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榮(平喉唱家)

李向榮,平喉唱家,唱腔低迥婉轉,有“豉味歌王”之譽。錄成唱片的歌曲中,《雲雨巫山枉斷腸》、《離鸞秋怨》以其特有的腔調,唱出曲中人追懷舊愛的複雜心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向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台山海宴區沙欄村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66年
  • 職業:歌唱藝術家
  • 代表作品:《雲雨巫山枉斷腸》、《離鸞秋怨》
  • 特長:喜粵曲,擅洋琴
  • 性別:男
  • 職業經歷:國小敎師
個人概述,職業生涯,人物性格,人物評價,

個人概述

平喉唱家。唱腔低迥婉轉,有“豉味歌王”之譽。錄成唱片的歌曲中,《雲雨巫山枉斷腸》、《離鸞秋怨》以其特有的腔調,唱出曲中人追懷舊愛的複雜心情,深受聽眾歡迎;還有與李慧合唱的《花落悵離鸞》也頗受歡迎。李向榮以唱著名,亦能撰寫歌曲,除了《雲雨巫山枉斷腸》、《離鸞秋怨》之外,還有《長恨歌》、《天堂洲》等,間或寫些龍舟或其他曲調,並能彈奏樂器,是曲藝界全才。相傳李氏撰寫《離鸞秋怨》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當年由於生活潦倒,其妻曾下堂而去,李君在惆悵中亦無可奈何,乃自撰《離鸞秋怨》以遣懷,並在一次與某社團往電台播音時唱出他的悽怨。

職業生涯

濠江歌王李向榮先生(一九○九—一九六六),廣東台山海宴區沙欄村人,國小敎師。受鄉中時有八音班演出影響,喜粵曲,擅洋琴;爾後小提琴、風琴、鋼琴亦無師自通。後從鄉間往廣州某報社任職廣吿部,業餘唱曲,曾與羅品超同一樂社。
廣州淪陷後,往香港。一九四一年李少芳在香港演唱《光榮何價》,被日軍逮捕,後被釋,聞李氏曾參與營救。先是粵樂家盧家幟與二三知己,包括阮兆輝之叔阮其潤等在香港重組原在廣州之小薔薇音樂社,李向榮加入後常一起往電台錄音。有社友文誕嘉者,佛山望族之後,“有家之人”,好琴棋詩畫,風趣,人以“大叔”名。 他贊李向榮的唱腔“十足十豉味雙蒸酒”,“嗒落有味”。這便是“豉味腔”的原始出處。
及五十年代,澳門國際酒樓、中央酒店七樓均常有粵劇班及歌伶如張月兒、李少芳何麗芳冼乾持、陳徽韓等駐唱,李在班中司洋琴,而茶客亦每有遞紙請其客串一曲者;名伶梁素琴亦時有捧場。 某回靚次伯來,亦指名李為歌一曲。由於李氏音帶極少,據香港爐峰藝苑掌板何家權先生憶述:“李先生之唱腔,迷倒許多人。吾人聞知李氏有時在澳門歌座客串,就不辭辛苦,把幾十磅重的老式錄音機托去錄他的歌。” 又據李之女兒憶述,曾有香港歌迷來澳門,在碼頭登一三輪車,問:“澳門有個唱曲的李向榮,你識否?”車夫應聲而答:“識,我車你去。”果然把歌迷載到李住的街巷,大呼:“李向榮,有人搵你!”李向榮的曲迷層面廣泛,他在五十年代起,經何賢先生之介參加康樂曲藝社,陳瓊、何麗貞等著名唱家便時與他切磋曲藝;在文化人當中,已故的本澳培道中學敎師張國祥深喜李氏之曲,每在課堂上引述其辭。 在草根階層中,據李玉碧憶述,當日新馬路有一踏營業腳踏車的工人,原擅唱新馬腔,但聽到李的豉味腔後,曾多次央請李收他為徒。以上均見其深入人心。
一九六○年,李向榮某次在香港石塘咀歌座客串演唱,賀者甚眾,著名書畫家鄧芬特送一大花牌,上書“豉味歌王”四字,遂使“豉味”一詞不脛而走,成為粵曲史上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名詞。 關於李氏名曲《雲雨巫山枉斷腸》(下稱《雲雨》)和《山伯臨終》的糾葛,有以下幾個講法,僅供讀者參考:
一、阮兆輝以為《山伯臨終》“百分之九十九”系由《雲雨》脫胎而出,盧家幟亦同意,因其格局、曲式、板種均同。(例如《雲雨》的中板:“我同佢,我同佢聚首已三年”,已成此曲特色。《山伯臨終》一仍其舊:“這繡帕,這繡帕贈別在樓台”。)
二、李銳祖說:“《雲雨》一曲最初系本澳某名人攞番廣州唱,白駒榮聽後大讚這支歌好,同陳天縱說起。陳於是找來楊子靜動腦筋,把這首李向榮純為私人感情寫的歌改揷在家喩戶曉的梁祝故事上,更具普遍性,一炮而紅。”
三、李向榮的哲嗣李時雨先生見吿:一九五八年白駒榮隨廣東曲藝團來澳,曾專門找李向榮,不巧他在香港未遇。“四人幫”倒台後,廣東粵劇團來澳演出,團員白超鴻(林小群的丈夫)曾特別向接待單位探詢李向榮先生,時商會秘書容戰生遂找來李時雨相會。 晤談中,白稱在五十年代初,本澳某名人的秘書曾帶過李向榮的唱片往廣州,白駒榮聽後贊好,並召集他及一班年輕演員如羅家寳等同時座談評賞。白駒榮說,“這個人的唱腔有些新東西”。這說明《雲雨》一曲早就在廣州傳開。

人物性格

李氏晩年,常和澳門一些著名唱家度曲,常合作的掌板是謝培英,頭架高桂。亦曾在澳門中資機構南光公司開班敎唱粵曲年余。已故商訓學校敎師龍思誠亦曾邀請李到校演奏。 李並不主張兒女學曲,他說,“唱歌是個人娛樂,學嚟搵食就唔好”。 李很注意欣賞、學習別人的歌唱,他的口頭禪是:“功多藝熟,自然登峰造極”。他為人感性,其女兒回憶說曾陪他一起看《東方紅》,至拉奏《江河水》時,他亦潸然淚下。

人物評價

李前輩一生以半職業半業餘的身份投身曲壇,復以一曲《雲雨》名傳遐邇,至今逾半世紀不衰,唐健垣先生評之曰“異數”,其理何在? 豉味腔的形成、風格、特點仍有待深入硏究。 由於數十年的隔閡,豉味腔粵曲在內地還不甚流行,但在港澳已成為流派之一。如锺雲山(其名曲《一段情》亦彷《雲雨》曲式)、唐健垣區均祥等均擅此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