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福(五代時期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仁福,党項羌人,拓跋思敬(拓跋思恭弟)之後。後梁開平三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昌被弒後,被推為留後,同年被後梁封為定難軍節度使。歷經後梁、後唐兩代。後唐長興四年卒,子李彝超嗣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仁福
  • 民族:党項羌
  • 出生地:夏州
  • 出生日期:不詳
  • 逝世日期:933年(後唐長興四年)
  • 主要成就:党項李氏稱王之始
  • 性別:男
  • 官職:定難軍節度使
《新五代史》,《西夏書事》記載,家族成員,

《新五代史》

卷四十 雜傳第二十八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當唐僖宗時,有拓拔思敬者,為夏州偏將,後以與破黃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度使。思敬卒,乾寧二年,以其弟思諫為節度使。
自唐末天下大亂,史官實錄多闕,諸鎮因時倔起,自非有大善惡暴著於世者,不能紀其始終。是時,興元、鳳翔、邠寧、鄜坊、河中、同華諸鎮之兵,四面並起而交爭,獨靈夏未嘗為唐患,而亦無大功。朱玫之亂,思敬與鄜州李思孝皆以兵屯渭橋。其後,黃巢陷京師,王重榮、李克用等會諸鎮兵討賊,思敬與破巢復京師,然皆未嘗有所可稱,故思敬之世次、功過不顯而無傳。
梁開平二年,思諫卒,軍中立其子彝昌為留後,梁即拜彝昌節度使。第二年,其將高宗益作亂,殺彝昌。是時,仁福為蕃部指揮使,戍兵於外,軍中乃迎仁福立之,不知其于思諫為親疏也。是歲四月,拜仁福檢校司空、定難軍節度使。終梁之世,奉正朔而已。是時,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數會兵攻仁福,梁輒出兵救之。仁福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朔方王。長興四年三月卒,其子彝超自立為留後。
自仁福時,邊將多言仁福通於契丹,恐為邊患。明宗因其卒,乃以彝超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使,而徙彰武安從進代之。恐彝超不受代,遣邠州藥彥稠以兵五萬送從進之鎮。彝超果不受代,從進與彥稠以兵圍之,百餘日不克。夏州城壁素堅,故老傳言赫連勃勃蒸土築之,從進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彝超外招党項,抄掠從進等糧道,自陝以西,民運斗粟束芻,其費數千,人不堪命,道路愁苦。明宗遂釋不攻,以彝超為定難軍節度使。清泰二年卒。
其弟彝興,累官檢校太師兼侍中,周顯德中,封西平王,其後事具國史。

