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煇

李世煇

李世煇,男,1932年4月生於北平市,中國共產黨員,志願軍鋼鐵運輸線老戰士,立三等功三次,獲軍功章三枚。1958年調乾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1963年畢業分配到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任技術員、工程師,從事工程勘察、設計、科研、論證工作, 1988年7月奉命以高級工程師退休。退休後仍堅持工作在科研最前線,為我國工程事業的進步做出了不懈努力。1990-1999年被錢偉長先生聘任上海工業大學、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聘任客座研究員。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退休後8年,1996年再次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世煇以毛澤東哲學、軍事思想指導,有機組合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出“典型信息法”假說,並據此研製出典型類比分析法BMP程式系統。經過數以百計的地下工程(包括二灘、小浪底等若干涉外重大工程)套用驗證,經總參兵種部技術鑑定:具有專家諮詢水平,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五個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典型信息法的兩種套用形式——典型類比分析法與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被納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1998年經總參謀部與總後勤部批准,該標準在全軍施行。2007年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主席推薦典型類比分析法,為現代化岩石力學建模與工程設計8種主要方法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世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2年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 主要成就: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三等功三次 
    創建典型類比分析法 
  • 代表作品:《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隧道支護設計新論》,《科技原創苦旅》,《傳承·超越》 
  • 職稱:高級工程師、客座研究員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著作,論文,人物成就,抗美援朝建軍功-運輸線上榮獲三枚軍功章,科研領域拓天地-開創“典型信息法”,科研成果出套用-排除萬難開發BMP84程式系統,BMP程式獲推廣-破釜沉舟辦講習班,隧道工程立國威-校二灘電站,破技術壟斷,社會任職,人物故事,一、隱忍苟活,在逆境中發憤治學,二、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三、誓與蘇美工程兵爭高低,四、遮陰送爽,霜虐風饕,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2年,李世煇在北平市出生,幼年時期日寇侵華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意識到學習的可貴。後來,在五六百名考生中,李世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流亡到陝西城固縣的國立第一中學的公費生。
1949年6月,正讀高一的李世煇因學校供給中斷而輟學,成為一名修理工。
1949年12月,李世煇所在的汽車團在共產黨地下黨策動下起義,他光榮地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後勤部汽車四團的一名察榆立汽車兵。
1951年2月,西南軍區從汽車四團選調一批司機赴朝作戰,李世煇主動報名參戰。在志願軍汽車七團任副司機、司機、文化教員、見習材料員、司機班長,經歷了嚴峻的戰爭考驗,榮立三等功三次。
1955年5月,從朝鮮回國,分配到長沙工程兵預備學校當教員。
1958年10月,調乾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1963年畢業分配到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任技術員10年,任工程師15年,和軍事工程專業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文革”期間,李世煇因堅持實事求是與個別造反派頭頭結怨,後被誣陷,文革後遭受錯誤揭批。每天8小時之外,堅持知識更新,決心為提高工程兵技術水平做貢獻,不虛此生。
1978年,李世煇1969-1973年作為主要參與者的國防工程項目,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0年底,誣陷之詞,查無實據,不了了之。被分配到“坑道工程圍岩分類及其在被覆設計中的套用”科研課題組,常駐軍內20號工程工地。
1981年,李世煇結合課題需要,開始對套用於坑道設計的“典型信息法”工程軟體進行自主研發。並於1987年,作為“坑道工程圍岩分類及其在被覆設計中的套用”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8年7月,奉命以高級工程師職稱退休。1990年,先後被錢偉長先生聘任上海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聘任客座研究員。
1989年3月至2000年10月,李世煇舉全家之力籌備,依託原單位舉辦五期面向全國、全軍的“典型信息法套用及理論”講習班,先後共172個單位、228人參加。講習班特點:學員自帶設計、施工工程實例,進行自主套用驗證,自由評議驗證結果。滿意率平均93.6%。該軟體被講習班學員譽為:“隧道工程師的良友福音”。典型信息法的套用形式:用於隧道工程設計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用於施工的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以及用於改進設計的智慧型化位移反分析法,在我國隧道工程界逐漸普及套用。
1991年9月-1993年10月,水電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套用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自主解決國際知名的四川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樂漏膠求工程難題。
1992年10月,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刊出李世煇有關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等的長篇“技術簡訊”。國際知名的一次技術較量首次見諸科學技術文獻。
1994年5月,總參謀部兵種部組織技術鑑定,一致認為:李世煇負責的《坑道工程圍岩穩定性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研究》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具有專家諮詢水平”、“提高效率達百倍”等五個特點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1995年被評為總參謀部兵種部先進退休幹部。
1996年3月,“雄牛道符坑道工程圍岩穩定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獲得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典型信息法的兩種套用形式——典型類比分析法與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經專家評審,納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經總參、總後批准,1998年6月1日起該標準在全軍施行。
2000年12月,總參工程兵第四設計研譽禁榜究院政治部簽發《政治工作簡報》第14期《絢麗的餘輝——記高級工程師、退休幹部李世煇衝擊國際科技難題的先進事跡》。按語指出:西山紅葉好,最美是黃昏。我院原高工李世煇退休搞科研,在積勞成疾三支探笑府心臟冠狀動脈兩斷一塞,隨時都有“猝死”危險的情況下,堅持攻關不止,拼搏不息,牢牢把握“打得贏”這根主線,勇於衝擊國際科技難題,引起國際岩石力學界的關注,為人民軍隊贏得了榮譽,得到了錢學森、錢偉長等著名科學家的肯定、鼓勵和支持。以他為主完成的科研項目一項榮套多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最近,總參政治部將其評為“先進離退休幹部”,並予以通報表彰。
2005年3月26日,清華大學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沙龍第39期舉行,李世煇作了題為“複雜性研究與典型信息法”的學術報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棵鞏淋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國瑞作了點評發言。馮國瑞認為“典型信息法”不僅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創舉,也對哲學和複雜性科學具有重大啟示與推動作用。在高度評價工作成就的同時,他還熱情洋溢地讚揚了李世煇先生的高尚人格品質和精神境界,為到會者了解李先生其人其事提供了有益的導引。
2006年7月28日軍休所有關黨支部為組織編寫報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記海淀區萬壽路干休所退休幹部高級工程師李世煇》,要求李世煇回憶整理退休以來的工作交編寫組。李世煇按照要求查閱了退休18年來的工作日記和有關大量資料,認真作了“回憶整理”,9月5日書面報告:自1988年7月退休,至2006年12月,16年來,除在本所辦講習班講學外,應邀在北京大學、北大線上網作學術報告,在北大參加“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講授選修課,承擔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的研究課題,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鄭州黃委會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陝西城固第二中學(國立一中繼承校,全校師生3000人參加)等單位作學術報告,共32處、76次,合計聽眾約9500人次。除組織安排、無法謝絕的講課費、計程車費共4次外,所需計算機設備、交通費等全部自理。
軍休幹部解本亮先生賦詩一首作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報導的結束語:
立根山野岩土中,枝繁葉茂郁蔥蔥。不與百花爭嬌艷,默默奉獻不圖名。
搖曳一生仍堅韌,生就鋼骨抵勁風。深秋方顯英雄色,風摧霜虐葉更紅。
2015年8月,三支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在北京市安貞醫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主刀伯平主任醫師,助手趙爽醫師。
2018年8月,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軍旅人生欄目,以《李世煇:“80後”老兵報國情》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

主要作品

著作

《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BMP-84程式的套用和理論》
《隧道支護設計新論: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和理論》
科學出版社,1999年

