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菊

李丕菊

在青海的“東大門”,在河湟谷地的民和縣,為了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了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為了讓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她的足跡幾乎遍及全縣的鄉鎮村落,推廣農牧業實用技術,飲譽省內外。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情系鄉土、努力拚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她以非凡的氣質和寬闊的胸懷描繪了一位共產黨員對家鄉未來的宏偉藍圖。她就是全國科協先進工作者、青海省民和縣科技局局長、科協主席李丕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丕菊
  • 外文名:Piju L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青海省民和縣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公務員
  • 畢業院校:青海省委黨校
  • 主要成就: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
人物簡介,主要事跡,主要榮譽,相關報導,

人物簡介

李丕菊,女,1963年生,青海民和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1981年參加工作,曾任民和縣婦幼保健站站長,馬場垣鄉副鄉長,縣文體局副局長等,2001年起任民和縣科技局局長兼科協主席,科技支部書記,縣政協委員。2013年起任民和縣計畫生育局局長。

主要事跡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位科技戰線上的忠誠衛士。她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政治立場堅定,工作作風優良,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率先垂範,為科技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了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為了讓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她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推廣農牧業新品種,試驗、示範、推廣實用技術,爭取科技和愛德基金會等方面的項目。她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她帶領工作人員多次下鄉入村,深入調研,尋找帶動民眾科技致富的突破口,及時召集全體幹部進行討論,想辦法,找措施,從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入手,提出了“抓示範、建基地、帶農戶、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針對民和縣川水地區果品產業品種老化、病蟲害嚴重等問題,她廣泛聽取和徵求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及時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果樹品種改造方案”,針對全縣設施農業高、精、細蔬菜生產發展緩慢的問題,她通過資金扶持,修建了一棟標準無柱式滴灌節水日光溫棚,組織有關專家和相關科技人員到外地學習考察,實施了“百畝百合種植示範基地”項目。她緊緊抓住全省開展科技特派員下村服務試點工作的有利時機,親自帶隊下基層,通過綜合調研和上下協調,選擇自然條件較好、技術力量較強的鄉村,組織實施了“速生核桃種植示範基地”、“高產韭黃示範基地”、“萬畝脫毒馬鈴薯和雜交油菜種植基地”、“奶牛養殖示範基地”、“玉米秸稈打包青貯”、“奶牛雙軌飼養技術推廣”、“肉雞新品種養殖”等科技項目,全縣已建成科普示範基地(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和溫棚特色種植基地等。她先後引進、示範和推廣甜西瓜、太空椒、菜玉米、櫻桃西紅柿、月季、玫瑰等蔬菜花卉新品種;引進小尾寒羊、陶塞特肉羊、西門塔爾肉牛、高產奶牛等畜禽新品種。她新組建了縣養殖協會、縣奶牛協會等農村專業協會,成立了“協會+基地+農戶”的牛羊育肥聯合體。她還新組建了縣馬鈴薯協會,富民獺兔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獺兔養殖示範基地,推廣了養殖示範戶。她把科普宣傳重點轉向邊遠鄉鎮和集貿市場,科技培訓班也從原來的鄉鎮辦到了村社,切實做到送科技進農戶、入田間、上地頭。她始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抓好了普及型實用技術培訓、科技骨幹培訓,搞好了每年的“科技培訓進百村”、“科技之冬”等集中培訓活動。她還親自帶領全縣村支部書記、縣政協委員,部分科技特派員以及村幹部和村民,先後參觀考察了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良種科技示範園、蘭州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及蘭州七里河區百合種植基地。她為自己聯點幫扶的巴州鎮灑力池村修建了投資90多萬元的橋樑。近年來,她積極爭取到各項目近38項,資金達1212萬元。
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她。

主要榮譽

2004年民和縣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2005年縣科技局(科協)獲得“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她在中國科協“八大”上獲得“優秀科普工作者”稱號,2007-2009年連續三年獲得縣優秀公務員及優秀共產黨稱號。2008-2011年連續獲得青海省科協“科普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縣科技局(科協)獲得青海省科協“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民和縣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縣(市)考核,當年再次被列為“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2012年她被評為“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
民和縣桃花園民和縣桃花園

