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橋,簡稱橋上,別稱李三橋,河南省泌陽縣轄下的一個自然村,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黃山口鄉最西端,北部和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鎮舒莊村相接,西部和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鎮二郎店村相接,南部與泌陽縣羊冊鎮羅莊村相連。總人口不足300,四五十戶。
改革開放前村中有古橋三座,曾經有“大伏嶺前李仙橋,一里三座橋”的句子出現在《焦閣老拐娘娘》的民間故事裡,故也有人稱之為“李三橋”,傳說村名即橋名,或因橋而得。村子背後大伏嶺溝和西邊的小伏嶺溝,是在此綿延數十里伏牛山中的兩個狹長的山谷,古時的重要商道。由於當時的地理位置特殊(無論是走大伏嶺還是小伏嶺都要通過李仙橋),李仙橋曾是過往客商歇腳和補充能量的地方,村民也以無償或有償的方式為過往客商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此景象一直持續到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70年代時還有飯鋪和旅店存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公路和汽車運輸的發展,人們告別了肩挑背扛,牛拉驢馱的運輸方式,兩條古商道漸漸冷清下來,小村莊也因此寧靜了許多,古時的商道驛站被人們戲稱為“盡頭村”。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村中多數外出打拚,村子因此得以保留了原生態。2008年村村通修了水泥馬路,2011年的國家級49.6兆瓦的風電項目落戶黃山口鄉,有三台風力發電機建設在了李仙橋的山頭上,使之也有了現代化的氣息,但原生態和一些古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仙橋
- 外文名:lixianqiao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駐馬店
- 電話區號:0396
- 郵政區碼:463746
- 地理位置:黃山口鄉西部
- 面積:約 9 km
- 人口數量:300人
- 方言:河南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單孔石拱橋
- 交通:距駐南公路3km
- 車牌代碼:Q
- 特產:食用菌、山野菜
李 仙 橋,神秘的石橋,石人的神話,行龍寺的興衰,塔灣的傳說,福兮禍兮話兩溝,曾經重要的推測,後記,地圖信息,
李 仙 橋
李仙橋,簡稱橋上,別稱李三橋,河南省泌陽縣轄下的一個自然村,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黃山口鄉最西端,北部和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鎮舒莊村相接,西部和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鎮二郎店村相接,南部與泌陽縣羊冊鎮羅莊村相連。總人口不足300人,四五十戶。
改革開放前村中有古橋三座,曾經有“大伏嶺前李仙橋,一里三座橋”的句子出現在《焦閣老拐娘娘》的民間故事裡,故也有人稱之為“李三橋”,傳說村名即橋名,或因橋而得。村子背後大伏嶺溝和西邊的小伏嶺溝,是在此綿延數十里伏牛山中的兩個狹長的山谷,古時的重要商道。由於當時的地理位置特殊(無論是走大伏嶺還是小伏嶺都要通過李仙橋),李仙橋曾是過往客商歇腳和補充能量的地方,村民也以無償或有償的方式為過往客商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此景象一直持續到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70年代時還有飯鋪和旅店存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公路和汽車運輸的發展,人們告別了肩挑背扛,牛拉驢馱的運輸方式,兩條古商道漸漸冷清下來,小村莊也因此寧靜了許多,古時的商道驛站被人們戲稱為“盡頭村”。