論文

《由“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始於重視數學》
《中國科學報》,2018年8月27日
《工程地質綜合性與岩體結構動態控制觀的提出》
《地質論評》,2013年1月15日
《地震預測預報能與不能的爭論》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15日
《用系統科學的觀點看地震預測》
《2009天災預測總結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09年12月1日
《典型信息法:中西文化互補與科學技術創新案例》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15日
《關於地震預測預報的述評》
《2008天災預測總結學術會議》,2008年12月1日
《綜合集成中醫專家系統研製的可能途徑——典型信息法簡介》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20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系統能否保持領先國外,應屬國家行為》
《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第13分會場)》,2006年9月1日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根本是半經驗半理論》
《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報告會》,2005年12月1日
《科技自主創新與中西文化互補之我見——六個典型實例的思考》
《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4月30日
《從源頭上保護原始性創新》
《中國工程科學》,2003年11月30日
《複雜性研究中的典型信息模型》
《科學》,2003年11月25日
《複雜性問題研究實踐與認識論、方法論反思》
《系統辨證學學報》,2003年1月30日
《複雜性工程技術問題研究實踐與科學方法論思考》
《中國工程科學》,2002年11月30日
《變形速率比值判據與貓山隧道工程驗證》
《中國工程科學》,2002年6月30日
《地下工程半經驗半理論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圍岩-支護系統是一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彙編》,2002年12月1日
《贗科學提法的要害是混淆提出假說》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2年9月30日
《自然國學是否能形成體系》(筆談)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8月30日
《“自然國學”宣言——為中華科技傳統走向未來敬告世界人士書》
《漢字文化》,2001年11月25日(11個簽名人之一)
《新奧法設計新技術——典型類比分析法》
《第一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999年8月10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套用和理論──綜合集成法在隧道工程技術前沿的初步套用》
《科學決策》,1999年4月10日
《錨噴支護分析預測的典型類比分析法》
《煤炭學報》,1994年2月25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原理與實踐》
《工程地質學報》,1993年12月31日
《圍岩——支護動態系統穩定性判據——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
《水電站設計》,1992年9月30日
《隧道圍岩穩定典型類比分析法》
《土木工程學報》,1992年12月26日
《圍岩——支護相互作用穩定性判據》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北京西單捷運車站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92年5月1日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參數的置信機率區間研究》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北京西單捷運車站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92年5月1日
《隧道圍岩穩定分析與科學方法論問題》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88年9月30日
《以控制論觀點研究隧道圍岩穩定問題及其套用》
《煤炭學報》,1988年7月1日
《邊界元法普及於隧道工程的途徑》
《邊界元法在岩石力學和工程中套用會議文集》,1987年10月1日
《地下工程中普及數值分析的實用途徑》
《煤炭學報》,1986年4月2日
國際期刊發表的5篇論文:
1. Li, S., Application of Rock Mechanics Principles to Tunnelling in China,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Geomech. Abstr., 1994, 31,749-754.
2. S.Li, An Empirical Hypothesis of Deformation Rate Ratio Criterion, Rock Mech. Rock Engin, 1996, 29,63-72.
3. Li, S., Wu, X., and Ma, F., Application of Precedent Type Analysis(PLA)in the Construction of Ertan Hydro-electric Station,China,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98,35, 787-795.(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地下工程技術》交流,主辦單位:水利部黃委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1998年第3期,第39-46頁)
4. Li,S., Yang,J., Hao,w,. Shang, y., Intelligent back-analysis of displacement monitored in telling,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2006, 43, 1118-1127. (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黃河規劃設計》交流,主辦單位: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06年第1期,第15-22頁)
5. Shang, Y., Li, S., Li, K., Song, J., Sun, Y., The Deformation Rate Ratio Criterion(DRRC):from empirical hypothesis to decision verification. In: Wu & Qi (eds). 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 Talor & Francies Group, London, 675-683. (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黃河規劃設計》交流,主辦單位: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16年第2期,第34-42頁)

人物成就

抗美援朝建軍功-運輸線上榮獲三枚軍功章

李世煇1949年12月入伍,成了一名汽車兵。1950 年韓戰爆發,他所在的西南軍區汽車4團大部入朝參戰,1951年2月成為志願軍汽車七團四連一名副司機。1952年4月一天夜裡,二班長江波同志執行運輸任務時中彈犧牲,當夜排長命李世煇接62-0560號車,完成烈士遺留的任務。
5月下旬的一個夜晚,李世煇奉命腳踏車去前線執行任務。那是一個月黑天,汽車行駛到早已被敵機炸平的陽德郡中心南側,正準備右拐前行通過陽德火車站時,防空槍響,他立即閉燈行駛。不一會兒,感覺不對,是不是絞殺戰又來了?停車一聽,果然有一批高空轟炸機向西飛過。李世煇平時注意觀察敵機的活動規律,知道是在校正坐標,馬上就會轉回來投彈。陽德火車站就在前方1公里左右,公路、鐵路在此相距很近,是敵機實施絞殺戰的重點地區。每次十來架重型轟炸機投下幾十顆重磅炸彈,把公路鐵路同時炸毀,往往幾天才能修復。
1952年朝鮮巨次里李世煇出車前1952年朝鮮巨次里李世煇出車前
如果閉燈行駛,前面正好挨炸;如果停車,公路炸斷只能回連,哪有志願軍戰士完不成任務的道理?!關鍵時刻只能衝過去。於是,拉開大燈,油門踩到底,全速向火車站衝去。這時周邊一片漆黑,防空哨見這輛車,竟敢在大批敵機臨空之時開大燈疾駛,不斷向該車上方開槍示警,要求停車隱蔽。李世煇全神貫注,開足馬力向前衝去。衝過陽德火車站,東面是一個鐵路隧道,公路在這裡是一個小下坡,在即將轉彎上坡之時,突然一片刺眼的白光,他緊閉雙眼,雙腳踏死離合器和剎車。緊接著是炸彈的呼嘯聲,咣!咣!咣!刺耳的爆炸聲在車後響成一片。轟炸已過,李世煇與助手小劉繼續趕路,圓滿完成了任務。6月,二排總結上半年工作,全排一致同意給李世煇評三等功。四連評議時,因與二排駐地相距幾十公里,沒有電話,溝通不便,因故沒有通過。
1953年夏季反擊戰期間,團長王英林率參謀2人與見習材料員李世煇,到洗浦里設團前方指揮所,下轄4個運輸連、修理連大部與一個警衛班。正值雨季,敵機、敵炮日夜封鎖,時有傷亡,道路坑窪難行,車輛顛簸損毀嚴重,後方器材供應緊張。平時極少損壞的“羊角”(前輪軸的俗稱,上級供應該團每年一隻)此時大量折斷,車輛歪倒在地。各連停駛比例從百分之十左右,逼近百分之二三十。前方搶運十萬火急,團長心急如焚。作為機關負責前方材料供應的幹部,李世煇想到毛澤東思想:到連隊去,發動民眾,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一方面,幫助連隊幹部總結經驗,查明原因。在二連調研發現了兩個典型:62-0464車司機李文珍,車輛行駛顛簸的厲害。他就加大油門,說:“看你把我顛成啥樣子!” 行車一萬多公里“羊角”就斷了。62-0472車司機趙志安,路況不好,小心勻速駕駛,行車39000公里“羊角”方才折斷,創造了當時的記錄。經王團長同意,李世煇以團指揮所名義,向各連介紹二連的典型經驗,提高認識,力爭減少斷裂。
關鍵是發動民眾,自製“羊角”,保證每台車都能開動,完成搶運任務。李世煇下到修理連和各連修理班,和技工們研究試製方法。經過反覆試驗,多次試用改進,自製的“羊角”從能跑幾百公里,逐漸提高到三五千公里。“羊角”難題在金城反擊戰最緊張、最艱險的7月中旬前,終於徹底解決,全團沒有一台車停駛,保證了搶運任務順利完成。金城反擊戰後,團長王英林、政委袁根玉發布命令給李世煇記三等功,“解決‘羊角’難題”是其事跡的一部分。
當時志願軍汽車七團修理連三批“羊角”的製造和改進的歷程:(記載於“1953年朝鮮前線後勤工作記事”)
第一批製造“羊角”:把羊角盤折斷處,車制羊角軸孔。用廢棄的重型卡車的後輪軸,車制羊角軸。並且把二者連線處都車制細螺紋。二者螺紋連線後,在羊角盤和羊角軸之間加一個固定銷。行車幾百公里就鬆動,甚至羊角軸掉出來。
第二批製造“羊角”:在羊角盤和羊角軸上都不車制螺紋,只將羊角軸和羊角盤接觸的部位略微加粗,將羊角盤燒紅後,將羊角軸打入。一般可行駛1000-2000公里,用3000公里以上的很少。
第三批製造“羊角”:只在羊角盤車制一小半螺紋,而且是當時修理連車床能夠車制的最粗的螺紋(螺距2.0mm),羊角盤裝羊角軸的孔,一大半略成圓錐狀。羊角軸和羊角盤接觸的部位略微加粗0.3-0.5mm。連線時,將羊角盤燒紅,將羊角軸夾在車床上擰,有時還沒有擰到底就擰不動了。造出這樣的“羊角”後,一直到停戰,還沒有退回來返修的。

科研領域拓天地-開創“典型信息法”

