬苹,原名永新,學名景新,字喬苹。1895年9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其父李世暢為閩浙總督署總書。他自幼聰穎好學,10歲時便讀畢四書五經、《左傳》、《史記》等,打下了較為堅實的文史基礎。11歲入閩侯西城國小堂學習。1909年國小尚未畢業就考取福建三牧坊高等學堂(原全閩大學堂)。該校分文、實兩個學科,他上了實科的預備班,次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升入正科。為振興中國工業,他立志學工,於是年秋,同薩本鐵、孫昌籛等人北上求學,考取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學習套用化學。1915年7月以優秀成績畢業。此後改用喬苹為名。
僉事
畢業前,按學校規定,入該校與農工商部權度製造所合辦的權度訓練班受訓半年。畢業後分派在農工商部權度檢定所工作,不久,被調至該部工業試驗所化工研究科,重點研究紹興酒的釀造技術。
1916年初,應北京第一屆文官考試,錄取後被分派到教育部主管留學生工作。因志不在此,後請求仍調至農工商部任科員,實習期滿後任僉事職。此後,他在僉事任上工作長達10年。
中華化學工業會
1922年初,他同母校老師俞同奎,郭世綰、張新吾、吳匡時、王季點,學友周名崇、汪度等人發起組織和籌備成立中華化學工業會。同年4月22日總會正式成立,選張新吾為第一屆會長,俞同奎為總編輯,定期發行《中華化學工業會志》。這是在國內成立的第一個化學學術團體。李喬苹作為該會的發起者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兼讀學位
1923年北京工業專門學校改為北京工業大學,他回校兼讀學位。此時俞同奎在該校創建化工生產研究院,邀請李喬苹參加制定計畫和籌備工作。他協同俞同奎將學校化學工場原有之酒精蒸餾、造紙、製革、油漆等設備加以擴充和改建,使研究院初具規模,並投入生產。他在該院的化工試驗研究工作,為以後的大學教育和化學研究事業打下了基礎。1926年李喬苹在北京工業大學畢業,獲化學學士學位。
研究工作
李喬苹在農工商部任職期間,主要在工業試驗所和北京工業大學從事化工研究工作,先後完成有關化妝品、紹興酒、製革、顏料等專題研究論文和報告20餘篇。1928年春,被委任為實業部主事。但任職不久,因為當時政局動盪,機關人員取消文官考試資格,令其解散,自尋出路。他先後到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女子高等師範學院任講師。
1931年他調至實業部天津商品檢驗局任技術官,不久改任技正。次年參加全國商品檢驗工作會議,提出砂糖標準意見,得到會議贊同和獎勵。1934年,被任命為北平市度量衡檢定所所長。1936年,北平大學工學院和女子文理學院聘他為副教授,講授釀造化學和普通化學課程。
擔任教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許多高等學校內遷或暫時停辦,僅中國大學仍在北平辦學。該校化學系主任余蘭圓聘請他任化學系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去職,該校教授全部解聘,於是他再次失業。1946年秋,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劉樹勛到北平招賢,他應聘為該院化工系教授。到任不久,又被瀋陽醫學院聘為兼任教授和化學科代理主任,為恢復化學科做了不少工作。1948年5月,他應親友邀約,偕妻赴台灣,6月經同學楊家瑜介紹,到台灣樟腦局任簡任研究員,專門從事樟腦製造技術和樟腦套用方面的研究。隨後改為簡任技正,併兼工務室主任和所屬南門工廠廠長等職務。1952年,台灣樟腦局奉令改為台灣樟腦廠,次年為挽救台灣樟腦事業的危機、廠方設立了化學研究室,他任研究室主任。1957年,奉調主持樟腦廠工務,負責該廠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1960年初,調至台北第一酒廠,主持該廠工務,直至退休。 在台灣期間,他先後兼台北工專、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校教授,主授工業化學、無機化學等課程。1956年春他還應台灣化學會理事長酈鰧厚邀請,任該會《化學》雜誌總編輯。1957年台灣化學會與台灣編譯館合作成立化學名詞編譯委員會,他為該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
