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仙橋

伍仙橋

伍仙橋[Wǔxiānqiáo] 歷史地名。位於廣州市天河區興華街道轄內。清同治年間建村,傳說古代有五位仙人降臨此處,遇到山溪,變出石橋而過,故名。清同治年間《番禺縣誌•白雲山圖》已標有五仙橋。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仙橋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
  • 地理位置:廣州市天河區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方言,人口民族,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地方特產,歷史文化,古蹟,傳說,地方人物,

建制沿革

傳說古代五位仙人路經此處,遇到山溪,變出石橋而過,故名。
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饒姓、李姓先後遷至此地。民國時期,邱姓遷來。
清同治十年(1871年)《番禺縣誌·白雲山圖》地圖中已標有五仙橋,說明那時之前已經形成村落。
清末,伍仙橋屬廣州府番禺縣鹿步司龍洞堡。民國時期,屬番禺縣龍洞堡同安約(也稱同安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廣州市沙河區同安鄉,1951年10月同安鄉改名銀河鄉。之後銀河鄉又改名銀河大隊,“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名“工農大隊”,後改稱銀河村委會、銀河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該自然村一直歸其管轄。

地理環境

伍仙橋,位於廣州市天河區興華街西北部,村西是白雲山余脈,海拔34米左右,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形。東有廣州大道北(原廣從公路)貫穿南北。村中沒有河流,但有從白雲山流下來的小山溪。

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所屬民係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為客家方言和粵方言廣州話。

人口民族

主要姓氏有饒姓、李姓、邱姓。饒姓,於清代從江西遷到廣東梅縣水打伯公石。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再遷到伍仙橋。李姓,於清代從甘肅隴西遷到江西,再遷到廣東大埔,再遷到廣州郊區太和謝家莊,後遷移至該地。邱姓,於民國時期從鄰近的河水村遷來。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25人。其中,男性1331人,女性1694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3歲(女)。因為城市化、2005年起村莊農業戶籍全部轉為城市居民戶籍。2015年末,非戶籍外來人口6342人。
2015年末,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7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

經濟

歷史上是農村,至改革開放初期,以種植蔬菜為主。也種植少量水稻。此外,也有塘魚養殖、生豬和“三鳥”(雞、鵝、鴨)飼養、90年代,村集體曾辦過“三來一補”小型加工企業。
2015年,村中已無農田,村集體主要經營各種物業出租。其中,有大街商鋪、農貿市場。2015年,銀問行政村總收入3347萬元,村民人均收人約2.02萬元村民收人來源多樣,一是村集休經濟分紅,二是房屋出租,三是個體經商,四是打工工資,五是社會養老保險。其中,房屋出租收人約占全部收人的50%—70%。
村民收入來源多樣,一是村集體經濟分紅,二是房屋出租、三是個體經商、四是打工工資、五是社會養老保險。其中、房屋出租收人約占全部收人的50一70%。

交通運輸

村東有廣州大道北(原廣從公路),村南有伍仙橋街,村西是白雲山,村北有銀利街

社會事業

房屋原大多為三四層,2002年前後陸續拆除重建,現大多為六七層,主要用於出租給外來暫住人員。
該村1973年電燈入戶、1975年自來水人戶,1993年家庭安裝電話,1995年村道路明渠改成暗渠並實現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路。
新蕾五星幼稚園,1998年開辦、2015年位於伍仙橋39號、在園幼兒136人、教職工22人。興華幼稚園,2002年開辦,2015年位於廣東省探礦機械廠內、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平方米,有幼兒200名,教工28名。村中兒童到附近的國小和幼稚園就讀。

地方特產

20世紀90年代之前,該處盛產沙粿條白雲豬手。此兩種特色傳統食品均用村後白雲山上的泉水釀製而成,成為廣州的著名土特產。

歷史文化

古蹟

村中曾有邱氏公廳1座、饒氏公廳3座、1990年前後拆除後未再建;李氏公廳1座,1994年重修。
伍仙橋
湯允饒公祠
現存湯允饒公祠,位於伍仙橋直街;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986年12月重建、1993年夏重修;兩進兩廊一天井:內寬11.10米,長15.15米,面積168.17平方米:現仍作宗祠使用、也是老人活動中心。
湯允饒公祠門匾上刻“湯允饒公祠”,上款“光緒壬辰仲冬”下款“崔永安書”。崔永安、字磐石,清廣州駐防漢軍正白旗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時任廣州將軍,官至護理北洋大臣、直求總督。
伍仙橋
湯允饒公祠
雲從龍墓,始建於元代,之後多次被毀、2014年重建、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4107平方米。
伍仙橋
雲從龍墓

傳說

伍仙橋,原為5塊長石板所組成的跨山溪小橋。相傳古代五位仙人騎羊持穗降臨羊城時、曾在此處經過,遇到溪水攔路,仙人將手巾一拋,變成一道石橋,仙人們騎著羊從橋上過去,一直走進廣州城裡,故名伍仙橋。此處民間流傳:“未有五羊城,先有伍仙橋。”20世紀90年代橋下溪水已無。之後,因道路建築,該橋被埋在地下。

地方人物

雲從龍(?一1296).據傳為蒙古族人,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縣)、官至湖廣安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元元貞元年(1295年),授征南大將軍,進入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平叛,次年功成回京復命、同年去世。元政府追贈為正一品,諭葬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