1980年,學習橋樑專業的李世煇被安排到全球罕見的極軟岩20號工程工地從事圍岩變形監測,並承擔當時公認不出成果(經過十年實踐,當時岩石力學界已有“無底洞”之稱)的岩石力學有限元數值分析套用研究。岩石“非均質、不連續、非線性 ”的力學性質使得常規方法不能獲取設計必須的力學參數,高度簡化的力學分析又無力解決這種複雜系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地下工程塌方、傷亡時有發生。可見,地下工程的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是一個綜合性的當代科學技術難題。面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科學家、技術專家不敢問津的難題,面對我國大幅度提高坑道工程設計水平、增強國防能力的迫切需求,李世煇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立志要解決這個已開發國家多年沒有解決的複雜性科學技術難題,憑藉被誣陷、審查期間忍辱負重完成的知識更新,開始了艱辛的科研探索道路。
在具體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李世煇嘗試使用各種理論、經驗方法探索解決20號工程中碰到的難題,多次遭遇挫折之後,逐漸得出一個深切的體會:隧道工程的地質環境極其複雜,相應的力學參數已無法計數,如何有效地、簡明地從整體上加以量測和概略描述,是“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可靠度低”面臨的主要矛盾
1981-1982年初夏,李世煇住在20號工程工地,日夜從事“圍岩變形監測”,兼做圍岩分類和力學分析。當時,中國軍內20號坑道工程圍岩有著國內外罕見的、相當系統、完整的原位測試資料。利用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寶貴的條件,李世煇在毛澤東“以弱勝強”軍事思想的指導下,以“新奧法”為基礎,走“經驗、測量與理論三結合”之路,破除“越細分、越精確、水平越高”的傳統觀念,按照“知其大略,知其要點”的原則,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抓住20號工程“典型信息”的創生、獲取、複製與轉換這箇中心環節,提出了“典型信息法”假說!
在典型信息的觸發下,李世煇有機組合套用“新奧法”、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等當代先進科學技術,增加中國特有的元素,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初步解決了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可靠性低,與不能普及套用的全球性科學技術難題
大量社會實踐表明,正如北京大學天文物理學家羅先漢先生所說:“典型類比分析法是研究任何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包括天體系統)所爭取套用的較理想方法。”

科研成果出套用-排除萬難開發BMP84程式系統

李世煇以毛澤東哲學、軍事思想指導,有機組合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出“典型信息法”假說。在此基礎上,李世煇進一步研究,如何在一切可能利用的、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加以綜合集成,使現行三種設計方法取長補短,組成一個人—機結合的、具有專家諮詢水平的、高效低耗的、每個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套用的、半經驗半理論的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工具?而這樣一個看似“高不可攀”的研究目標,迄今為止還沒有見到哪一個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科學家或工程師提出來過。
李世煇把20號坑道工程的典型資料與岩石力學分析結合、把“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下的“坑道工程圍岩分類”引入岩石力學分析、把各類圍岩典型工程的典型監測資料與岩石力學分析結合起來、用典型工程的典型信息對簡便實用的岩石力學數值分析程式加以反饋和綜合性修正,形成一個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活動樣板”(專用通道),使之能夠有效套用於同類其他隧道工程。然後再擴大到其他圍岩類別,建立其他圍岩類別的專用通道。從而,提出了“典型類比分析法”,組成了“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概念是:從系統整體上抓住主要矛盾——對複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及施工條件,以新奧法作出“知其大略,知其要點”的、概略的、定量的描述;在科學分類基礎上,以典型工程原位測試的、比較系統與完整的、概略定量的典型資料作為類比基準,在系統整體層次,以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典型——一般方法,取代樣本——總體方法;並用以對不完善的理論分析模型作反饋與修正,形成種新的半經驗半理論模型;典型、類比、分析三種研究方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切可能利用的理論、經驗、量測信息,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集成,組成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智慧型化系統。
經過艱辛的探索,1985年典型類比分析法BMP84程式研製初步完成。

BMP程式獲推廣-破釜沉舟辦講習班

然而,就在理論基本建立、初現成果的時候,1988年,56歲的“哈軍工”李世煇奉命退休。此時,他創造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雖大體成形,但還沒有機會經過工程驗證,而且這個軟體也只有他一個人會用。如果因個人退休而撒手不管,這一成果即將成為廢紙。
為了把該研究項目繼續做下去,他毅然謝絕高薪聘請,並在老母親侯靜宜和妻子李銀榮的支持下,決定傾全家之力,自費進行驗證和推廣套用。沒有辦公室,就在家裡搞;沒有工程項目,就四處找機會。聽說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正在搞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正需要做技術分析和驗證。李世煇就主動上門,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在資料不全、地質條件複雜的情況下,他經過3輪18次試算,向委託單位提出了自己的書面意見。小浪底工程設計單位作出如下評價:“典型類比分析法BMP程式與其他程式相比,具有快捷、易學和計算結果可靠性較高的特點。”
本著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使得BMP系統能夠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必須進行公開的、由用戶自主進行的工程套用驗證。於是李世煇依靠原單位舉辦典型類比分析法講習班,全心全意為地下工程服務,收費低廉;大部分收入歸單位,目的在於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套用驗證,成功的工程實例有利於推廣,失敗的工程實例則是軟體藉以擴充修改、更新換代的極好條件。
從1989年3月到2000年9月,他依託原單位共主講了5期“典型信息法BMP程式”講習班,共有172個單位自帶202個隧道工程實例參加。培訓有一個特點是:請參訓單位自帶工程設計、施工資料,按照他提供的軟體和方法,邊學習邊進行自主驗證。學習結束時,大家對軟體套用的結果進行講評和無記名投票。參訓人員通過近於嚴苛的驗證,平均滿意率高達93.6%。
在典型信息的觸發下,李世煇初步解決了三個科學技術難題:“典型類比分析法”初步解決設計階段的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難題,“變形速率比值判據”初步解決施工階段圍岩穩定性逐日、逐時定量判別的難題,“智慧型化位移反分析”解決了一般工程技術人員不能自主套用“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進行位移反分析,不能普及套用的難題。
經過數以百計的地下工程套用驗證,1994年經總參兵種部技術鑑定:“典型類比分析法”與“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典型信息法的兩種套用形式)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具有專家諮詢水平、工程驗證統計可靠度經驗值達到90%,提高效率達百倍等”五個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經專家評審納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1998年經總參謀部與總後勤部批准,該標準在全軍施行。

隧道工程立國威-校二灘電站,破技術壟斷

“典型信息法”在地下工程中套用已經有五種套用形式,最常用的形式是“典型類比分析法”,用於在隧道工程設計階段,預測施工完成後隧道圍岩的穩定性。李世煇提出的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軟體,已經推廣套用於國內鐵路、公路隧道,水利、水電地下洞室群,市政隧洞,煤炭、冶金礦山巷道,國防、人防坑道與指揮所等行業、部門。
國際知名工程、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施工中的設計覆核,創造了“典型類比分析法”成功套用的範例。該水電站是當時我國在建的最大的水電站,通過國際招標,地下導流洞由國際一流的德國霍爾茲曼公司中標施工。中標後,該公司請柏林大學作岩石力學數值分析計算。得出的結論是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因軟岩區段不穩定,施工中會出現大塌方。等到水電站正式開工後,德方提出限期執行他們修改後的設計方案。
如此一改,估計要增加造價2千萬元。這時,該研究院正好有多名學員參加過李世煇主講的講習班。該院水工二處有關領導李沃釗、婁叔英的支持下,童建文工程師運用“典型類比分析法”BMP84A程式,輸入該院經多年勘測、研究、驗證,公認可靠的岩體力學參數,對該工程進行套用檢驗和設計覆核,結果證明原設計方案接近工程實際,經室、處、院各級審查批准,二灘水電開發公司認可,否定了德國方案。中方要求德方繼續按中方設計方案施工。1993年3月,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建成通水,至今運行正常。
1992.9李世煇在二灘水電站導流洞施工支洞口1992.9李世煇在二灘水電站導流洞施工支洞口
1994年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發表了李世煇的長篇“技術簡訊”:《岩石力學原理在中國隧道工程的套用》(Li,S(李世煇),1994,Application ofRock Mechanics Principles to Tunnelling in China [J]. Int J. Rock Mech. MinSci.& Geomech. Abstr. 31 (6):749—754.)其中第三個工程實例就是二灘導流洞。1996年1月,《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主編哈德遜博士來華,會見李世煇。在交談中,李世煇以二灘導流洞施工中設計覆核為例說:“在缺乏專家的情況下,用這個軟體可以起到專家諮詢的作用。當時我並不在二灘工地,是一位工程師套用我的軟體得出的結論,”哈德遜博士說,“我幾乎不敢想像。請你寫一篇論文,讓我的讀者都能明白,好不好?論文的英譯稿可以直接寄給我,我來編輯加工。”這就是李世煇與助手撰寫的論文“典型類比分析法在二灘水電站施工中的套用”,發表於該刊1998年第35卷第6期的由來。
2007年,“典型類比分析法”被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主席哈德遜博士推薦為現代化岩石力學建模與工程設計8種主要方法之一。國際學術界權威人物如此明確推介當代中國的一項研究成果,尚不多見。

