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光春
- 民族:朝
- 出生地:黑龍江牡丹江
- 出生日期:1958.7
- 職業:畫家,教授
- 畢業院校:魯迅美術學院,韓國首爾大學,弘益大學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第六屆全國美展銅質獎,92韓國具象展公募展特選獎。
- 代表作品:《春曉》,《爽》,《夕》,《醉秋》《正月初三》,《斷裂》系列,《無極·求恆》系列。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評述,作品風格,年鑑,
個人簡介
李光春早年在魯迅美術學院學習時,受到恩師王盛烈先生的指教。他向王盛烈學到的不是具體的繪畫技巧,而是王先生敢於追求藝術創新的精神。從他早期的畢業創作便可以看出善於表現自己的個性,力求脫離學院派寫實技巧的束縛,從那時起就懷著對自由抒發胸臆的憧憬。
近10年以來,李光春的作品具備神秘的幽韻,兼有強悍、飽滿而又含蓄、豐厚的底蘊,令觀賞者進入一個現實與假象之間的超越時空的意象繪畫世界。他的作品是以傳統的禪宗美學為基礎,經過潛心思考與研究,在東方繪畫領域裡另闢出一條借古開今的新徯徑。其作品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內涵已引起東方畫壇的矚目。作品由其早期的具象轉變到現在的意象繪畫,他以老子的“大象無形”思想與中國的意象美學理論為依據,又力求以新的視覺意識表現現代東方繪畫。從而在理論上繼古與形式上的創新,使其作品不僅僅是從象的外表美麗而作,而是對包含內在精神的“意”而為,表現具體的能夠確認的事物世界的同時,又組合未能確認的存在於記憶中的世界。因此,可以說他通過活用意象的無限性及不確定性的槪念,來體現自身新的意象繪畫。
在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李光春以中國和東亞為基地在世界範圍內展出、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和文章。曾先後在東京、首爾、北京、法國等地擧辦了23回個人畫展,還先後對在紐約、華盛頓、洛珊機、巴黎、羅馬、馬德里、巴塞隆納、悉尼、台北等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及現代美術中心進行了學術考察。參加團體展150餘次,發表在國內外報刊的作品數百餘幅。出版專著有《李光春畫集》、《李光春招待作品展集》、《李光春》、《李光春水墨人物畫選》、《李光春2000作品展集》、《李光春2003》、《李光春2005》、《李光春2007》、《我們時代的形象集》、《李光春博士學位展集》、《李光春2010》等11餘本。另有數十件的個展出版物。
1984年獲中國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銅質獎,1985年獲黑龍江文聯特殊貢獻獎,1985年獲黑龍江文聯文藝大獎賽獎,1985年獲黑龍江靑年美展優秀獎,1987年獲韓中日精銳招待作家展獎,1992年獲韓國具象展公募展特選獎,1996年獲中國藝術博覽會收藏獎,2008年獲京畿大學優秀敎育獎等項獎。
作為畫家,又做為培養藝術人材的敎授,李光春執敎於首爾的京畿大學校的藝術大學,現旅居韓國。
人物評述
李光春在1984年擧辦的第六屆全國美術大展上獲銅獎後,他的名字便讓美術界知曉了。可也許是因為他在畫壇上嶄露頭角之際就出國留學,而後又很少回國參加畫界活動的緣故, 使他的名字已讓國內畫界有些陌生。由於他的這種“失蹤”,使我們對他的近況缺少了了解,但可喜又可賀的是,在這期間他始終非但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世界,反而通過大量的作品來說明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可謂是“天道酬勤”――通過擧辦二十三次的個人畫展及一百五十餘次的群展,彰顯了能量,擴大了在海外的知名度與影響,弘揚了中國藝術而其備受矚目。
過去的這些年,他先是做為留學生到日本,而後又做為訪問學者應韓國日報社的邀請訪韓,後來曾一度回國幷參加中國藝術博覽會及中國對外展覽公司擧辦的展覽等少許的活動,再後來又赴韓國任京畿大學校的藝術大學教授至今,這期間他蟄伏在首爾潛心研究和創作。由於當地的媒體曾多次報導這位來自中國藝術家的成就及影響力,從而使得他結交了眾多的畫界、文化界、財界及敎育界的友人,但他儘量減低因參予社會活動而對創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談起這些年的學習、工作生活,他說;“畫畫是重表現而不是表演,最終是要用自己的作品說話,所以沒必要過於張揚”。因此,他儘量以低調的狀態深居簡出,盡可量的減少與創作無關的應酬。
因此,可以說這些年來李光春的創作活動基本是在國外,而且幾乎是在韓國。然而,這些年的努力終有收穫,他勤奮加悟性,創作了數百件作品,出版了諸多本著作,還有多種個人畫展出版物。令人們注目的是他的繪畫理念、表現形式及對造型藝術的不斷探索,使他的作品無論是水墨還是現代彩墨及油畫,都給人們帶來一種強撼的藝術效應。談起2009年展出的博士學位展的新作,韓國著名美術評論家朴榮澤敎授認為“李光春通過作品力求具顯意象的美學意識,不斷的尋找東西方繪畫的差異點與變化性, 從中溶滙的折衷東方繪畫所持有的魅力和西歐繪畫的造型實驗,在表現形式與技法上採取了極其放開的自由,在主題的選擇上;或是內含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或是兩者的折衷又或是力求其結合。”
