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忠

李前忠,男,博士,教授,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內蒙古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內蒙古大學離子束生物工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前忠
  • 國籍:中國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內蒙古大學
簡介,學術研究,主持科研項目,近期部分論文,

簡介

1961年1月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1994年內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理論生物物理方向博士畢業(導師羅遼復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3月到2005年4月在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做訪問學者。
1997年獲“首屆內蒙古大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第二屆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獎”和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標兵;1998年--至今一直是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5年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6年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7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8年獲首屆內蒙古自治區2007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2009年獲首屆內蒙古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及內蒙古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獲內蒙古大學科技創新一等獎。

學術研究

自從1983年以來一直從事新興交叉學科──理論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工作,在遺傳密碼的起源和進化、構象動力學在協同反應和視覺光化學過程中的套用、神經網路模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魚抗凍蛋白和抗凍糖蛋白、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組信息學和生物大分子與配體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J.Comput.Chem.(IF:4.297(2008)), J.Chem.Phys.(IF3.044(2008)), Biochem.Biophys.Res.Commun.(IF:2.749(2008)), Chem.Phys.Lett.(IF:2.207(2008)), Genomics.(IF:3.332(2009)), J.Theor.Biol.(IF:2.323(2008)), Amino Acids(IF:4.132(2009)), Peptides(IF:2.565(2009)), Toxicology in Vitro(IF:2.473(2009)), Physica A (IF:1.562(2009))等SCI國際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包含影響因子4.0上的學術論文5篇。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針對魚抗凍蛋白和抗凍糖蛋白溶液熱滯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抗凍蛋白溶液熱滯的動力學理論,系列論文在國際核心刊物“Chem.Phys.Lett.” 上發表後受到此方面權威學者Yeh教授和Feeney教授等的高度評價,1996年Yeh教授和Feeney教授在“Chemical Review (96)”的特邀綜述論文中用了40多行的篇幅詳細介紹了該工作,並稱之為“聚合物吸附模型(Polymeric Adsorption Model)”。
1997年,作為主要組織者之一,成功地主辦了“國際理論生物物理和生物數學學術會議”,並作為Editor,與羅遼復教授編輯出版了《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oretical Biophysics and Biomathematics》,並被國際權威檢索系統ISTP全部收錄。
2001年國際上首次基於離散量理論提出了最小離散增量算法,並進一步將該算法與支持向量機(SVM),協變判別式及KNN等方法相結合套用到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結果。系列學術論文發表後,該離散量理論和最小離散增量算法多次被國內外同行多次引用,並套用與基因組剪下位點預測、啟動子預測、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研究和蛋白質局與結構研究等生物信息學中的預測問題,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和好評。相關論文已被引460多次。並且有的國外實驗研究小組主動提出建立合作研究關係,而且多次受到國外研究生來做3個月的訪問研究函件。近年來,為國外學術刊物Bioinformatics, J.Comput.Chem., Genomics, J.Theor.Biol., BMC Bioinformatics, Process Biochem 和 J.Biomedical Sci.Eng.(JBISE)(客座評審人)等國際學術刊物審稿多篇。

主持科研項目

2011.1-2013.1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蛋白質亞細胞定位、功能模體和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
2006.1-2008.1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模式生物基因組中非編碼序列的信息學特徵分析和功能位點研究”
2006.10-2008.10, 主持內蒙古優秀學科帶頭人項目:“真核生物組非編碼序列的信息分析和功能位點研究”
2006.7-2009.12, 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離子注入對黃芪多倍體誘導及其藥用成分含量的影響”
2005.1-2006.12,主持完成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項目:“真核生物基因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2002.1-2004.12,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熱滯蛋白抗凍活性和溶液冰晶生長習性的動力學研究”
2001.8-2003.8,主持完成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別構酶分子與配體相互作用動力學的物理研究”
2001.7-2003.7,主持完成內蒙古教育廳重大項目:“篩選有效抗凍肽分子設計的機理研究”
1999.11-2001.12, 主持完成內蒙古人事廳 “321” 人才工程基金項目:“配體平衡反應與酶活性調節的動力學研究”
1997.1-1999.12,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魚抗凍蛋白的抗凍機理及相關問題的物理研究”
1996.8-1998.8,主持完成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抗凍蛋白溶液中冰晶生長習性的物理研究”

近期部分論文

2010. Ying-Li Chen Qian-Zhong Liand Liqing Zhang, Using increment of diversity to predict mitochondrial proteins of malaria parasite: integrating pseudo 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alphabet. Amino Acidsdoi:10.1007/s00726-010-0825-7.
2010. Zuoyongchun and Qian-Zhong Li, Identification of TATA and TATA-less promoters in plant genomes by integrating diversity measure, GC-Skew and DNA geometric flexibility. Genomicsdoi:10.1016/j.ygeno.2010.11.002
2010. Zuoyongchun and Qian-Zhong Li, Using K-minimum increment of diversity to predict secretory proteins of malaria parasite based on groupings of amino acids. Amino Acids2010(3) 38:859–867.
2010. Xiuzhen Hu and Qian-Zhong Liand Chun-Lian Wang, Recognition of β-hairpin motifs in proteins by using the composite vector, Amino Acids2010(3) 38:915–921.
2010. Zuoyongchun and Qian-Zhong Li, The hidden physical codes for modulating the prokaryotic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Physica A 2010 389(19) 4217–4223
2010. Hao Lin and Qian-Zhong Li. Eukaryotic and prokaryotic promoter prediction using hybrid approach, Theory in Biosciencesdoi:10.1007/s12064-010-0114-8.
2010. Lifen Li, Xixia Liang and Qian-Zhong Li,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linear protein solu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0 23(2)180-184 .
2009. Zuoyongchun and Qian-Zhong Li, Using reduce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to predict defensin family and subfamily: Integrating similarity measure and structural alphabet. Peptides30 (10) 1788–1793.
2009. Lei Yong and Qian-Zhong Li, Prediction of presynaptic and postsynaptic neurotoxins by the increment of diversity. Toxicology in vitro29, 346-348.
2009. Lifen Li, Xixia Liang and Qian-Zhong Li, The thermal hysteresis activity of the type I antifreeze protein: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model. Chem. Phys. Letts.,472:124-127.
2009. Huaiguang Zhang,Xiuzhen Hu and Qian-Zhong LiThe Recognition of 27-Class Protein Folds: Approached by Increment of Diversity Based on Multi-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Protein & Peptide Lett (2009. 16(9)1112-11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