  

社會任職

1963年至1988年任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退休命令為高級工程師。1990-1999年被錢偉長先生聘任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並為他全責培養出一名工學博士袁志剛。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聘任客座研究員。

人物故事

一、隱忍苟活,在逆境中發憤治學

李世煇抗美援朝回國後,1958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曾與本班戰友沈亦鳴等立下志願:“作為我軍軍事工程技術人員,誓與美蘇工程兵爭高低,解決一點美蘇工程兵沒有解決的科學技術難題。”
“文革”期間,李世煇因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而與個別造反派頭頭結怨,後被誣陷,文革後遭受錯誤揭批。1978年7月24日被宣布停職審查,抄家,強扣 “陳士榘幫派”的罪行。絕大多數民眾陸續被迫與之“劃清界限”。當時正如司馬遷自述:“身敗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獨抑鬱而誰與語言,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終因拼湊假材料,查無實據,不了了之。
三年間在每天在接受8小時批判審查之餘,集中精力一點一滴地完成了必要的知識更新。用他的話說就是“隱忍苟活,在逆境中發憤治學”。三年時間,他除繼續堅持英語、日語學習外,先後自學了《結構矩陣分析》、有限元分析、科技日語、計算機三種程式語言、機率論數理統計、系統工程、岩石力學等新課程,並完成了相關作業。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知識儲備,才為他後來重新工作、開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二、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1980年冬,李世煇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住在20號坑道施工現場,從事爆破前後的圍岩變形監測研究,並承擔當時公認不出成果的岩石力學有限元數值分析套用研究。當時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子科學——岩石力學理論,套用於圍岩——支護系統穩定性分析預測往往與工程實際相差很遠,可靠性低,缺乏預見功能。而李世煇立志要“充分利用全球罕見的極軟岩20號工程原位實測資料,大幅度提高工程兵絕大多數坑道工程設計水平”,最終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研究出新的理論和方法與軟體,一方面,分析預測圍岩——支護系統穩定性能夠大體上接近工程實際,能夠有效地指導工程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隧道工程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套用。
1988年7月李世煇奉命退休,但當時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只是個原型,還沒有機會經過一個工程套用的檢驗,只有李世煇一人會用。於是,李世煇退休後在母親侯靜宜和妻子李銀榮的理解和支持下,自費開始工程驗證和發展,最終典型類比分析法BMP程式系統獲得成功。

三、誓與蘇美工程兵爭高低

李世煇堅持“教書育人”,而且一直筆耕不輟。先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隧道支護設計新論: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和理論》、《科技原創苦旅》、《傳承·超越》等4本著作。1991年,他為湊齊出版費,全家老少齊動員,甚至挪用了姐夫的喪葬費。長期超負荷運轉,李世煇體力嚴重透支,多次發生心梗、昏厥,以至於三支冠狀動脈“兩斷一塞”危及生命。後經積極治療和調理,以至心臟搭橋,方才轉危為安。用他的話說,就是“物我兩忘為初心”。而這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實現當年在“哈軍工”他和同學一起立下的一句“誓與蘇美工程兵爭高低”的誓言。其人其志其夢,其敬業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四、遮陰送爽,霜虐風饕

2015年3月,一天李世煇晨練返家,途遇解本亮先生(原四所政治部黨委秘書,組織科科長,山東廣饒人,1957年入伍),解談到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寫了一首詩。李索詩。次晨,解本亮先生見示詩二首:
其一:
緬懷毛主席(新韻)
華夏千年多俊雄,誰能堪比毛澤東?傳播馬列捍真理,實踐共運探路行。
推倒三山廢舊制,驅倭倒蔣九州紅。珠峰縱是削千尺,仍是中華最頂峰。
(海淀區軍休辦主辦《同心刊》2013年12期發表)
其二是為李世煇寫的七言絕句:
楓(新韻)
沐雨櫛風陌此生,遮陰送爽伴人行。深秋方顯英雄色,霜虐風饕葉愈紅。
解本亮先生說:“軍休所組織寫報導‘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時,我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近年改寫為絕句《楓》,發表在北京市軍休辦主辦的《軍休之友》。”改寫的《楓》,讀來似較前詩神似。
2015年8月李世煇三支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在304醫院重症觀察室臥床,靠反搏泵維持生命,生死有待於心臟搭橋一搏。危重關頭,心境坦然,想到解本亮先生的詩《楓》。在工程兵四所一心為公,雖風浪迭起,境遇坎坷,沒想到竟有解本亮先生旁觀者清,實屬人生一大幸事。
李小梅女士素日關心典型信息法研究,熱心協助,將《楓》(新韻)寫一個條幅,旁邊有幾行小字加注(李世煇在重症觀察室病床上為李小梅代擬)。懸掛自家室記憶體世,全文如下:
“楓(新韻)
沐雨櫛風陌此生,遮陰送爽伴人行。深秋方顯英雄色,霜虐風饕葉愈紅。
乙未春,解本亮先生詩贈家父李世煇。家父歸曰:“黨委秘書旁觀者清,退休多年不忘,忠厚人也。余在工程兵四所廿五年,清查五一六為審查對象辯誣,揭批查遭造反派誣陷,無所不用其極。突破口終未打開,毛澤東思想哺育之功,素無害仁求生之念也。典型信息法未艾方興,語之而不惰者,其小梅也歟!因囑錄詩記事。”立冬日敬書 李小梅、李勵紅印章”
注釋:
1、“求生、害仁”語出《論語·衛靈公》,“語之而不惰”語出《論語·子罕》。
2、“沐雨櫛風,遮陰送爽,霜虐風饕”等語,解李二人心照不宣;但對他人則有點莫名其妙,似宜略加說明。這指的是李在工程兵四所期間,堅持原則、保護民眾、屢遭打擊、矢志不渝的一些事。忠厚正派的黨委秘書深知內情,多年不忘。約略說來:
1)在清查五一六運動中,堅持執行黨的政策,抵制了“黃吳李邱”講話中給有關人員下的結論,被本院政治部主任馮××斥為:“操縱特偵組,矛頭對著組織,性質屬於敵我矛盾!
2)在“揭批查”中,實事求是,據理辯駁,使造反派原定突破口始終未能打開,保護了原定接續“審查”的一批民眾;
3)“院清辦”負責人鐘××以“你的級別緩調問題可以解決”,試圖引誘李將責任推給前任室領導姚××,李堅持原則,如實反映問題。導致隨即全院大會宣布:“給運動造成了極大的阻力”,停職審查,先定罪名,號召全院揭發檢舉,抄家;
4)在接受“審查”、批判之時,不忘向組織反映:“董××的三青團問題,雖本人有過交代,但查無實據,按政策不應定”,引起黨委書記的誤解,對李態度改變、屢加打擊,等等。此類事略作說明,點到為止,事後多言無益。

