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婭,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於1974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1979年~1982年在同濟醫科大學攻讀免疫病理碩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卓婭
- 職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
- 畢業院校: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個人社會,學術著作,科研課題,個人獲獎,學術論文,
人物經歷
1982年~1989年在同濟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任教,並從事免疫學研究,在此期間參加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其中一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湖北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1989年~1993年在德國馬爾堡菲力蒲大學免疫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巨噬細胞產生TNF的調控及其機理的研究。自1993年回國以後,先後負責並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共2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其中1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相關論文百餘篇,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獲 “三育人”獎、優秀教師獎、優秀研究生導師獎、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科技工作者獎等。
研究方向
分子免疫、腫瘤免疫、感染免疫
個人社會
中國免疫學會基礎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免疫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免疫學會理事,武漢市免疫學會理事,湖北省生物工程學會理事,免疫學雜誌編委,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編委,Cytotherapy 審稿
學術著作
1.醫學免疫學 第2版 參編,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科學出版社, 2007
2.醫學科研課題的設計、申報與實施 第1版 主編 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醫學研究生規劃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醫學免疫學(雙語教材) 第1版 副主編 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 科學出版社2006
4.醫學免疫學(研究生教材) 第2版 副主編 科學出版社,2004
5.醫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輔導叢書 醫學免疫學 主編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5
科研課題
1. 巨噬細胞的分泌型和膜相關型TNF在抗腫瘤中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9270314) 1993~1996 5萬元 主持
2.核因子-kB調控TNF基因轉錄及表達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1995~1997,1.7萬元 主持
3. 跨膜TNF-a體外殺瘤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9570796) 1996~1998 8萬元 主持
4.跨膜型及分泌型細胞因子轉換機理及生物學作用特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批准號39630320) 1997~2000 80萬元 主持
5.跨膜型TNF-a結構-功能及其與受體結合位點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39870713) 1999~2001 10萬元 主持
6.跨膜型TNF-a激活的EST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30170869)2002~2004 22萬元 主持
7.抗TNF相關疾病的肽類藥物的研製,國家863高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課題編號:2001AA215431) 2001~2003 30萬元 主持
8.43kD跨膜型TNF共沉澱分子與跨膜型TNF-a的關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0200257) 2003~2005 20萬元 主持
9.跨膜型TNF生物學特徵及其胞內分子機制的研究,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項目號:02136) 2003-2005 10萬元 主持
10.抗TNF相關疾病的肽類藥物研製,863項目(批准號:2004AA215162) 2004-2005 28萬元 主持
11.跨膜型TNF雙向信號在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中的作用-跨膜型TNF單向和雙向信號細胞模型的建立及其信號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0471586) 2005-2007 21萬元 主持
12. TNF超家族成員保守序列與其三聚體化相關性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0670421)2007.01-2009.12 25萬元 主持
13. 選擇性抑制酶解TNF的單克隆抗體的研發,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批准號:20070487006) 2008.1-2010.12 6萬元 主持
