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華(上海市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校長)

李冠華(上海市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校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冠華,女,1956年8月出生,漢族,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校長

基本介紹

事跡簡介,社會職務,個人榮譽,論文獲獎,

事跡簡介

1992年伊始李冠華同志面臨巨大的困難,毅然挑起了開拓新領域,建設和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重任,從僅有10名員工和兩個班級20多位學生髮展到迄今50多位教職人員、19個班級、190多位學生的學校;從名不見經傳到迄今在全市、全國乃至國際特殊教育界都享有盛名的示範性特殊學校,這之中傾注了李校長十多年來對特殊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勇於開拓與無私奉獻。她將自己的全部心血、智慧與汗水都給了學校與哪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為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特殊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冠華校長認為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文明程度與人權水平的重要標誌。她把“改善殘障兒童受教育狀況,提高殘疾人素質、溫暖殘疾人家庭、展示社會主義人道精神”作為治校辦學的神聖使命,堅持“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進步相一致”的指導思想。本著“以人為本,適性發展”的辦學理念,將“減少依賴、自理生活、適應家庭、融入社會”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她帶領著全校教職員工潛心研究智障學生身心特點、特殊教育康復干預模式、手段、方法等,先後試行了多個不同理論背景和操作形式的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面臨學生智力層次結構向重度、多重障礙的轉變,經過反覆分析和調整,將學校的課程定位於以“生活”為核心主題,逐步建構起了3—16歲中、重度智障學生學會生活、適應社會的學校課程體系。
“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堂”,李冠華校長認為教育方式因著力追求從理解學生的思維以及他們的發展方式出發,從生活細節入手,同社會交往接軌,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活動中練,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即注重以特殊學生的實際生活為背景和生活常態環境下點滴資源的有效利用、有機整合。學校周邊的超市、菜場、小區、車站、苗圃都是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在2001年的全國助殘日活動中,她帶領全校師生走向徐家匯,義賣了師生們自己製作的小工藝品,展示了弱智學生的勞動價值。本著“以活動主題創設情景,以情景創設激發參與,以參與活動促進發展”的理念,學校每年都精心策劃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要求分層的諸如“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健康節”以及普特共融、社會實踐等活動,在“以人為本”、“人人參與”的活動過程中,使全校包括80%以上中重度智障在內的190多名學生在體驗自尊、自信、快樂和成功中獲得提高,使弱智學生從常人眼裡的“無能”變成了“可能”。讓學生能回歸社會,減少家長的後顧之憂。
李冠華校長在抓好教學與科研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特殊教育專業隊伍。她認為做好這項工作的核心是觀念更新,關鍵是機制創新,落腳點是自主、互動。她鼓勵廣大教工結合學校的三年規划進行自我設計——制定個人的發展規劃,充分調動教工們的積極性,成為學校發展和隊伍建設的主人;她以校本課程研究為抓手,引導專業學習、研究、促進教師個體反思、群體合作的學校文化氛圍的形成。為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學校全面開展了校本師資培訓,李校長還聯繫各方面的專家為老師做講座,評課、講授教學案例撰寫技巧;鼓勵教師舉行信息發布交流活動,反思和分享教學研究經驗;組織教師到台灣、香港、重慶、北京、深圳、廈門、廣州、紹興、寧波等地及本市兄弟學校學習、考察、取長補短;向忠誠於特教事業,民眾認可度高的年輕教師“壓擔子”,鼓勵教師大膽嘗試新領域;追求人才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分配製度上,採取適度傾斜,鼓勵創新,激勵學校特教名師輩出;她要求教師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努力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迄今,學校擁有一支熱愛特殊學生,忠於特殊教育,學歷起點較高,專業搭配較好的師資隊伍。教師平均年齡36歲。匯集了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的教育、心理、醫學等各類特殊教育專業人才。教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50%,其餘為大專。高級教師占5%;中級教師占65%。學校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4名,醫師1名,護師1名,特奧運動講師1人。入選“上海市普教系統名師名校長培養人選”,名師、名校長各一名。2名教師被評為市特殊教育先進個人、2名教師成為區級中青年骨幹教師。多名教師分別獲2004、2005、2006年度區“育人獎”、“耕耘獎”,1名教師獲2006年上海市“金愛心教師”二等獎。

社會職務

1994年起擔任上海市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專業學會會員
1998年3月當選為徐匯區(第12屆)人民代表
1998年4月被徐匯區人大常委會任命為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委員
2003年當選為徐匯區(第13屆)人民代表
2004年被聘為2004——2007年上海市殘疾人康復工作辦公室康復專家技術指導組專家
2006年當選為徐匯區(第14屆)人民代表
2010年4月擔任“徐匯區紅領巾成長導師團”導師

個人榮譽

1996年3月,徐匯區首屆“光啟杯”十佳青年
1997年2月,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2000年9月,上海市“我心目中的好校長”
2001年4月,徐匯區先進工作者
2001年5月,上海市勞動模範
2001年7月,上海市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
2001年11月,獲全國“江民特教園丁獎”
2003年,徐匯區首屆師德標兵
2005年3月,2003~2004年度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2004-2006年,徐匯區拔尖人才
2007年8月,上海市特級校長

論文獲獎

《中度弱智班實施“綜合性主題教育”的實踐探討》在1992年全國聾、弱智教育分類教學研討會上交流,獲三等優秀論文獎
《最佳化校園環境 強化教育功能——試論校園環境對弱智兒童品德形成的影響》於1999年5月在上海市弱智教育二十年紀念大會上發言並編入《上海市弱智教育二十年論文專集》
《國小科技教育的行動策略之五:溝通家庭、社區》(約2萬多字文稿)編入《現代國小科技教育》於2000年6月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
《學會生活 適應社會》於2000年11月獲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論文三等獎
《校本發展與特殊學校管理》(約8000字文稿)編入《校本發展研究(第三篇第十章)》於2001年5月由“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試論智力殘疾兒童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與對策》於2001年6月發表在《特殊教育研究》(2001年第二期)
《探索問題解決式的校本研修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於2008年12月發表在《上海特教》(2008年第四期)
《加強資源教室隊伍建設,提高隨班就讀教育質量——徐匯區資源教師輔助隨班就讀模式的管理》於2010年6月獲論文大賽二等獎
《心的交流,新的感受——學校親子活動式的家長培訓模式初探》於2010年6月獲論文大賽二等獎
《智障兒童“生活目標為本”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於2011年8月被評為首屆“浙、滬、蘇”長三角地區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