人物評價

李世煇在科學技術工作中主要貢獻是,對基礎性數據匱乏的複雜系統的行為,提出一種概略的、快速的分析預測的原理和方法——典型信息法(Tipical Information Method,TIM),並據此研製出典型類比分析法(precedent type analysis,PTA)BMP程式系統。典型信息法是觀測和控制某些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信息方法,是獲取與處理非統計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在一定的(存在典型信息源)的條件下,是讓計算機感知人的形象思維的一種現實途徑。在實踐方面,典型信息法對國防、水利水電、鐵道、交通等部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科學技術方法論角度看,“科學是人腦以邏輯的形式對規律的逼近體系。因此建立科學有兩種邏輯方式:一是通過形式邏輯建立,比如現代西方科學體系,它遵循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二是通過類比邏輯建立,比如中醫理論,它遵循拓撲相似律、準周期律、慣性律等。李世煇首創的典型類比分析法,是類比邏輯和形式邏輯的結合,對於拓撲相似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建立了解決隧道工程問題的新方法。該方法能實現對隧道工程等複雜性科學技術問題更好地逼近,解決了形式邏輯科學難以突破的瓶頸問題。該方法對於突破以形式邏輯建立科學的思維慣性,提供了絕佳案例,是以類比邏輯建立科學方法的又一新標桿,其影響必將深遠。”
李世煇多年從事坑道工程勘察、設計、論證與複雜性問題研究,通過積極融合現代科學技術、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毛澤東思想,創建了適用於某些類型複雜系統研究的“典型信息法”,成功地克服了還原論思想的局限性,為岩石力學和坑道工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其成果得到岩石力學與工程界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並受到國內複雜性研究、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人工智慧等領域學者的關注和較高評價。
2019年已87歲的老軍人李世煇,有著傳奇的經歷,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名汽車兵,出生入死,榮立戰功。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生坎坷,但不忘初心,百折不撓,把自己的知識才華無私奉獻給祖國。退休後,壯志未酬,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世煇從事工程科研工作的經歷是坎坷的,但也是幸運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黨和人民都不會忘記和埋沒無私奉獻的科技英雄。1992年,就在他退休4年之後,他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同樣是在他退休8年之後,他主持的“坑道工程圍岩穩定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科研成果,再次獲得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的科研成果,已經在軍內外隧道工程領域普及套用,並列入我軍有關設計規範,1998年經總參、總後批准在全軍施行。
2018年8月李世煇老師與老伴李銀榮老師2018年8月李世煇老師與老伴李銀榮老師
老兵新傳,餘熱生輝,2018年他被評為北京市第三屆“軍休榜樣”。
1989年3月至2000年10月,李世煇舉全家之力籌備,依託原單位舉辦五期面向全國、全軍的“典型信息法套用及理論”講習班,先後共172個單位、228人參加。講習班特點:學員自帶設計、施工工程實例,進行自主套用驗證,自由評議驗證結果。滿意率平均93.6%。該軟體被講習班學員譽為:“隧道工程師的良友福音”。典型信息法的套用形式:用於隧道工程設計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用於施工的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以及用於改進設計的智慧型化位移反分析法,在我國隧道工程界逐漸普及套用。
1991年9月-1993年10月,水電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套用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自主解決國際知名的四川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工程難題。
1992年10月,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刊出李世煇有關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等的長篇“技術簡訊”。國際知名的一次技術較量首次見諸科學技術文獻。
1994年5月,總參謀部兵種部組織技術鑑定,一致認為:李世煇負責的《坑道工程圍岩穩定性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研究》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具有專家諮詢水平”、“提高效率達百倍”等五個特點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1995年被評為總參謀部兵種部先進退休幹部。
1996年3月,“坑道工程圍岩穩定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獲得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典型信息法的兩種套用形式——典型類比分析法與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經專家評審,納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經總參、總後批准,1998年6月1日起該標準在全軍施行。
2000年12月,總參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政治部簽發《政治工作簡報》第14期《絢麗的餘輝——記高級工程師、退休幹部李世煇衝擊國際科技難題的先進事跡》。按語指出:西山紅葉好,最美是黃昏。我院原高工李世煇退休搞科研,在積勞成疾三支心臟冠狀動脈兩斷一塞,隨時都有“猝死”危險的情況下,堅持攻關不止,拼搏不息,牢牢把握“打得贏”這根主線,勇於衝擊國際科技難題,引起國際岩石力學界的關注,為人民軍隊贏得了榮譽,得到了錢學森、錢偉長等著名科學家的肯定、鼓勵和支持。以他為主完成的科研項目一項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最近,總參政治部將其評為“先進離退休幹部”,並予以通報表彰。
2005年3月26日,清華大學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沙龍第39期舉行,李世煇作了題為“複雜性研究與典型信息法”的學術報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國瑞作了點評發言。馮國瑞認為“典型信息法”不僅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創舉,也對哲學和複雜性科學具有重大啟示與推動作用。在高度評價工作成就的同時,他還熱情洋溢地讚揚了李世煇先生的高尚人格品質和精神境界,為到會者了解李先生其人其事提供了有益的導引。
2006年7月28日軍休所有關黨支部為組織編寫報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記海淀區萬壽路干休所退休幹部高級工程師李世煇》,要求李世煇回憶整理退休以來的工作交編寫組。李世煇按照要求查閱了退休18年來的工作日記和有關大量資料,認真作了“回憶整理”,9月5日書面報告:自1988年7月退休,至2006年12月,16年來,除在本所辦講習班講學外,應邀在北京大學、北大線上網作學術報告,在北大參加“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講授選修課,承擔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程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的研究課題,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鄭州黃委會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陝西城固第二中學(國立一中繼承校,全校師生3000人參加)等單位作學術報告,共32處、76次,合計聽眾約9500人次。除組織安排、無法謝絕的講課費、計程車費共4次外,所需計算機設備、交通費等全部自理。
軍休幹部解本亮先生賦詩一首作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報導的結束語:
立根山野岩土中,枝繁葉茂郁蔥蔥。不與百花爭嬌艷,默默奉獻不圖名。
搖曳一生仍堅韌,生就鋼骨抵勁風。深秋方顯英雄色,風摧霜虐葉更紅。
2015年8月,三支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在北京市安貞醫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主刀伯平主任醫師,助手趙爽醫師。
2018年8月,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軍旅人生欄目,以《李世煇:“80後”老兵報國情》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

主要作品

著作

《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BMP-84程式的套用和理論》
《隧道支護設計新論: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和理論》
科學出版社,1999年

論文

《由“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始於重視數學》
《中國科學報》,2018年8月27日
《工程地質綜合性與岩體結構動態控制觀的提出》
《地質論評》,2013年1月15日
《地震預測預報能與不能的爭論》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15日
《用系統科學的觀點看地震預測》
《2009天災預測總結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09年12月1日
《典型信息法:中西文化互補與科學技術創新案例》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15日
《關於地震預測預報的述評》
《2008天災預測總結學術會議》,2008年12月1日
《綜合集成中醫專家系統研製的可能途徑——典型信息法簡介》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20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系統能否保持領先國外,應屬國家行為》
《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第13分會場)》,2006年9月1日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根本是半經驗半理論》
《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報告會》,2005年12月1日
《科技自主創新與中西文化互補之我見——六個典型實例的思考》
《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4月30日
《從源頭上保護原始性創新》
《中國工程科學》,2003年11月30日
《複雜性研究中的典型信息模型》
《科學》,2003年11月25日
《複雜性問題研究實踐與認識論、方法論反思》
《系統辨證學學報》,2003年1月30日
《複雜性工程技術問題研究實踐與科學方法論思考》
《中國工程科學》,2002年11月30日
《變形速率比值判據與貓山隧道工程驗證》
《中國工程科學》,2002年6月30日
《地下工程半經驗半理論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圍岩-支護系統是一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彙編》,2002年12月1日
《贗科學提法的要害是混淆提出假說》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2年9月30日
《自然國學是否能形成體系》(筆談)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8月30日
《“自然國學”宣言——為中華科技傳統走向未來敬告世界人士書》
《漢字文化》,2001年11月25日(11個簽名人之一)
《新奧法設計新技術——典型類比分析法》
《第一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999年8月10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套用和理論──綜合集成法在隧道工程技術前沿的初步套用》
《科學決策》,1999年4月10日
《錨噴支護分析預測的典型類比分析法》
《煤炭學報》,1994年2月25日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原理與實踐》
《工程地質學報》,1993年12月31日
《圍岩——支護動態系統穩定性判據——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
《水電站設計》,1992年9月30日
《隧道圍岩穩定典型類比分析法》
《土木工程學報》,1992年12月26日
《圍岩——支護相互作用穩定性判據》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北京西單捷運車站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92年5月1日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參數的置信機率區間研究》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北京西單捷運車站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92年5月1日
《隧道圍岩穩定分析與科學方法論問題》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88年9月30日
《以控制論觀點研究隧道圍岩穩定問題及其套用》
《煤炭學報》,1988年7月1日
《邊界元法普及於隧道工程的途徑》
《邊界元法在岩石力學和工程中套用會議文集》,1987年10月1日
《地下工程中普及數值分析的實用途徑》
《煤炭學報》,1986年4月2日
國際期刊發表的5篇論文:
1. Li, S., Application of Rock Mechanics Principles to Tunnelling in China,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Geomech. Abstr., 1994, 31,749-754.
2. S.Li, An Empirical Hypothesis of Deformation Rate Ratio Criterion, Rock Mech. Rock Engin, 1996, 29,63-72.
3. Li, S., Wu, X., and Ma, F., Application of Precedent Type Analysis(PLA)in the Construction of Ertan Hydro-electric Station,China,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98,35, 787-795.(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地下工程技術》交流,主辦單位:水利部黃委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1998年第3期,第39-46頁)
4. Li,S., Yang,J., Hao,w,. Shang, y., Intelligent back-analysis of displacement monitored in telling,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2006, 43, 1118-1127. (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黃河規劃設計》交流,主辦單位: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06年第1期,第15-22頁)
5. Shang, Y., Li, S., Li, K., Song, J., Sun, Y., The Deformation Rate Ratio Criterion(DRRC):from empirical hypothesis to decision verification. In: Wu & Qi (eds). 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 Talor & Francies Group, London, 675-683. (註:中文稿在內部資料《黃河規劃設計》交流,主辦單位: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16年第2期,第34-42頁)