李喬苹在1964年70歲時退休。由長女李書穎(預防醫學與環境衛生學博士)迎養,僑居美國。到美國後,他仍繼續從事科學史研究,曾在美國和台灣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不少弘揚祖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文章。1970年被授於台灣中華學術院哲士稱號。981年3月28日因患腦謚血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熱心教育
教書育人
李喬苹早在中學讀書時就懷有實業救國的願望。他通過社會實踐認識到,要發展工業,首先要重視教育事業,培養學有專長的人才。他說:“吾國之言實業已數十年矣,其效安在?一言以蔽之曰:無學而已。學與術息息相關,無學不足以言術。況化學工業套用化學之原理,參加機械之方法,變化或改良原理之性質,使適為吾人需用之物品,……製造之中,對於前後變化之學理,非洞明了解,則不能望成功。”故他對化學教育十分熱心,認為“灌輸知識,傳播文明”,“為國家培養未來實力,亦不失為報國之一道。”因此,他在20年代後期就投身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專門人才。他教學嚴謹,一絲不苟,重視理論聯繫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他知識面廣,對化學又有很高造詣,所教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他從事大學教育近半個世紀,為國內外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化學人才。
編著教科書
難能可貴的是,李喬苹先後為大、中學校編著了好幾部化學教科書,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現代科學還比較落後,尤其是高等化學,幾乎沒有中文專書,大學教材多採用外文原著,不但內容脫離中國實際,而且給教和學都帶來一定的困難,不利於我國化學事業的發展。正如他自已所說:“今日欲圖吾國化學工業之發展,除講求學術以外,寧有他道哉?學術之講求,以書籍為要件,蓋書籍者,灌輸知識傳播文明之利器也。無論何國,若無本國文字之科學書籍,則其國之科學終無發達之日。……知非振興化學工業,不足以圖富強,又知非有國文專門書籍,不足以闡明化學工業之學理,久有志於化學工業專書之編輯。”於是他發奮編著化學工業用書,以供高等學校化學教學之用,並供創辦工業及企業的人員作參考。他又據當時國內的經濟情況和形勢需要,決定先編著有機化學工業方面的書。他一生共編著化學教學用書6部12冊,現擇主要者簡介如下:
1.《有機化學工業》。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化學工業專著。該書分上、下兩冊,80餘萬字,內容十分豐富,實用性強,深受高等學校師生歡迎。當時國內學術界曾給予高度評價,例如蔡元培在該書序中說:“有機化學工業專書尤難編纂,……李君喬苹深知此種困難,毅然當之,成此巨帙,且於緊要關鍵,能深入顯出,不為所困,是誠治有機化學工業可貴之書也。至其取材精審,劃類詳明,尤其末焉者。”此書的編著具有開拓性,對發展大學教育、傳播化工生產知識,尤其是對指導抗日戰爭時期的化工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2.《無機化學通論》。這是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撰著的無機化學專著。全書分上、下兩冊,計77萬字。吳承洛認為該書“不特綱領明爽,分量合宜,而且內容豐富,材料新穎,誠為吾國無機化學書中不可多得之善本,……於我國之科學進步,國家富庶,實大有裨益焉。”它是當時的一部優秀教科書,屬《大學叢書》之一,被廣泛採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為加強中等化學教學,他先後編著了3部中等化學書籍。即《最新實用化學》二冊、《國中理化》四冊、《高中化學》兩部。這幾部書都多次再版,長期使用,對發展台灣的中等教育和培養化學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此外,他還參加了台灣化學名詞規範化工作,對10餘萬化學名詞,台灣化學名詞編譯委員會逐個進行討論推敲,然後由他整理校勘,編輯成《化學名詞》一書,這是台灣化學界和教育界常用的重要工具書。
鑽研化學史
綜述
為弘揚祖國文化,李喬苹以堅毅刻苦的精神,蒐集和研究中國古代有關化學工藝生產方面的史料,寫出了多種科學史論著,尤其是潛心撰著的我國第一部《中國化學史》、第一部英文《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曾引起當時國內外學術界的矚目和讚揚。
撰著《中國化學史》