李光春在默默無聞的這些年中堅守自身對於繪畫的理念,著力表現人們生存遭遇的疏離,對於此作為藝術家得到了理應得到的反饋,他的畫作得到了收藏家們的熱捧。人們熱切關注他的不僅僅是他的畫作,又在於他對於直面現實的勇氣與耐力,然而,處在當今一個消費時代的藝術家也同樣難以免俗,一方面以藝術抗拒庸俗,一方面又難以阻止與創作無關的應酬,有趣的是專家們稱他的水墨人物畫具有一定水準的“逸格”,但他卻自認為只能是屬於“能格”的商品性的名人水墨肖像畫作被人收臧之後,被擺進著如聯合國總部、國際奧委會總部、美國總統的別墅、韓國總統府等類似標誌身份地位的場所。從中可以看到李光春在對於一個商業化社會的適應,他很清楚: 如今藝術品的傳播須依賴商業的推廣,認為藝術品應通過進入商品市場的流通,來顯現和提升其價値。但他同時保留自身的底線,無論外界的讚譽風聲如何,他仍舊以平常心等閒視之,潛心於他所關心與追求的屬於自己的意象繪畫的創作上。
李光春的成就不僅來自於他的藝術才華,更在於他對藝術理念的執著,這是一場用藝術與人生旅途下的賭注,正如他說的:“無心揷柳柳成蔭,商品畫所帶來的獲益卽是喜又是悲,喜的是必竟是依功底能夠得以'以付養正',悲的是因努力硏究的課題還沒有得到眞正意義上更為廣泛的認知,所以,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從中不難發現他不斷的警醒自己,基於此點,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李光春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東尼)
作品風格
近來李光春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借象抒懷”。這裡所說的“象”只是“借”來的程度,他引用魏晉時期的美學家王弼的“得意忘象”理論,“...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在忘象”和“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繪畫藝術理論的根基是傳統的中國禪宗美學。
由於李光春持重這種傳統的美學理論,不難發現他的作品由早期的具象轉變到現在的意象繪畫,近來他持續以畫《斷裂》與《無極·求恆》兩種系列的作品為主,若說《斷裂》系列是通過畫面表現裂痕,暗喩傳統與現代的斷層與裂變,來感嘆和暗示昨天與今天關係以揭示優良傳統的破損與消失的話,那么《無極·求恆》系列則是通過表現女人體、氣泡及紛崩離析的餘白畫面,來比喩女性的美貌也如同氣泡般將要瞬息間消失,來暗示今天與明天變化的現實過程,揭示事物的解體.分裂或是縫合再構成的時間過程。從而揭示傳統文化的精神及其現代文化也同樣受到挑戰或破毀的現實,是體現對這種現實認識的一種方法論。
因此,“無極”是指“變化的無極”,通過表現不規則的將要消失的紛飛的餘白條訣,比喩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其符號,所有的都將要被更替或消失,闡述了事物的變化永無休止,卽沒有極至不變的永遠。“求恆”是指“但求永恆”,其潛台詞是; 儘管世上的事物千變萬化,但作為人,豈能可憐而又可悲、無理念的隨變而異,而應執著其終極不變的價値觀——追求永恆的眞、善、美。所以,與其說他是畫人體,毋寧說是利用人體語言書寫內心的獨白,從中不難發現他的作品具有神秘而強悍的特色。那么,在他那一幅幅表面看來僅是變形扭曲的人體畫中,都有著沉默無語和靜靜的思考,無名的孤獨滲透在整個畫面的氣氛之中。在這裡可引用他自己的話足見其作品的傾向; “比起甜食我更喜好吃喇的,文學上比起喜劇而言我則更偏好悲劇色彩,因為它會 '喇' 的回味無窮”,他在沉寂中臆寫自己的情感,借象寫意、抒懷出一幅幅象意交融的有意境的畫面。韓國著名美術評論家弘益大學劉載吉敎授評價他的作品“以極大的耐力表現珍貴遺產的傷痕和一個藝術家的無奈立場,他對於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陣痛倍感至極,又將真實的慌言與時代的悲劇緊密銜接,每一個表現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頓惑、迷茫。”
顯然,無論是《斷裂》還是《無極.求恆》系列尤其是後者,把帶有神秘感的孤寂與少許的宿命論巧妙地結合起來,本來宿命論本身即會有某種悲劇的神秘性色彩,在宿命中的孤寂,其神秘的意味就更濃,但從中不難發現他始終追求其終極不變的價値觀理念——求恆。因此,無疑他的畫作具有象徵性的涵義,是抒瀉自己心靈情感的寫照,但運用的是“含而不露、點到為止”的手法,其神秘性及感染力由此變的更為強烈。
李光春近年來勤奮地推出一幅幅新作,他就是這樣一個有理念、不斷有所追求的藝術家。 (海舟)
年鑑
個人展
1988 江戶川文化中心 , 東京
1988 東京電力葛西展示中心 , 東京
1989 百想美術館, 首爾
1990 LOTTE美術館, 首爾
1992 彩畵廊, 首爾
1996 歐美同學會展示館, 北京
2000 尙畵廊, 首爾
2001 歐美同學會展示館, 北京
2001 牡丹江藝術會館, 牡丹江
2003 朝鮮畵廊, 首爾
2004 藝術殿堂, 首爾
2004 萬科花園, 北京2005 公坪美術中心, 首爾
2007 選畵廊.選美術中心, 首爾
2007 仁川綜合文化藝術會館, 仁川
2008 Expo Evenements, 法國 梅摰
2008 北京大山子798 文化園區706大廠房, 北京
2008 首爾貿易展示中心, 首爾
2008 樹阿美術中心, 水原
2009 選畵廊.選美術中心, 首爾
2010 中國文化中心(駐韓中國領事館), 首爾
2011 韓國美術中心, 首爾
2014 University United Gallery, Chapel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