人物成就

抗美援朝建軍功-運輸線上榮獲三枚軍功章

李世煇1949年12月入伍,成了一名汽車兵。1950 年韓戰爆發,他所在的西南軍區汽車4團大部入朝參戰,1951年2月成為志願軍汽車七團四連一名副司機。1952年4月一天夜裡,二班長江波同志執行運輸任務時中彈犧牲,當夜排長命李世煇接62-0560號車,完成烈士遺留的任務。
5月下旬的一個夜晚,李世煇奉命腳踏車去前線執行任務。那是一個月黑天,汽車行駛到早已被敵機炸平的陽德郡中心南側,正準備右拐前行通過陽德火車站時,防空槍響,他立即閉燈行駛。不一會兒,感覺不對,是不是絞殺戰又來了?停車一聽,果然有一批高空轟炸機向西飛過。李世煇平時注意觀察敵機的活動規律,知道是在校正坐標,馬上就會轉回來投彈。陽德火車站就在前方1公里左右,公路、鐵路在此相距很近,是敵機實施絞殺戰的重點地區。每次十來架重型轟炸機投下幾十顆重磅炸彈,把公路鐵路同時炸毀,往往幾天才能修復。
1952年朝鮮巨次里李世煇出車前1952年朝鮮巨次里李世煇出車前
如果閉燈行駛,前面正好挨炸;如果停車,公路炸斷只能回連,哪有志願軍戰士完不成任務的道理?!關鍵時刻只能衝過去。於是,拉開大燈,油門踩到底,全速向火車站衝去。這時周邊一片漆黑,防空哨見這輛車,竟敢在大批敵機臨空之時開大燈疾駛,不斷向該車上方開槍示警,要求停車隱蔽。李世煇全神貫注,開足馬力向前衝去。衝過陽德火車站,東面是一個鐵路隧道,公路在這裡是一個小下坡,在即將轉彎上坡之時,突然一片刺眼的白光,他緊閉雙眼,雙腳踏死離合器和剎車。緊接著是炸彈的呼嘯聲,咣!咣!咣!刺耳的爆炸聲在車後響成一片。轟炸已過,李世煇與助手小劉繼續趕路,圓滿完成了任務。6月,二排總結上半年工作,全排一致同意給李世煇評三等功。四連評議時,因與二排駐地相距幾十公里,沒有電話,溝通不便,因故沒有通過。
1953年夏季反擊戰期間,團長王英林率參謀2人與見習材料員李世煇,到洗浦里設團前方指揮所,下轄4個運輸連、修理連大部與一個警衛班。正值雨季,敵機、敵炮日夜封鎖,時有傷亡,道路坑窪難行,車輛顛簸損毀嚴重,後方器材供應緊張。平時極少損壞的“羊角”(前輪軸的俗稱,上級供應該團每年一隻)此時大量折斷,車輛歪倒在地。各連停駛比例從百分之十左右,逼近百分之二三十。前方搶運十萬火急,團長心急如焚。作為機關負責前方材料供應的幹部,李世煇想到毛澤東思想:到連隊去,發動民眾,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一方面,幫助連隊幹部總結經驗,查明原因。在二連調研發現了兩個典型:62-0464車司機李文珍,車輛行駛顛簸的厲害。他就加大油門,說:“看你把我顛成啥樣子!” 行車一萬多公里“羊角”就斷了。62-0472車司機趙志安,路況不好,小心勻速駕駛,行車39000公里“羊角”方才折斷,創造了當時的記錄。經王團長同意,李世煇以團指揮所名義,向各連介紹二連的典型經驗,提高認識,力爭減少斷裂。
關鍵是發動民眾,自製“羊角”,保證每台車都能開動,完成搶運任務。李世煇下到修理連和各連修理班,和技工們研究試製方法。經過反覆試驗,多次試用改進,自製的“羊角”從能跑幾百公里,逐漸提高到三五千公里。“羊角”難題在金城反擊戰最緊張、最艱險的7月中旬前,終於徹底解決,全團沒有一台車停駛,保證了搶運任務順利完成。金城反擊戰後,團長王英林、政委袁根玉發布命令給李世煇記三等功,“解決‘羊角’難題”是其事跡的一部分。
當時志願軍汽車七團修理連三批“羊角”的製造和改進的歷程:(記載於“1953年朝鮮前線後勤工作記事”)
第一批製造“羊角”:把羊角盤折斷處,車制羊角軸孔。用廢棄的重型卡車的後輪軸,車制羊角軸。並且把二者連線處都車制細螺紋。二者螺紋連線後,在羊角盤和羊角軸之間加一個固定銷。行車幾百公里就鬆動,甚至羊角軸掉出來。
第二批製造“羊角”:在羊角盤和羊角軸上都不車制螺紋,只將羊角軸和羊角盤接觸的部位略微加粗,將羊角盤燒紅後,將羊角軸打入。一般可行駛1000-2000公里,用3000公里以上的很少。
第三批製造“羊角”:只在羊角盤車制一小半螺紋,而且是當時修理連車床能夠車制的最粗的螺紋(螺距2.0mm),羊角盤裝羊角軸的孔,一大半略成圓錐狀。羊角軸和羊角盤接觸的部位略微加粗0.3-0.5mm。連線時,將羊角盤燒紅,將羊角軸夾在車床上擰,有時還沒有擰到底就擰不動了。造出這樣的“羊角”後,一直到停戰,還沒有退回來返修的。

科研領域拓天地-開創“典型信息法”

1980年,學習橋樑專業的李世煇被安排到全球罕見的極軟岩20號工程工地從事圍岩變形監測,並承擔當時公認不出成果(經過十年實踐,當時岩石力學界已有“無底洞”之稱)的岩石力學有限元數值分析套用研究。岩石“非均質、不連續、非線性 ”的力學性質使得常規方法不能獲取設計必須的力學參數,高度簡化的力學分析又無力解決這種複雜系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地下工程塌方、傷亡時有發生。可見,地下工程的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是一個綜合性的當代科學技術難題。面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科學家、技術專家不敢問津的難題,面對我國大幅度提高坑道工程設計水平、增強國防能力的迫切需求,李世煇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立志要解決這個已開發國家多年沒有解決的複雜性科學技術難題,憑藉被誣陷、審查期間忍辱負重完成的知識更新,開始了艱辛的科研探索道路。
在具體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李世煇嘗試使用各種理論、經驗方法探索解決20號工程中碰到的難題,多次遭遇挫折之後,逐漸得出一個深切的體會:隧道工程的地質環境極其複雜,相應的力學參數已無法計數,如何有效地、簡明地從整體上加以量測和概略描述,是“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可靠度低”面臨的主要矛盾
1981-1982年初夏,李世煇住在20號工程工地,日夜從事“圍岩變形監測”,兼做圍岩分類和力學分析。當時,中國軍內20號坑道工程圍岩有著國內外罕見的、相當系統、完整的原位測試資料。利用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寶貴的條件,李世煇在毛澤東“以弱勝強”軍事思想的指導下,以“新奧法”為基礎,走“經驗、測量與理論三結合”之路,破除“越細分、越精確、水平越高”的傳統觀念,按照“知其大略,知其要點”的原則,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抓住20號工程“典型信息”的創生、獲取、複製與轉換這箇中心環節,提出了“典型信息法”假說!
在典型信息的觸發下,李世煇有機組合套用“新奧法”、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等當代先進科學技術,增加中國特有的元素,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初步解決了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可靠性低,與不能普及套用的全球性科學技術難題
大量社會實踐表明,正如北京大學天文物理學家羅先漢先生所說:“典型類比分析法是研究任何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包括天體系統)所爭取套用的較理想方法。”

