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望

李周望

李周望(1668年—1730年),字渭湄,號南屏,清直隸蔚州(今張家口蔚縣大蔡莊)人。李周望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父李雲華,祖父李振藻名振朝野。父親李旭升官至吏部侍郎,加尚書銜致仕。李周望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先是受學於浙江名師朱遠承,後又跟隨著名理學家官至刑部尚書的魏象樞學習明體達用之學。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周望
  • 字號:字渭湄,號南屏
  • 出生地:清直隸蔚州
  • 出生時間:1668年
  • 去世時間:1730年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

個人履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周望中進士,入選翰林院,之後就長期擔任教育方面的官員,先後任會試同考官、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講、湖廣學政。在任湖廣學政時,獨具慧眼,對當時不被人認同、終生與清朝不合作的思想家王夫之予以高度評價,盛讚王夫之“於學無所不窺”,“固合馬、鄭、伏、劉、何、杜、匡、轅、涑水紫陽王弼向秀王逸諸子之學,萃於一身,其才高而學贍為何如也”。作出這種評價在當時是需要一番勇氣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周望遷國子監祭酒,成了最高學府的校長,不久,又升任詹事府詹事,仍兼祭酒,他一上任就捐出自己的工資,為國子監修了教室,東面的起名“崇實”,西面的叫“振雅”,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他的教育主張。

人物生平

李周望十分崇尚孔子等聖賢關於禮樂教育的思想。並決心編一部“禮樂錄”,讓學子們都能系統地學到禮樂知識,這項工作到雍正三年(1725年)宣告完成,就是《國學禮樂錄》。這年,李周望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他興致勃勃地為書作序,並講了學習禮樂的重要性:“國學重地,人才淵藪,士列橋門之下,而不辨禮儀樂器之詳,典祀損益之故,又何以自立於儒雅之林,備廟堂之選乎?”《國學禮樂錄》對清代的禮制樂舞制度作了全面總結,並由朝廷頒布全國所有學校執行。這部集大成的禮樂學著作,在清代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周望是有成就的禮樂學家,更是一位恪盡職守的政治家,他奉命考取教習,嚴禁行賄說情,鎖門嚴試。當時兩淮鹽官重利盤剝,貪污受賄,商人藉機偷稅,致使鹽業混亂,李周望前往查辦,不徇私情,秉公執法,使受賄官員將賄銀納入江南藩庫,商人補交了稅金,徇私枉法的官員受到了制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朝廷出兵西征。李周望受令督辦軍糧,日夜餐風臥雪,行程3萬餘里,保證了軍需,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雍正六年(1728年),李周望因父親去世,回鄉守制,謝政後,雖貴列上卿,從無矯激之行,他傳承了前輩的樂善好施,對公眾事務依然熱心關注,為教化鄉民,他捐出大量米谷,修建學舍。雍正八年(1730年),李周望病故,終年61歲,雍正皇帝聽說後,隨即派宣化知府前往諭祭,並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歷階宗伯,素著勤勞”。李周望有《太學進士題名碑錄》和詩文集《六槐堂集》行世。貢獻:禮樂學家。
為了應試,李周望還躲到離家較遠的玉泉寺苦學,並在那裡留下了他的詩作《玉泉寺》:
山寺近山阿,追尋緩轡過。
地幽人跡少,樹密鳥聲多。
石洞藏青靄,空庭復綠蘿。
生平丘壑意,到此竟如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