1937年,日本侵略軍入侵,北平淪陷。為報效祖國,他一方面在教學中向青年灌輸民族思想,為國家培養未來實力;另一方面立志弘揚中國文化,他認為:“亡人國者,必先亡其文化。我國有悠久優良的文化,若我文化不亡,則孰能亡我。發揚光大,責在吾人。”他又說:“中國化學有光榮悠久之歷史,惜無史書,以表現過去之陳跡,甚至於世人不知中國古代有化學。今欲發揚光大之,非我化學界之責歟?余久有志於斯,以人事倥傯,資料難得而未成也。”於是他發憤編著一部中國化學史。在五十多年前編著這部書是很不容易的,那時研究中國化學史或中國科學史的人還很少,既沒有專門的中國化學史書籍可供借鑑,也沒有多少論文可供參考。而有關中國的化學史料,散載於各種古籍之中,浩如煙海,尋找蒐集相當困難。他用了整整3年時間,以頑強的毅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在北平圖書館翻閱了大量古籍,發掘出豐富的中國古代化工遺產,並進行研究考訂、摭拾編纂,十分辛勞。1940年初,他編著的《中國化學史》終於出版。全書約15萬字,分為15章,介紹了中國古代煉丹術和各種化學工藝的發展沿革,以及各種化工產品的生產方法和生產過程等。它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化學成就的著作,具有開創性。
該書問世以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1941年,日本早稻田高等學院教授實藤惠秀將其譯為日文,改書名為《支那化學工業史》,作為日本《支那文化史大系》叢書之一在東京出版。英國李約瑟博士見到該書時如獲至寶,1946年訪華至北平時,特慕名親自登門拜訪,從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國化學史》是當時的暢銷書,曾多次增訂再版,迄今仍在套用。台灣張國治在評價該書1955年增訂版時說:“李喬苹教授所著的《中國化學史》,可謂創舉,……不但使我國古代對於化學所有偉大的創作不至湮沒無聞,且使世界科學家,對於我們祖先在化學上所有之重要貢獻得獲知。宣揚中國文化,糾正世界各國對於中國學術之錯誤觀念,厥功甚偉。……讀畢該書,如讀我國英雄傳,……且文筆暢達,解說分明,使人人可讀。以其愛國之殷,治學之勤,立志之堅,用心之苦,故能有此卓越貢獻。”該書獲得台灣教育廳1956年第一名學術獎。
著英文版《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
李喬苹認為弘揚中國文化,必須要有國際性的刊物和書籍,雖然《中國化學史》已譯成日文出版,但英文著作尤為必要。於是從1941年開始,他利用業餘時間對該書進行增補、修改和翻譯,他不問寒暑、夜以繼日、歷時3載,終告完成。依李約瑟建議,定書名為《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The Chemical Arts of Old China)。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戴維思(T.L.Davis)為之作序,哈佛大學教授魏爾(J.R.Ware)作該書校對,胡適親筆題寫中文書名,1948年由美國賓州化學教育雜誌社出版。戴氏在序中云:此書“將引起化學家、化學史家、中國文學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經濟學家和東亞藝術及手工業研究者的興趣。”還說它是“不可不備的書籍,就我所知,書中所包括的範圍,是任何其他英文書籍所未曾有的。”此書問世以後,德國的《自然科學雜誌》(NaturWissenschaftliche Rund-schau,Stuttgart)、美國的《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許多刊物紛紛刊登書評,給予高度讚揚。這些書評指出:該書“是供給所有受過教育的人們,一冊實在可悅人心目的書籍。”“這書的主旨和體裁之佳是無與倫比的。”是“說明東方化學和套用化學的進化之權威性著作,是非常罕見的,……”李喬萍是最早系統研究中國化學史的學者之一,且較早地將中國古代化學工藝成就向國外作了較全面的介紹,為祖國贏得了聲譽,促進了科技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和中外學術交流。為此,他被美國賓州大學聘為《化學史志》顧問。
中國近代化學史的編著
李喬苹治學認真嚴謹,對科學史的研究考證非常勤奮,具有不懈的進取精神。他退休以後仍在化學史的園地里辛勤耕耘,70年代初期,他擬將《中國化學史》改為上中下三冊,並繼續編著中國近代化學史,擬分中下兩冊出版。
首先,他將原《中國化學史》重新改編,除序言引用古籍原文以外,其餘文字均改為現代語體文,並對各章節進行了適當增刪。