科研成果出套用-排除萬難開發BMP84程式系統

李世煇以毛澤東哲學、軍事思想指導,有機組合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出“典型信息法”假說。在此基礎上,李世煇進一步研究,如何在一切可能利用的、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加以綜合集成,使現行三種設計方法取長補短,組成一個人—機結合的、具有專家諮詢水平的、高效低耗的、每個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套用的、半經驗半理論的隧道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工具?而這樣一個看似“高不可攀”的研究目標,迄今為止還沒有見到哪一個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科學家或工程師提出來過。
李世煇把20號坑道工程的典型資料與岩石力學分析結合、把“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下的“坑道工程圍岩分類”引入岩石力學分析、把各類圍岩典型工程的典型監測資料與岩石力學分析結合起來、用典型工程的典型信息對簡便實用的岩石力學數值分析程式加以反饋和綜合性修正,形成一個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活動樣板”(專用通道),使之能夠有效套用於同類其他隧道工程。然後再擴大到其他圍岩類別,建立其他圍岩類別的專用通道。從而,提出了“典型類比分析法”,組成了“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
典型類比分析法的概念是:從系統整體上抓住主要矛盾——對複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及施工條件,以新奧法作出“知其大略,知其要點”的、概略的、定量的描述;在科學分類基礎上,以典型工程原位測試的、比較系統與完整的、概略定量的典型資料作為類比基準,在系統整體層次,以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典型——一般方法,取代樣本——總體方法;並用以對不完善的理論分析模型作反饋與修正,形成種新的半經驗半理論模型;典型、類比、分析三種研究方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切可能利用的理論、經驗、量測信息,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集成,組成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智慧型化系統。
經過艱辛的探索,1985年典型類比分析法BMP84程式研製初步完成。

BMP程式獲推廣-破釜沉舟辦講習班

然而,就在理論基本建立、初現成果的時候,1988年,56歲的“哈軍工”李世煇奉命退休。此時,他創造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雖大體成形,但還沒有機會經過工程驗證,而且這個軟體也只有他一個人會用。如果因個人退休而撒手不管,這一成果即將成為廢紙。
為了把該研究項目繼續做下去,他毅然謝絕高薪聘請,並在老母親侯靜宜和妻子李銀榮的支持下,決定傾全家之力,自費進行驗證和推廣套用。沒有辦公室,就在家裡搞;沒有工程項目,就四處找機會。聽說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正在搞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正需要做技術分析和驗證。李世煇就主動上門,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在資料不全、地質條件複雜的情況下,他經過3輪18次試算,向委託單位提出了自己的書面意見。小浪底工程設計單位作出如下評價:“典型類比分析法BMP程式與其他程式相比,具有快捷、易學和計算結果可靠性較高的特點。”
本著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使得BMP系統能夠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必須進行公開的、由用戶自主進行的工程套用驗證。於是李世煇依靠原單位舉辦典型類比分析法講習班,全心全意為地下工程服務,收費低廉;大部分收入歸單位,目的在於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套用驗證,成功的工程實例有利於推廣,失敗的工程實例則是軟體藉以擴充修改、更新換代的極好條件。
從1989年3月到2000年9月,他依託原單位共主講了5期“典型信息法BMP程式”講習班,共有172個單位自帶202個隧道工程實例參加。培訓有一個特點是:請參訓單位自帶工程設計、施工資料,按照他提供的軟體和方法,邊學習邊進行自主驗證。學習結束時,大家對軟體套用的結果進行講評和無記名投票。參訓人員通過近於嚴苛的驗證,平均滿意率高達93.6%。
在典型信息的觸發下,李世煇初步解決了三個科學技術難題:“典型類比分析法”初步解決設計階段的圍岩穩定性分析預測難題,“變形速率比值判據”初步解決施工階段圍岩穩定性逐日、逐時定量判別的難題,“智慧型化位移反分析”解決了一般工程技術人員不能自主套用“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進行位移反分析,不能普及套用的難題。
經過數以百計的地下工程套用驗證,1994年經總參兵種部技術鑑定:“典型類比分析法”與“變形速率比值判別法”(典型信息法的兩種套用形式)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具有專家諮詢水平、工程驗證統計可靠度經驗值達到90%,提高效率達百倍等”五個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經專家評審納入國家軍用使用標準。1998年經總參謀部與總後勤部批准,該標準在全軍施行。

隧道工程立國威-校二灘電站,破技術壟斷

“典型信息法”在地下工程中套用已經有五種套用形式,最常用的形式是“典型類比分析法”,用於在隧道工程設計階段,預測施工完成後隧道圍岩的穩定性。李世煇提出的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軟體,已經推廣套用於國內鐵路、公路隧道,水利、水電地下洞室群,市政隧洞,煤炭、冶金礦山巷道,國防、人防坑道與指揮所等行業、部門。
國際知名工程、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施工中的設計覆核,創造了“典型類比分析法”成功套用的範例。該水電站是當時我國在建的最大的水電站,通過國際招標,地下導流洞由國際一流的德國霍爾茲曼公司中標施工。中標後,該公司請柏林大學作岩石力學數值分析計算。得出的結論是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因軟岩區段不穩定,施工中會出現大塌方。等到水電站正式開工後,德方提出限期執行他們修改後的設計方案。
如此一改,估計要增加造價2千萬元。這時,該研究院正好有多名學員參加過李世煇主講的講習班。該院水工二處有關領導李沃釗、婁叔英的支持下,童建文工程師運用“典型類比分析法”BMP84A程式,輸入該院經多年勘測、研究、驗證,公認可靠的岩體力學參數,對該工程進行套用檢驗和設計覆核,結果證明原設計方案接近工程實際,經室、處、院各級審查批准,二灘水電開發公司認可,否定了德國方案。中方要求德方繼續按中方設計方案施工。1993年3月,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建成通水,至今運行正常。
1992.9李世煇在二灘水電站導流洞施工支洞口1992.9李世煇在二灘水電站導流洞施工支洞口
1994年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發表了李世煇的長篇“技術簡訊”:《岩石力學原理在中國隧道工程的套用》(Li,S(李世煇),1994,Application ofRock Mechanics Principles to Tunnelling in China [J]. Int J. Rock Mech. MinSci.& Geomech. Abstr. 31 (6):749—754.)其中第三個工程實例就是二灘導流洞。1996年1月,《國際岩石力學與礦業科學學報》主編哈德遜博士來華,會見李世煇。在交談中,李世煇以二灘導流洞施工中設計覆核為例說:“在缺乏專家的情況下,用這個軟體可以起到專家諮詢的作用。當時我並不在二灘工地,是一位工程師套用我的軟體得出的結論,”哈德遜博士說,“我幾乎不敢想像。請你寫一篇論文,讓我的讀者都能明白,好不好?論文的英譯稿可以直接寄給我,我來編輯加工。”這就是李世煇與助手撰寫的論文“典型類比分析法在二灘水電站施工中的套用”,發表於該刊1998年第35卷第6期的由來。
2007年,“典型類比分析法”被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主席哈德遜博士推薦為現代化岩石力學建模與工程設計8種主要方法之一。國際學術界權威人物如此明確推介當代中國的一項研究成果,尚不多見。

  

社會任職

1963年至1988年任工程兵第四設計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退休命令為高級工程師。1990-1999年被錢偉長先生聘任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並為他全責培養出一名工學博士袁志剛。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聘任客座研究員。

