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權(1922~)筆名老牛,四川榮縣人,中國書法研究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代權
- 出生地:四川榮縣
- 出生日期:1922
- 筆名:老牛
人物介紹,學書道路,
人物介紹
中國書法研究會會員,四川省書法研究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內江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顧問,內江市政協書畫研究院書畫師,資州正學書社顧問。李代權出生於自貢市榮縣,從小喜歡書法。解放前,他的家鄉有一個清朝末年的翰林,名叫趙熙,寫得一手好字,李代權常常臨摹他的字。臨近解放,李代權考上大學,學習法律專業。還沒畢業,就跟隨黨組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參加工作到直現在,他一直從事文化事業,在文藝單位工作了30多年。 李代權,是內江市目前仍活躍在書法圈中的高壽者,擅長行書、大篆極具特色。現在,這位老人精神飽滿,狀態良好。
學書道路
聰慧少年結“書”緣
在“書畫之鄉”的內江,李代權的名字在書畫界老少皆知。李老是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雖然已是86歲高齡,但老人耳聰目明,精神矍鑠,“這都緣於幾十年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是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滋養了我。”李老感慨不已。
李代權出生在自貢榮縣樂德鄉一個小商販之家,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二,兒時的生活雖然清苦倒也能勉強度日。談到對書法的熱愛,他說,很大部分原因要歸功於家鄉的一位叫趙熙的清代翰林,趙熙是飽學書儒,寫得一手好字,其書法墨跡遍布桑梓,李代權幼時最喜歡跟在這位書法大家屁股後面轉,耳濡目染,也漸漸愛上書法,加上他天資聰穎,頗受趙熙賞識。“我父親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卻很尊重文化人,十分支持我學習書法。”
1933年,年僅10歲的李代權考入榮縣高等國小堂,當時班上同學的年齡除了他最小外,有的20多歲做了人父。3年後,他順利考上成都成城中學,獨自一人到省城求學,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成都遭到日軍轟炸,父母擔心他在成都讀書不安全,便叫他回家。1939年他回到榮縣休學3年。1942年,他的大哥李德(黃埔軍校14期)在內江縣中(現內江一中)當軍事教官,父母就把他送到內江交給李德,使他得以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那是我第一次到內江,也從此注定了我與內江的不解之緣。”高中畢業那年抗戰勝利,第1年他考大學落榜,第2年考上了搬遷在四川萬縣的上海法學院。
說起自己的法官夢,李老回憶道,解放前夕,國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家庭沒錢沒勢,讀法學院,以後畢業可以當法官,實在找不到工作,也可以掛牌做律師。
積澱深厚有人識
然而,法學院臨近畢業時,1949年全國解放。就在他茫然無措之際,一名地下工作者介紹他到家鄉榮縣籌備文化館,“解放初期,各地需要大量人才。”縣文化館的工作也正有序開展。1950年的下半年,名叫羅康體的大學同學從內江寫來邀請信,盛情之下,他到了當時的內江縣籌辦文化館。後來,市(市中區)縣分家,他又接著籌備內江縣文化館,擔任館長一職。1958年,因說真話被打成“右派”下鄉勞動3年。1961年返回到崗位後,他被調往內江縣文工團從事戲劇創作編導兼表演工作,一乾就是18年。“18年的梨園生活,我從中汲取大量文化元素,增長了知識,豐富了閱歷。”回憶往昔,老人唏噓不已。
1979年三中全會後,老人平反昭雪,重回文化館恢復原職,1985年,擔任內江縣政協副主席,分管大文化工作。“不管職務怎么變,從來都沒離開文化這個圈子。”李老緩緩地說。幾十年里,老人一直堅持自己的書法藝術,孜孜以求,用心鑽研。
1973年,老人將毛主席的詩詞《送瘟神》中的“紅雨隨心翻著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寫成一副對聯送到市上參展,受到人們稱讚,誰知,這副對聯送到省上後,再次得到業內行家的如潮好評,被選送到全國參展。“這副參展對聯,對我觸動很大,為什麼這副對聯能在全國參展,這些字好在哪裡?這其中的規則是什麼?”至此,李老才深感有關書法理論知識方面的貧乏。
於是,他潛心中國古代的書法繪畫藝術,通讀史料,博覽群書,特別是在書法理論鑑賞等知識上,老人虛心向人請教,仔細臨摹前人書帖。八十年代初期,全國迎來文藝復興的春天,各種新思想新事物不斷湧現,書法繪畫也在各地蓬勃興起,各種專業的書法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北京的《中國書法》,上海的《書法研究》、《書法》等雜誌,湖北的《書法報》,河南的《書法導報》等專業書法報,創刊至今,李老都是一期不落地全部收藏。他說,這些書籍雜誌充實填補了他的精神世界。
跋涉書海不倦怠
1986年,老人和內江另一書法界名人李果青先生,共同辦起了中國書法函大內江分校,幾年時間,為內江培養了600多名書畫弟子,目前,內江一批卓有成績的中青年書畫家,大都受益於兩位李老的悉心指教,“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老人露出慈祥的笑容。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是古稀高齡的李老,對書法中的篆書產生濃厚興趣。“篆書這種書法體,雖然很多人看不懂,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卻顯得古樸典雅。”為此,老人埋頭於《甲骨文編》、《金文編》等書籍,查漢字字源,一部《說文解字》被他翻閱了無數次。“要學篆就要識篆,識篆就要知道漢字的字源,中國造字不外乎6方面,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轉注等,這就是常說的‘六書’造字。”比如,“休”字,就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靠在樹下休息,古時中國人造字很聰明。
初學書法要記住“先要平正,既知平正,勿求險峻,既能險峻,復歸平正。”“這是唐代書家孫過庭所說,而‘此平正非彼平正’,是更高層次上的飛躍。”“中國書法的演變折射出時代的進步變遷。”說起書法,老人思維清晰、侃侃而談。
心繫奧運寄豪情
如今,李老以“不求名、不求利,忘老又忘病”作為晚年座右銘,早上在書房看書寫字,弄筆遣日,下午則散步、會書友。奧運會開賽後,老人煥發出從未有過的激情。“讀高中時,在全縣的中學生運動會上,我得過全能冠軍,獎牌是用銀子做的,像警徽那樣,是塊盾牌。”1954、1956年連續兩屆舉行的全省足球比賽,李老出任足球隊前鋒,代表內江縣參賽取得過好名次。“現在的中國足球令人失望,關鍵是缺乏拼搏精神。”
李老告訴記者,今年既是奧運年,又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這期間,老人不顧年歲已大,發揮餘熱,積極參加各類紀念活動,以“書”寄情,激情滿懷地揮灑了“兒童讀書不交費、農民種地不上稅、國富民強和為貴、改革開放對對對”、“改革雄風席捲華夏,全民奮起直奔小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北京歡迎你”、“五環相扣,奧運情深”等書法作品。
採訪結束時,李老說道,學習書法藝術,技巧是一方面,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閱歷,才可能寫出好作品。同時,還要善於“悟”,讀書不善悟,等於白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道理,聖賢古時就說得很清楚,只是很多人已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