隨著化學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他又著重補充了有關古代器物的分析、古代化學方法的模擬試驗、新發掘和發現的古代文物及西學東漸後中國化學發展的過程和狀況等有價值的新史料。這部《中國化學史》上冊,即古代部分的再增訂版於1975年12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編撰的《中國化學史》中冊,即近代部分到1976年才脫稿,1978年12月出版。該冊介紹了自清朝同治年間到1975年左右中國近代化學事業發展的情況和史實,全書分為10章,80多萬字。匯集了大量的中國近代化學史料,尤其是台灣近代化學發展情況,內容豐富翔實,是了解和研究中國近代化學史的一部重要參考書。他的《中國化學史》下冊,擬介紹大陸化學事業的發展,雖已完成初稿。但因資料不全,有待進一步增補。遺憾的是李喬苹1981年3月因病逝世,未能實現完成該書的宏願。
其他科學史論著
李喬苹酷愛祖國傳統文化,且早有研究,他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發明於數千年前之化學工業”,寫於1929年,連載於當時的《化學工業》雜誌上,這是他著《中國化學史》的先聲。他還先後為國內外報刊撰寫中外科學家傳記、科學史論文及有關文章50多篇,如“十年來台灣之化學研究與試驗”、“十年來台灣之化學教育”、“中國鋼鐵史與沈宜甲的發明”、“綜談科學中文化”、“近六十年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唐僧一行研究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漢字的來源”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古今科技成就和傳統文化進行了介紹和研究。特別是前兩篇,正如當代台灣化學史家劉廣定所說:“涵蓋了台灣光復後化學的各項發展經過,是中國化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50年代,他鑒於台灣各單位外國期刊的欠缺,特整理了一篇“台灣現存外國化學雜誌索引”,“對研究工作之進行,極有裨益。”當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出版以後,李喬苹非常感慨,認為應該將此書譯成中文出版,並儘先節譯五篇長文——①中國科學史內容概要;②中國科學思想史;③中國數學史大要;④中國天文學史大要;⑤中國物理學史大要。自1970年4月開始,連續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上發表。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讚賞。後來他又從在該刊發表過的其他文章中選出3篇,即“儒道兩家的科學思想”、“徐光啟——中國第一位科學翻譯家”、“李時珍——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連同上述5篇譯文,彙編成《中國科學史要略》,作為台灣《華岡文庫》叢書之一出版。他還參加了台灣《中國科學與文明》(李約瑟原著)一書物理卷的翻譯工作。當該書第1卷1—3冊譯本在台灣問世後,他對其中中國科學思想史部分,做了實事求是的評論,在肯定的同時,還提出了批評意見。此外,他還參加了台灣教育部組織的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的英文翻譯工作,是其主要譯者之一,1980年該書出版,受到國際科學史界的重視和歡迎。
評價及著作
提煉樟腦的研究成果獲得專利
為振興中國工業,李喬苹曾長期工作在化工生產崗位上,他是化工事業上的實踐者和革新家。前文已述,早在20年代他就對釀酒、製革等多種化工生產有所研究。30年代初,他對化妝品生產很感興趣,常利用業餘時間在實驗室里研究各種化妝品的製造。並指導妻子設立“新醒化學工業社,”從事施面蜜、美膚霜等化妝品家庭手工業生產數年。40年代初,又與劉伯含在北京合辦“中國化學工業社制鹼廠”,擬電解食鹽水,製造燒鹼和漂白粉。他們白手起家,歷盡坎坷耗時數年,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才試車生產,後因外貨大量進口,無法競爭而放棄。此後他對釀酒、賽璐珞及軟片製造、尼古丁提煉、樟腦煉製和提腦後樟木的套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成績。50年代中期,他同台灣樟腦廠的邵基慶合作從事樟腦提煉的革新研究,獲得了台灣標準局化學專利。他們將樟木刨成長薄片,用水蒸氣蒸餾或溶劑萃取,製得樟腦和樟腦油,其剩餘木片仍可利用。這一研究成果使當時處於危機的台灣樟腦事業得以轉機。此間,他們還合著有《台灣樟腦》、《革新制樟腦法》等專著。
主要論著
1 李喬苹.發明於數千年前之化學工業.化學工業,1929,4(1).
