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喜軍
- 民族:蒙族
- 出生地:河南省洛陽
- 職業: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
- 等級:中國一級美術師
- 特點:西畫藝術與中國水墨有機結合
藝術簡介,李喜軍佛教畫藝術,作品欣賞,
藝術簡介
李喜軍,男,蒙族。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自幼酷愛繪畫藝術,七十年代跟隨恩師王恩德老師學習繪畫藝術,後又受李伯安老師指導。步入繪畫之門已有30年,八五年到《英烈報》報社任美術編輯工作,時有十年。95年到洛陽烈士陵園從事宣傳工作至今。曾在報刊雜誌發表過不少作品,也研究雕塑藝術,製作不少仿古青銅工藝品。近幾年來潛心研究中國人物畫和寫意花鳥,從傳統入手注入現代意識博採眾長吸取姊妹藝術的精華,大膽地把西畫藝術與中國水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現為中國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鴻藝俱樂部會員、廣州新世紀繪畫研究院一級美術師、簽約畫家。首屆“盛世中華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二等獎,首屆“太白杯全國詩書畫大賽“金獎,“中國書畫名家名作典藏”第二集入編兩副作品,並出版書畫家郵政明信片和郵政郵票,“感動中國”藝術專箸入編兩幅作品。被評為“中國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潛力的50強書畫家”。
李喜軍佛教畫藝術
李喜軍從90年代初,就開始繪畫龍門石窟佛像,時至今日已有20年。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它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大量的繪畫素材得以讓李喜軍全面地掌握石窟佛像的造型、風格、背景,甚至是顧客的喜好,這對於一位畫家是莫大的幸事。
在繪畫石窟佛像的初期,李喜軍便用少年時學習的素描手法展現龍門石窟佛像莊嚴、慈愛、宏偉的形象。但是,手法和題材的新穎讓李喜軍陷入創作的盲目,這是每一位正在創新的畫家都會面對的問題。在中國畫領域,還有一位擅於佛像創作的畫家——王玉良。李喜軍如饑似渴地臨摹、借鑑這位中國石刻佛像繪畫的先驅。但是,王玉良先生的是把佛像從三維轉換成二維,從精雕細刻轉換成大筆寫意,體現出古拙意味。這與李喜軍最初繪畫佛像的想法正好相反,在他看來,素描是他的長處,而龍門石窟那高大參天的佛像的垂視目光才是他所要表達的真諦。
這種思考,是要經歷過多次嘗試和反省才能得到的,而一旦得到,畫家的創造力和審美將大步提升。為此,李喜軍還開始研習雕塑藝術,為已有的素描功底,這對於他並非難事,而雕塑技能和經驗的增加,正成為他按照自己的思想繪畫石窟佛像的一柄利器。
佛教的造像、雕塑、壁畫,是信仰的追求,人類面對生命的輪迴時, 即使富足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擺脫苦的煩惱。為了去苦趨吉,人們相信拯救的力量。只要有苦痛,就會有人希冀超自然的力量,李喜軍所表現的完全歸屬神聖的宗教類題材。
從繪畫上來說,藝術家不管採用繪畫還是雕塑的手段,都始終表現的是他們意象中的佛教形象符號。李喜軍的繪畫藝術,利用中國畫的筆墨材料,採用現代攝影的構圖方式,直接面對龍門石刻遺蹟,營造出了西畫般強烈的明暗、透視、立體藝術效果,既具有石刻藝術的堅實質感,又不失繪畫藝術的唯美形式。在水墨的運用過程中又融入了素描關係的準繩,對水分的套用更是到了隨心所欲,尤其是在佛像髮髻處,逐一地皴擦,讓精簡線條的佛像本身在宣紙上呈現前所未有的恢宏氣勢;還有具象佛像的背景,李喜軍大膽地運用了“飛天”、“碑帖”、“浮雲”等元素,實與虛的結合,凸顯了佛像的佛家光輝,彰顯了中華文明,更是畫家思想的全面展現。這是對傳統藝術理念的大膽革新,也是對水墨藝術表現力的開拓與發掘。
這種把許多龍門石窟經典的佛教造像設定為大類題材,並成序列地用中國水墨與西方立體的方法表現古代佛教造像,李喜軍他嘗試了中國畫再發展的可能。
在創作的路上,他竟能恰到好處地控制墨中的水分,讓墨彩停止在物象的輪廓邊緣,猶如刀刻于山石一般,與諸多手術刀般的線條一起烘托出該佛像的精、氣、神。這樣完全顛覆小品畫和文人畫的畫作,在當下讓人眼前一亮。迎面而來的氣勢和穩重的定力,是人們觀賞李喜軍作品後的同感。讓人無不驚嘆,面前這幅作品所具有的完全釋放了中國畫線條的附著力和征服力。
作品欣賞
李喜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