14. 跨膜型TNF-a反向信號在乳腺癌耐藥中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批准號:30872376) 2009.01-2011.12 35萬
個人獲獎
1.微管調節TNF-a及其它促炎症細胞因子產生的研究,1999年被國家教委評為科技進步三等獎 (排名第一)
2.醫學免疫學 2002年獲取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排名第三)
3.趨化性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研究 2005年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 (排名第七)
4.1998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5.2000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學術論文
1. 李卓婭,金鹹蓉:實驗課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高等醫學教育研究(同濟醫科大學) 1987;3:31~34
2. 李卓婭,馮新為:甲氰咪胍對小鼠抗羊紅細胞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影響,上海免疫學雜誌 1988;8(4):254~258
3. 李卓婭,盧巧鳳,馮新為等:中藥抗炎6號和鏈黴素對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中國病理生理雜誌 1989;5(7):478~481
4. 李卓婭,D.Gemsa,馮新為:Northern Blot 分析與原位雜交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TNF-amRNA檢測的比較,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誌 1994 ; 3(4):331~334
5. 李卓婭,D.Gemsa,馮新為:秋水仙鹼對巨噬細胞分泌TNF-a的影響,中國免疫學雜誌 1995;11(2):70~74(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6. 李卓婭,D.Gemsa,馮新為:PGE2與LTB4在微管對TNF-a合成調節中的作用,免疫學雜誌 1995; 11(4):215~218
7. 李卓婭,D.Gemsa:微管功能對單核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影響,免疫學雜誌 1995; 11(4):219~222
8. 李卓婭,D.Gemsa,馮新為:細胞骨架系統對TNF-a產生的影響,上海免疫學雜誌 1995;15(5):261~263
9. 李卓婭,馮新為,Gemsa D:秋水仙鹼對LPS誘導巨噬細胞TNF-a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中國免疫學雜誌 1996; 12(1):14~17
10. 李卓婭,徐勇,余尚斌:秋水仙鹼對大鼠內毒素性休克的影響,中國病理生理雜誌 1996; 12(1):54~58
11. 李卓婭,D.Gemsa,馮新為:秋水仙鹼對腫瘤壞死因子-a基因表達的影響,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 1996;16(2):108~112 (獲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12. 李卓婭,D.Gemsa:TNF-a的生物活性檢測法與酶聯免疫吸附法比較,同濟醫科大學學報 1996;25(2):104~107
13. 李卓婭,D.Gemsa:秋水仙鹼對單核細胞產生細胞因子的影響,上海免疫學雜誌 1996;16(3):219~222
14. 李卓婭,D.Gemsa:秋水仙鹼抑制巨噬細胞合成腫瘤壞死因子-a機制的初步探討,中國病理生理雜誌 1996; 12(6):600~604
15. Zhuoya Li, GS Davis, C Mohr, M Nain and D Gemsa:Inhibition of LPS-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production by colchicine and other microtubule disrupting drugs,Immunobiology 1996; 195 :624~639 (SCI收錄)
16. Zhuoya Li, GS Davis, C Mohr,M Nain and D Gemsa:Suppression of LPS-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gene expression by microtubule disrupting agents ,Immunobiology 1996;195:640 (獲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SCI收錄)
17. 杜靜,黃家強,龔非力,李卓婭,熊平,徐勇,阮旭中:癲癇患者PBMC分泌TNF- a、IL-6及HLA-II類抗原表達的改變,同濟醫科大學學報 1997;26(3):187~190
18. 曾勁楊,李卓婭,龔非力,姜曉丹:跨膜型TNF-a生物學活性的膜依賴性,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 1998;5(2):97~100
19. 石文芳,李卓婭,龔非力:跨膜型和分泌型TNF-a對TNF受體作用的比較,中國免疫學雜誌 1998;14(4):243~246
20. 曾勁楊,黃家強,李卓婭,龔非力:一種快速簡便的缺失突變方法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誌 1998 ; 14(4):289~291
21. 石文芳,李卓婭,龔非力:跨膜型與分泌型TNF-a細胞毒效應的比較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 1998;18(6): 9~13
22. 黃家強,卜夏,史須,李卓婭,龔非力:人TNF-a分泌型、膜型和膜穩定型重組體的構建、表達及殺瘤效應研究。 高技術通訊 1998;8(12):15~20
23. 方敏、龔非力、李卓婭、熊平、馮緯、徐勇、姜曉丹:人腫瘤壞死因子-a的免疫PCR檢測方法 同濟醫科大學學報 1998;27(5):354-356 (360)
24. 曾勁楊,李卓婭,龔非力,徐勇,熊平:TNF-a的合成分泌機制不同於一般的分泌型蛋白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 1999 ; 19(1): 66~69
25. 曾勁楊,李卓婭,龔非力:跨膜突變型TNF-a的基因構建及體外表達 中國免疫學雜誌 1999; 15(6):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