2 李喬苹.有機化學工業(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3 李喬苹.發明於數千年前之化學工業.化學工業,1930,5(1).
4 李喬苹.關稅與化學工業.化學工業,1931,6(1).
5 李喬苹.有機化學工業(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6 李喬苹.無機化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7 李喬苹.中國化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8 李喬苹.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英文).美國賓州:化學教育雜誌社,1948.
9 李喬苹.最新實用化學(上下冊).台灣:世界書局,1952.
10 李喬苹,邵基慶.革新制樟腦法.台灣:標準,1955.
11 李喬苹.十年來台灣之化學研究與試驗.化學雜誌,1956,(4).
12 李喬苹.十年來台灣之化學研究與試驗.化學雜誌,1957,(1).
13 李喬苹,饒潤昌.台灣樟腦.台灣:正中書局,1957.
14 李喬苹.國中理化(一至四冊).台灣:正中書局,1960,1961.
15 李喬苹.高中化學(自然科組).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16 李喬苹.高中化學(社會科組).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17 李喬苹.釀造化學實驗法.台北工專特刊,1966.
18 李喬苹.中國之發酵工業.台北工專特刊,1966.
19 李喬苹.儒道兩家的科學思想.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0.
20 李喬苹.中國第一位自然科學翻譯家——徐光啟.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0.
21 李喬苹.李時珍——中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0.
22 李喬苹.宋應星中國偉大的科技著作家.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1年3月.
23 李喬苹.中國科學史要略.台灣: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71.
24 李喬苹.近六十年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華學月刊,1972,(8).
25 李喬苹.中醫簡史,民間便方與針刺麻醉.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2年9月.
26 李喬苹.中國鋼鐵史與沈宜甲的發明.台灣:中央日報副刊,1973年11月.
27 李喬苹譯.核子菰形雲的擴展.中外雜誌.1975,17(2).
28 李喬苹.唐僧一行研究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華學月刊,1977,(71).
29 李喬苹.《中國化學史》中冊(近代部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評價
李喬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愛國科學家。他為中國化學教育事業、化工生產事業做出了畢生的努力。
(作者:(趙慧芝))
簡歷
1895年9月22日 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1年8月 考入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原京師高等實業學堂)。
1915年7月 北京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到農工商部權度檢定所、化工試驗所工作。
1916年 參加北京第一屆文官考試合格後,到教育部工作,後調農工商部,先後任科員、僉事等職。
1922年4月 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化學工業會。”
1923—1926年 兼讀國立北京工業大學,獲化學學士學位。
1928年任實業部主事。
1929—1931年 任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女子高等師範學院講師。
1931—1934年 任實業部天津商品檢驗局技術官、技正。
1934—1936年 任北京市度量衡檢定所所長。
1936—1937年 任北平大學工學院和女子文理學院副教授。
1937—1945年 任中國大學教授。
1946—1948年 5月任東北大學工學院教授、瀋陽醫學院教授和化學科代理主任。
1948年6月—1952年 任台灣樟腦局簡任研究員、簡任技正,兼工務室主任和附屬南門工廠廠長等職。
1952—1957年 任台灣樟腦廠(原名台灣樟腦局)化學研究室主任、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教授。
1956—1957年 任台灣化學會《化學》雜誌總編輯。
1956—1958年 任台灣化學名詞委員會委員。
1957—1959年 主持台灣樟腦廠工務。
1960—1964年 主持台北第一酒廠工務。
1957—1965年 兼任台灣師範大學等校教授。
1981年3月28日 病逝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