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村中多數外出打拚,村子因此得以保留了原生態。2008年村村通修了水泥馬路,2011年的國家級49.6兆瓦的風電項目落戶黃山口鄉,有三台風力發電機建設在了李仙橋的山頭上,使之也有了現代化的氣息,但原生態和一些古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李仙橋”是一個四面環山、風景秀美的小村莊,村中現有四、五十戶人家,二百餘口人。她位於河南省泌陽縣、方城縣的交界處,隸屬於泌陽縣。由於該村地理位置特殊,曾是溝通泌陽、方城兩縣南北交通的要塞,有著令人稱奇的民間傳說,也有讓人不快的史事。
神秘的石橋
據村上的老人講,該村的名字與村中的三座石橋有關。一種傳說是來源於修橋之人,此人姓李名仙,是村莊的最早住戶,共修築了三座石橋連通村中道路,因此得名“李仙橋”,不知情的人見村中有三座橋,也常詐稱為“李三橋”。還有一種傳說是在修築其中的拱形橋時,橋正中心的一塊石頭無論如何都擺放不好,正當修橋工匠無所適從之時,來了一位鬚髮皆白自稱姓李的老者,隨手將該石放於空缺之處,而且恰到好處,在場工匠無不驚嘆,回頭欲問其詳,老者已經不知去向。大家認為此人必是神仙,故將此橋命名為“李仙橋”,該村也因此得名。
三座石橋除其中一座為拱形橋外,另兩座分別為一孔平和三孔的平橋。“拱形橋”位於村莊的南端,為半圓形,半徑3米,橋體兩側半圓周邊石條上刻有祥雲狀浮雕,上水側中間為突出的龍頭,下水側中間為突出的曲型龍尾,站在橋面中間觀望前方奔流的河水,感覺似居於龍背逆水而上。由於年代已久,龍頭已經不知去向,只剩下安放龍頭的底座,龍尾也被砸斷剩餘約1米。“一孔平橋”位於村中央,“三孔平橋”位於村西端,橋高分別為2米和3米,孔距2米左右。三座橋所用石料均經過製作,每塊重量均在1000公斤左右。
至於三座橋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據村中80歲以上老人講,在拱形橋旁曾見到有一石碑座,傳說上面曾立有石碑,刻有修橋者的姓名和修橋年代,由於該村原只有李姓人家居住,遷入的外姓人家難以安寧,懷疑石碑作怪,便將其推倒深埋,後來石碑座也被人毀壞。據說在八十多年前只能見到村南端的拱形橋,兩座平橋埋於土下,由於山水沖刷才逐漸露出橋面,隨著河床加深方見到橋體。另外,在該村南約10公里的羊冊鎮曾有一座石橋與拱形橋相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毀。筆者認為,三座橋與羊冊鎮石橋應建於同一個時代,至少應在500年以上。拱形橋採用的應該是“趙州橋”的技術,至於傳說中“擺中心石”的李仙,是否指修“趙州橋”的李春值得我們去探討。修橋者必是當年有地位之人,否則,在一個兩縣交界的邊角地帶、至今尚屬交通死角的山村,修此三座工程浩大的石橋將無從解釋。
如今,拱形橋由於河床加深已見底座石基,橋體已有不同程度損壞,兩座平橋也由於河水衝擊、年久失修和人為毀壞而已近倒塌,在讓人惋惜的同時,不免對村中沒有護橋之後人感到痛心,更對因無知而破壞此橋的子孫發指。2003年,由泌陽縣水利局出資,在村中“一孔平橋”(已壞)旁興建了一座新橋,傳言“洛信”(洛陽—信陽)公路也將從此村通過,真希望該村儘早結束交通死角的歷史。
石人的神話
在村莊北面山上,有一個突起的石頭,頗像人形,被稱作“石人”,該山也就由此而被叫做“石人坡”。該石高約一丈五左右,遠看似一個人端坐在那裡,俯瞰著村莊的一舉一動。在它的右下方約五十米處,有一個獨立在地面上的石頭,高度也有丈余,名曰“石和尚”,此石頂部平坦,常見淘氣孩子爬到上面玩耍。在往左下方走約五十米,有一塊羽毛球場大的石板,因顏色灰黑,被叫做“黑石板”。石板上面在一個石槽,槽內有水常年不乾,槽旁有一個碗口大的坑,酷似馬蹄,故石槽被稱作“飲馬坑”。旁邊有一馬鞍狀石頭,被稱作“馬鞍石”。“黑石板”常被人們用來晾曬柴草或糧食,也是人們夏夜乘涼的絕好場所。
傳說,“石人”原是如來佛祖身邊的一個書童,盜走天書來到人間。如來佛祖為追回天書,派了一名和尚跟蹤其後,由於書童的警惕性非常高,常常是馬不離鞍,書不離身,即使休息,也會把書坐在臀下,和尚曾化作老者、孩童想騙走天書皆未果。一日天色將晚,書童恰好行至此山下,便尋得一莊戶人家借宿,並把馬交與主人飲水餵草。和尚見有機可乘,便化作一個熱心人幫著餵馬,並把馬鞍卸下,同時出重金收買莊戶人家,意圖飯中下迷藥。結果被書童發現,抽劍將和尚斬首,飛身上馬急速離去,不知所向。目前,所見“石和尚”項上已無頭,“馬鞍石”即是書童匆忙離開時遺下的馬鞍,現存“石人”為書童坐在書上監視和尚時的姿態幻化而成。所見“馬蹄”即神馬所留,“飲馬坑”本是一個普通的水坑,因神馬在此飲水,便變得常年不乾。