人物故事

一、隱忍苟活,在逆境中發憤治學

李世煇抗美援朝回國後,1958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曾與本班戰友沈亦鳴等立下志願:“作為我軍軍事工程技術人員,誓與美蘇工程兵爭高低,解決一點美蘇工程兵沒有解決的科學技術難題。”
“文革”期間,李世煇因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而與個別造反派頭頭結怨,後被誣陷,文革後遭受錯誤揭批。1978年7月24日被宣布停職審查,抄家,強扣 “陳士榘幫派”的罪行。絕大多數民眾陸續被迫與之“劃清界限”。當時正如司馬遷自述:“身敗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獨抑鬱而誰與語言,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終因拼湊假材料,查無實據,不了了之。
三年間在每天在接受8小時批判審查之餘,集中精力一點一滴地完成了必要的知識更新。用他的話說就是“隱忍苟活,在逆境中發憤治學”。三年時間,他除繼續堅持英語、日語學習外,先後自學了《結構矩陣分析》、有限元分析、科技日語、計算機三種程式語言、機率論數理統計、系統工程、岩石力學等新課程,並完成了相關作業。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知識儲備,才為他後來重新工作、開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二、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1980年冬,李世煇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住在20號坑道施工現場,從事爆破前後的圍岩變形監測研究,並承擔當時公認不出成果的岩石力學有限元數值分析套用研究。當時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子科學——岩石力學理論,套用於圍岩——支護系統穩定性分析預測往往與工程實際相差很遠,可靠性低,缺乏預見功能。而李世煇立志要“充分利用全球罕見的極軟岩20號工程原位實測資料,大幅度提高工程兵絕大多數坑道工程設計水平”,最終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研究出新的理論和方法與軟體,一方面,分析預測圍岩——支護系統穩定性能夠大體上接近工程實際,能夠有效地指導工程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隧道工程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套用。
1988年7月李世煇奉命退休,但當時的“典型類比分析法”軟體只是個原型,還沒有機會經過一個工程套用的檢驗,只有李世煇一人會用。於是,李世煇退休後在母親侯靜宜和妻子李銀榮的理解和支持下,自費開始工程驗證和發展,最終典型類比分析法BMP程式系統獲得成功。

三、誓與蘇美工程兵爭高低

李世煇堅持“教書育人”,而且一直筆耕不輟。先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隧道圍岩穩定系統分析》、《隧道支護設計新論:典型類比分析法套用和理論》、《科技原創苦旅》、《傳承·超越》等4本著作。1991年,他為湊齊出版費,全家老少齊動員,甚至挪用了姐夫的喪葬費。長期超負荷運轉,李世煇體力嚴重透支,多次發生心梗、昏厥,以至於三支冠狀動脈“兩斷一塞”危及生命。後經積極治療和調理,以至心臟搭橋,方才轉危為安。用他的話說,就是“物我兩忘為初心”。而這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實現當年在“哈軍工”他和同學一起立下的一句“誓與蘇美工程兵爭高低”的誓言。其人其志其夢,其敬業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四、遮陰送爽,霜虐風饕

2015年3月,一天李世煇晨練返家,途遇解本亮先生(原四所政治部黨委秘書,組織科科長,山東廣饒人,1957年入伍),解談到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寫了一首詩。李索詩。次晨,解本亮先生見示詩二首:
其一:
緬懷毛主席(新韻)
華夏千年多俊雄,誰能堪比毛澤東?傳播馬列捍真理,實踐共運探路行。
推倒三山廢舊制,驅倭倒蔣九州紅。珠峰縱是削千尺,仍是中華最頂峰。
(海淀區軍休辦主辦《同心刊》2013年12期發表)
其二是為李世煇寫的七言絕句:
楓(新韻)
沐雨櫛風陌此生,遮陰送爽伴人行。深秋方顯英雄色,霜虐風饕葉愈紅。
解本亮先生說:“軍休所組織寫報導‘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時,我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近年改寫為絕句《楓》,發表在北京市軍休辦主辦的《軍休之友》。”改寫的《楓》,讀來似較前詩神似。
2015年8月李世煇三支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在304醫院重症觀察室臥床,靠反搏泵維持生命,生死有待於心臟搭橋一搏。危重關頭,心境坦然,想到解本亮先生的詩《楓》。在工程兵四所一心為公,雖風浪迭起,境遇坎坷,沒想到竟有解本亮先生旁觀者清,實屬人生一大幸事。
李小梅女士素日關心典型信息法研究,熱心協助,將《楓》(新韻)寫一個條幅,旁邊有幾行小字加注(李世煇在重症觀察室病床上為李小梅代擬)。懸掛自家室記憶體世,全文如下:
“楓(新韻)
沐雨櫛風陌此生,遮陰送爽伴人行。深秋方顯英雄色,霜虐風饕葉愈紅。
乙未春,解本亮先生詩贈家父李世煇。家父歸曰:“黨委秘書旁觀者清,退休多年不忘,忠厚人也。余在工程兵四所廿五年,清查五一六為審查對象辯誣,揭批查遭造反派誣陷,無所不用其極。突破口終未打開,毛澤東思想哺育之功,素無害仁求生之念也。典型信息法未艾方興,語之而不惰者,其小梅也歟!因囑錄詩記事。”立冬日敬書 李小梅、李勵紅印章”
注釋:
1、“求生、害仁”語出《論語·衛靈公》,“語之而不惰”語出《論語·子罕》。
2、“沐雨櫛風,遮陰送爽,霜虐風饕”等語,解李二人心照不宣;但對他人則有點莫名其妙,似宜略加說明。這指的是李在工程兵四所期間,堅持原則、保護民眾、屢遭打擊、矢志不渝的一些事。忠厚正派的黨委秘書深知內情,多年不忘。約略說來:
1)在清查五一六運動中,堅持執行黨的政策,抵制了“黃吳李邱”講話中給有關人員下的結論,被本院政治部主任馮××斥為:“操縱特偵組,矛頭對著組織,性質屬於敵我矛盾!
2)在“揭批查”中,實事求是,據理辯駁,使造反派原定突破口始終未能打開,保護了原定接續“審查”的一批民眾;
3)“院清辦”負責人鐘××以“你的級別緩調問題可以解決”,試圖引誘李將責任推給前任室領導姚××,李堅持原則,如實反映問題。導致隨即全院大會宣布:“給運動造成了極大的阻力”,停職審查,先定罪名,號召全院揭發檢舉,抄家;
4)在接受“審查”、批判之時,不忘向組織反映:“董××的三青團問題,雖本人有過交代,但查無實據,按政策不應定”,引起黨委書記的誤解,對李態度改變、屢加打擊,等等。此類事略作說明,點到為止,事後多言無益。

人物評價

李世煇在科學技術工作中主要貢獻是,對基礎性數據匱乏的複雜系統的行為,提出一種概略的、快速的分析預測的原理和方法——典型信息法(Tipical Information Method,TIM),並據此研製出典型類比分析法(precedent type analysis,PTA)BMP程式系統。典型信息法是觀測和控制某些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信息方法,是獲取與處理非統計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在一定的(存在典型信息源)的條件下,是讓計算機感知人的形象思維的一種現實途徑。在實踐方面,典型信息法對國防、水利水電、鐵道、交通等部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科學技術方法論角度看,“科學是人腦以邏輯的形式對規律的逼近體系。因此建立科學有兩種邏輯方式:一是通過形式邏輯建立,比如現代西方科學體系,它遵循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二是通過類比邏輯建立,比如中醫理論,它遵循拓撲相似律、準周期律、慣性律等。李世煇首創的典型類比分析法,是類比邏輯和形式邏輯的結合,對於拓撲相似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建立了解決隧道工程問題的新方法。該方法能實現對隧道工程等複雜性科學技術問題更好地逼近,解決了形式邏輯科學難以突破的瓶頸問題。該方法對於突破以形式邏輯建立科學的思維慣性,提供了絕佳案例,是以類比邏輯建立科學方法的又一新標桿,其影響必將深遠。”
李世煇多年從事坑道工程勘察、設計、論證與複雜性問題研究,通過積極融合現代科學技術、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毛澤東思想,創建了適用於某些類型複雜系統研究的“典型信息法”,成功地克服了還原論思想的局限性,為岩石力學和坑道工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其成果得到岩石力學與工程界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並受到國內複雜性研究、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人工智慧等領域學者的關注和較高評價。
2019年已87歲的老軍人李世煇,有著傳奇的經歷,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名汽車兵,出生入死,榮立戰功。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生坎坷,但不忘初心,百折不撓,把自己的知識才華無私奉獻給祖國。退休後,壯志未酬,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世煇從事工程科研工作的經歷是坎坷的,但也是幸運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黨和人民都不會忘記和埋沒無私奉獻的科技英雄。1992年,就在他退休4年之後,他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同樣是在他退休8年之後,他主持的“坑道工程圍岩穩定分析超前預報智慧型系統”科研成果,再次獲得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的科研成果,已經在軍內外隧道工程領域普及套用,並列入我軍有關設計規範,1998年經總參、總後批准在全軍施行。
2018年8月李世煇老師與老伴李銀榮老師2018年8月李世煇老師與老伴李銀榮老師
老兵新傳,餘熱生輝,2018年他被評為北京市第三屆“軍休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