《西夏書事》記載

開平三年【909年】春二月,夏州將高宗益弒其節度使李彝昌。宗益官夏州都指揮,與其黨謀據夏州,遂作亂,執彝昌殺之。
按:前書李氏不具官,茲書“節度使”,何?正高宗益之罪也。夫彝昌為思恭孫,不能繩其祖武,屈首朱梁,固不為無罪,然以宗益戕之,則下犯上矣。《續綱目》書“殺”,此書“弒”,揆之尊卑上下之義,或倍謹嚴雲。
三月,夏州人誅高宗益,迎蕃部指揮使李仁福為留後。夏州將吏誅高宗益並其黨,相率迎仁福於戍所,立為留後。仁福以聞,梁祖授檢校司空、定難軍節度。仁福,彝昌族父也。
按:當時朝廷衰亂,方鎮專恣,非以部民逐主帥,即以偏裨領軍務,上下恬然,毫不知怪。夏州將吏獨能誅討逆賊,迎立故宗,其忠義之氣有非他州可及者。書以嘉之。
論曰:思恭之際,拓跋中衰,平夏勢弱,而以區區一州之眾,事十八葉天子於危亡之際,振數十世遺緒於頹廢之頃,蓋不特著忠於國,抑且垂裕於家也。雖其取鄜、延,棄張濬,事多可議。顧當鄜、寧犯順,岐、汴劫遷,方鎮爭衡,中原板蕩,獨不聞夏州一騎渡河,其保境息民,循分效順為何如耶!思諫嗣職,庸庸自保。視椒蘭之弒而不知援,見汴梁之篡而不之討。略公義,重私恩,以視思恭殆有愧焉!然當授受之際,承兄繼侄,為宋太宗、元仁宗所不能為,亦可謂善全同氣者矣。彝昌立,甫逾年,身無失德,禍及ト門,以思恭亮節再傳而嫡嗣雲亡,殊可慨已!
開平四年【910年】秋七月,晉師、岐師圍夏州,李仁福城守,不下。
梁忠武節度劉知俊,功名浸盛,見梁祖性日猜忍,內不自安,潛以同州附於岐王李茂貞。後兵敗奔岐,茂貞無地處之,使將兵取靈、夏。知俊攻靈州,兩月不克。於是茂貞與邠寧節度李繼徽、涇原節度李繼鸞,遣使太原,請會兵攻夏州。晉王李存勖令振武節度周德威,於是月合五萬眾,自麟府渡河。初,梁祖遣供奉官張漢玫、國禮使杜廷隱諭賜夏州,抵石堡寨,聞晉、岐軍至,廷隱以防卒三百人星馳入城。既而圍合。仁福兵力俱乏,偕廷隱、漢玫與指揮使張和、李君用率州民及防卒分陴拒,晝夜不少懈。
按:拓跋與朱耶滅黃巢,賜國姓,同功一體人也。晉王志在滅梁。仁福若舉四州之眾,與之共扶王室,則揚劉夾寨諸戰,仁輻身在行間,存勖何敢專為己功。從此共求李氏立之,何後唐之有哉?乃授甲登陴,誓為賊守,其有愧於沙陀之賜姓多矣。
冬十一月,鄜延援師至,圍解。仁福固守逾月,遣使告急於梁,梁祖遣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率鄜延師直趨銀、夏,邀其歸路,大破之晉、岐軍皆解去。
十二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梁祖嘉其卻晉、岐師也。
附:薛氏《舊史·梁紀》:乾化元年夏四月己卯,詔曰:“邠、岐未滅,關、隴多虞,宜擇親賢,總統戎任。應關西同、雍、鄜、延、華、夏等六道兵馬,並委冀王收掌指揮”。是時,夏州奉詔出兵與否,考新、舊兩史並不載。
乾化二年【912年】春正月,李仁福加檢校太尉。並益食戶實封。
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春三月,李仁福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隴西郡王。
按:此李氏封王之始。新、舊《五代史》乾化二年封高季昌渤海郡王,是荊南受封先夏州一載耳。後世史家顧以高氏備十國,置李氏不與,何也?
龍德二年【922年】春二月,李仁福入獻。
晉兵圍德勝,末帝征諸道軍赴援。仁福聞之,貢馬五百匹助戰。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夏四月,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晉朔方王。
仁福聞莊宗滅梁,自以向拒晉師,中懷恐懼,首遣宥州刺史李仁裕奉表入賀。莊宗詔晉仁福爵。仁裕,仁福從兄也。
按:前書仁福不具官,茲特具官者,殆以後唐繼統嘉其反正乎?非也。蓋朱梁為唐室賊臣,從之者皆賊爾。書法自不容稍假。若後唐與晉、漢、周,史臣稱為亂世,例可從寬。昔朱子作《綱目》,於周室未亡,天子在上,則以王法正諸侯之稱。迨周室既亡,上無天子,則諸侯悉任其所稱。劉氏謂此《綱目》隨時變通,不得己之意也。故自同光訖顯德,李氏非大悖逆,不去官。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綏、銀軍亂,剽州城。
夏俗喜復仇,然有凶喪者不伐,己負甲葉為記。仇解,用雞、豬、犬血和酒,貯髑髏中飲之。祝曰:“若復報仇,谷麥不收,男女禿癩,六畜死,蛇入帳。”其力微不能復者,則集鄰族婦女,烹牛羊,具酒食,介而趨仇家,縱火焚其廬舍。俗謂敵女兵不祥,輒避去,訴於官。故事:州刺史之下有和斷官,擇氣直舌辨者為之,以理其曲直。殺人者,納命價錢百二十千。綏、銀為夏州巡屬,兩州兵以細故相仇殺,主者究詰之,遂哄而起,縱掠二州城市。銀州防禦使李仁顏與綏州刺史李彝敏討定之。仁顏,仁福族弟。彝敏,仁福族子也。
天成二年【927年】秋九月,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賜功臣號。與鳳翔節度李從曮、朔方節度韓洙並加食邑。
附:薛氏《舊史·唐紀》:天成三年秋七月,貶刑部侍郎馬縞為綏州司馬,曹州刺史成景宏為綏州司戶參軍,續流宥州。考河西自李氏世襲,綏、宥諸州不歸十道,故終五代諸姓不復銓除。明宗此舉,或欲示其威權。而李氏從違,《新》、《舊》兩史並不載。
天成四年【929年】冬十月,夏州進白鷹。樞密使安重誨拒不受,明宗密遣人諭使者納之宮中。
長興四年【933年】春二月,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卒。子彝超嗣。
仁福追號虢王。

家族成員

李彝超李彝殷(李彝興)
李光睿(李克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