不過,前幾年“石人”被人用鋼釺撬去一半,據說是為了找蠍子。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觀遭到了破壞,美麗的傳說出現了缺憾,真有點讓人惋惜。
行龍寺的興衰
“行龍寺”,村中人稱為“廟上”,位於村莊東北面的山半坡上,目前只剩下打地基的石頭,被雜草和樹林掩蓋著。從地基看應該是由三間殿堂組成,坐北朝南,背靠山峰,左右山嶺向下延伸,形成似座椅樣地貌,寺廟正處在座椅之中。目前,村中人稱作“廟上”的具多,知道其為“行龍寺”的較少,對其何時建築?何時被毀?則知者甚少。
據說“行龍寺”是一“瞄龍先生”修建的。所謂“瞄龍先生”是指風水先生的一種,其遍訪大山名川,專找龍、鳳寶地,見寶地能占者,則指給能夠承受之人占之,不能占者則建廟建塔鎮之。“行龍寺”便屬於後者,因此龍到處行走,位置不定,“瞄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追隨之此,趁其在此休息之際,施法將其鎮著。因遍訪周圍大小村鎮,沒有人能夠消受此寶地,便建廟鎮之,以防此龍再走,“行龍寺”也是取其為行走之龍的寓意。不過,此廟建於何年何月已經無從考證,建廟的真正原因更是不得而知。
“行龍寺”原有和尚居住, 時而有游僧留住數日。廟中正殿供奉的是佛祖,側殿有四大金剛。香火還算旺盛,四周村民及過客路人時有燒香還願者。傳說是被大火燒毀的。也有村中老人講,“行龍寺”是解放初期被拆除的,磚瓦用於建學校,拆除時曾無人願意第一個動手。傳說第一個動手的不到半年即死於非命。
塔灣的傳說
“塔灣”是指村子西北方向的一個山坳。既稱“塔灣”自然與塔相關,原在此處確實有一座塔,只是目前沒有了“塔”,剩下了“灣”。不過,在建塔的遺址上,還能見到基石和殘磚,可以判斷此塔為石基磚塔。塔址處在一道山嶺的盡頭,即在東西走向為主的山脈上,向南分出三道相鄰的南北走向的山嶺,塔正處在中間山嶺的南端。兩側山嶺延伸較遠,遠看,極似“爪”字形地貌。
塔建於何年何月?毀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為何建塔更是不得而知。不過,目前村中老人偶爾會給自己的子孫們講起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滿身長毛的紅眼妖怪,居住在塔灣內,時常於晚間出來偷吃村中的牲畜,後因各家均在牲畜圈上設“符咒”驅魔鎮妖,妖怪不敢靠近,得以短暫平靜。後因妖怪久不得食,便在一天黃昏將一個在塔灣東側山嶺上打柴晚回的少年抓去吃掉。第二天,少年的家人才在塔灣尋到了衣服和白骨,其母傷悲至極,連續十數日到山中哭泣,此慘狀得到了天仙憐憫,於一日現身其母身旁,手持一塔向妖怪投去,只聽撼天一聲驚雷,將妖怪鎮於塔下,並帶其子靈魂升天,從此再無妖怪危害生靈。“塔灣”也由此得名,因該少年小名“驢兒”,塔灣東側山嶺便名曰“吃驢兒溝嶺”。不過,“吃驢兒溝嶺”來歷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一個叫“驢兒”放牛娃,在此山中被狼吃了。不管怎樣,聽得這些傳說的孩子們,常常不敢在此山中逗留太晚,也許這些故事正是大人們編來嚇唬小孩子,防止天晚在山林中遭遇野獸的侵害。
福兮禍兮話兩溝
村子北山後面即是方城縣地界,該村距離方城縣縣城約15公里。從方城縣前往泌陽縣最近的兩條通道均經過此村,雖說是通道,實際上就是處在兩道山溝中的山路,所以,當地人不稱其為路,而叫其為“溝”,即大伏嶺溝和小伏嶺溝,屬於方城縣地域。
大伏嶺溝的入口在村子的東北方,山口處曾有一座山神廟,進出山溝的人總會在此歇腳,抽菸,拜神。大伏嶺溝長約4公里,山路開闢在半山腰上,一側是十幾米的深溝。溝兩側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柞林,林間雜草也有齊腰深,走在其間難免讓人有點恐懼。小伏嶺溝的入口在村子的西側,溝長約3公里多,兩側山峰沒有大伏嶺溝那么高,山路也沒有那么險。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兩處山中常有野獸出沒,據村中人講,見過豹、野豬、群狼等,曾有叔侄兩人見到群狼達15隻之多,脫險後嚇得大病了數日。
不過,讓人們至今談之色變的則是解放前的攔路搶劫。解放前,“兩溝”常有劫匪出沒,單個的,成伙的,經常在此危害路人,被搶,被打,被殺,被強姦,此類事件時有發生。劫匪大多是來自周圍村莊的地痞,也有外地來此流動作案的土匪。附近村中的地痞因怕熟人認出,常常身著怪異的服裝,臉上擦滿灶灰,倘若被搶者認出,則被搶者必遭殺身之禍。在附近村中曾有一個劫色之徒,據其自己向人說,沒事便在山溝等待,見到漂亮婦女即行強姦,醜陋者則將其打一頓放行,還恬不知恥地將其強姦過程總結為“小者認哄,大者認猛”。可見,當時劫匪猖獗到何等程度!大(伏)福嶺溝,小(伏)福嶺溝,皆不是“福”,倒是禍事不斷!大福,小福,也許只是當地人們的美好期盼而已。
解放初,在人們的大力揭發下,殺了一批劫匪,漏網者也再不敢興風作浪,近三十年未發生過搶劫事件。在改革開放初期,曾又出現過幾起攔路搶劫,在泌陽、方城兩縣公安部門聯合治理下,很快就銷聲匿跡了。目前,路人盡可大膽地通行,不僅劫匪全無,而且,由於人口的稠密,放羊放牛者滿山可見,山中“野獸”也只剩下了兔子,偶爾見到獾的蹤跡算是最大的“野獸”了。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泌陽縣屬南陽地區管轄時,因與方城縣同屬一個地區,兩縣政府曾謀劃在此“兩溝”中選其一開通公路,著實讓山前山後的人們興奮了一陣子。但後來,隨著泌陽縣劃歸駐馬店地區,修公路的構想也就泡湯了。是啊!泌陽、方城分屬兩個地區,再聯合謀事就沒那么容易了。2003年時,曾傳言“洛信公路(洛陽—信陽)”將從此通過,不知真假,也許又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多少年來,山前山後的人們最渴望的就是大(伏)福嶺、小(伏)福嶺真正能夠帶給他們福!
曾經重要的推測
從村中的三座石橋,東側的廟和西邊的塔,以及村中曾有過飯鋪跡象等等,可以推測,該村曾經是一個“重要”之地。否則,現如今仍是交通死角的邊遠村莊,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建築遺蹟呢?經考查,除距其10公里的農業物資交流中心--羊冊鎮有一座類似的拱形橋外,在周圍大、小村落中均沒有類似的“浩大”工程。
那么,幾百年前為什麼會在此邊遠山村大興土木呢?當然不排除該村曾經出過“大”人物,但最主要的是該村處在一個交通要道,更不能排除古時地方政府聯手修通商道的可能。因為,她是連結山前山後的要塞,從該村觀察,左右幾十里均有高山阻隔,行人困難,行車更不可能。而此村後山的大福嶺溝可以行人,小福嶺溝則能通“車”(牛車)。
在該村南10公里有一個古鎮—羊冊鎮,向北約10公里也有一個古鎮--小史店,都是周圍農村物資交流的中心,而且羊冊鎮逢雙日為“豐集”(即交易市場開放),小史店則逢單日為“豐集”。這絕對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專門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利於山前山後農民充分進行物資交易。由此看來,為方便起見,商家、或是有錢人家、或是政府在此村建橋修路也是符合常理的。
“兩溝”的地勢險峻,路難走,不太平,也是該村作為重要之地的原因。從山後來者,因為行走了幾公里山路,非常疲憊,出山口自然就會歇歇腳,飲水就餐。從山前而去者,如遇天色已晚,則不敢冒險過山,自然會駐宿待次日前行。這樣,村中設飯鋪也就不奇怪了。當然,建廟、建塔,究竟是何道理,則不得而知,也許真如傳說的那樣。
當然,也有人推測,此處可能是王朝時代官宦或名門望族的墓地。但目前不僅沒有祖輩的傳說,也沒有可以佐證的發現。
“百年前交通要道,現如今交通死角”,對李仙橋可以做出這樣的評論。如今,山前山後的物資多數依託公路向其本縣集中,南來北往的物資交流則因為沒有公路而減少。目前,該村也只能是說解決了溫飽問題,物資的進出仍然是靠肩挑、馬拉,要想進一步發展,修路通車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但願,村中居民多年的夙願能夠早日實現。
南山·2004.12.6
後記
上面有文章是十多年前寫的,是根據小時候聽“瞎話(講故事)”整理的。今年清明節回家,喜河說曾經在村中發現過佛頭,由此推測李仙橋歷史上是一座寺廟,聽起來很有道理。寺廟被毀的原因是滑坡所致,由此也解釋了為什麼老年人記憶中兩座平橋是埋於土下的。照此說法,古代“北坡”應該比現在高的多。
地圖信息
地址:駐馬店市泌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