相關報導

為了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記全國科協先進工作者、青海省民和縣科技局局長、科協主席李丕菊
文/草 瑛
在青海的“東大門”,在河湟谷地的民和縣,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為了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了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為了讓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她用了不到五年時間,跑遍了全縣90%的鄉村,5年間累計推廣農牧業新品種134個,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試驗、示範、推廣實用技術25項。先後爭取科技和愛德基金會方面的項目等30項,資金達1000多萬元。使民和縣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0%。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為改變家鄉落後面貌而情系鄉里、努力拚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寬闊的胸懷。她是誰?她就是全國科協先進工作者、青海民和縣科技局局長、科協主席李丕菊。
民和縣桃花節民和縣桃花節
⑴多年來,李丕菊所任職的單位都是“清水衙門”,開展工作都會面臨一個“窮”字。那是1996年,當她從馬場垣鄉副鄉長的崗位上調任縣文體局副局長時,由於局裡拿不出1萬元的配套獎金,投資20萬元的縣文化廣場和社區健身活動項目難以如期實施。是她拿出自己的積蓄解決了單位上的燃眉之急。2001年初,她被任命為民和縣科協主席時也同樣面臨一個“窮”字。當時正逢全縣機構改革,縣科技局、科協撤併合署為社會發展局所屬的股級單位,人員由原來的12人削減為3人,財務現金賬面赤字近2萬元。她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付不起水電費、電話費,單位即將停止辦公;二是辦公條件差,沒有交通工具,更談不上為工作人員下鄉報銷差旅費,難以開展正常工作。面對困境,李丕菊沒有退縮。一方面毅然拿出自己的2萬元積蓄,穩定幹部的情緒;另一方面,和大家一道研究工作,明確崗位職責。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抓工作。她找縣上的有關領導反映情況,跑海東、跑省上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爭取資金,爭取項目,短短几年,使多年來一直靠生爐子取暖的辦公室改建安裝了暖氣,購置了新的辦公設施和交通工具等,使單位面貌大變,工作走到了海東乃至全省的前面。
民和縣夜景民和縣夜景
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國定少數民族貧困縣之一,屬典型的農業大縣,淺、垴山面積占80%以上。全縣38.4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占90%以上。由於科技含量低,從事種養業的農民所得回報極少,甚至連年虧本,始終擺脫不了貧困的局面。如何帶領全縣科技工作者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增加農民收入,是李丕菊到科技局任職後一直思考的一大問題。為了理清工作思路,她帶領兩名工作人員乘長途汽車多次下鄉入村,深入調研,尋找帶動民眾科技致富的突破口。調研工作結束後,她又及時召集全體幹部進行討論,想辦法,找措施,從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入手,提出了“抓示範、建基地、帶農戶、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並決定每年召開2——3次全縣科技工作者聯繫會,專門研討民和科技發展事業中存在的問題。為了使思路變為現實,她帶領科技人員,採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針對民和縣川水地區果品產業品種老化、病蟲害嚴重等問題,她廣泛聽取和徵求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及時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果樹品種改造方案”,經多方協調後正式立項。隨後她又組織果樹協會和相關人員從陝西果樹研究所引進六大類17個果樹新品種苗木,在川口鎮東垣村實施“百畝果樹新品種示範基地”項目,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目前全縣果樹新品種改造面積已達到1656.8畝,改造老果樹126280株,不僅使果品產業恢復了生機,而且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來源。其次,針對全縣設施農業高、精、細蔬菜生產發展緩慢的問題,她通過資金扶持,先是在巴州鎮祁家村修建了一棟標準無柱式滴灌節水日光溫棚,隨後組織有關專家和相關科技人員到外地學習考察,在巴州鎮祁家村實施了“百畝百合種植示範基地”項目。同時,緊緊抓住全省開展科技特派員下村服務試點工作的有利時機,親自帶隊下基層,通過綜合調研和上下協調,選擇自然條件較好、技術力量較強的鄉村,組織實施了“速生核桃種植示範基地”、“高產韭黃示範基地”、“萬畝脫毒馬鈴薯和雜交油菜種植基地”、“奶牛養殖示範基地”等科技項目,均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果。今年實施的科技富民項目中,“玉米秸稈打包青貯”項目完成打包青貯飼料1050噸,產值達到84萬元;“奶牛雙軌飼養技術推廣”項目引進並推廣了日本雙軌飼養技術,使奶牛平均產奶量提高了14.7%;“肉雞新品種養殖”項目引進艾維茵、愛拔益加等白羽肉雞新品種及配套飼養技術,使養殖肉雞增加1.25萬隻,獲產值28.5萬元。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目前全縣已建成科普示範基地5個(其中種植業3個,養殖業2個),溫棚特色種植面積達1500畝;先後引進、示範和推廣甜西瓜、太空椒、菜玉米、櫻桃西紅柿、月季、玫瑰等蔬菜花卉新品種26個;引進小尾寒羊、陶塞特肉羊、西門塔爾肉牛、高產奶牛等畜禽新品種5個。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牧業產品的最佳化升級。加快了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民和縣地圖
⑶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李丕菊清醒地意識到,真正要讓全縣30萬農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僅僅抓科技示範推廣是不行的,必須形成農牧業生產聯合體,走產業化之路。於是她又提出一個新的工作思路,即以協會建基地,基地帶農民,走“協會+基地+農戶“之路,使科技局充當“娘家人”的角色。她帶著同事對全縣原有的專業學會、農村協會全面進行摸底調查,並根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經過整合提高,恢復部分學會和協會的職能,新組建了縣養殖協會、縣奶牛協會等20個農村專業協會。新成立的縣奶牛協會,協調組織奶粉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與廣大奶牛養殖戶聯營,形成產供銷一體化,充分調動了3000多戶養殖戶的積極性,加快了奶牛業向產業化邁進的步伐。新組建的馬營鎮牛羊育肥協會,以200餘戶牛羊育肥專業戶為骨幹,聯辦經濟實體,成立“協會+基地+農戶”的牛羊育肥聯合體,並由協會出面為會員養殖戶爭取項目專項資金達100餘萬元。該聯合體現已出欄牛2400餘頭,羊21600隻,創收達544.3萬元。新組建的縣馬鈴薯協會,以創辦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為契機,使全縣馬鈴薯種植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年9月新組建的富民獺兔專業合作社,引進山東天成兔業有限責任公司資金近500多萬,先後在巴州鎮關頭羊羔灘村建立了獺兔養殖示範基地,存欄種兔2000餘只;在馬場垣、西溝兩鄉推廣養殖示範戶230戶,與西溝、總堡、隆治、川口四鄉、六個村的400餘戶簽定了生產契約,預計明年可產商品兔40萬隻。這些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不僅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而且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
民和縣全景民和縣全景
⑷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是制約民和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
因此,儘快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成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使科普工作取得實效,李丕菊一改過去的做法,把科普宣傳重點轉向邊遠鄉鎮和集貿市場,科技培訓班也從原來的鄉鎮辦到了村社,切實做到送科技進農戶、入田間、上地頭。始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好普及型實用技術培訓、科技骨幹培訓,搞好每年的“科技培訓進百村”、“科技之冬”等集中培訓活動。將培訓重點放在了兩頭,即一頭是科技示範村,一頭是地處邊遠的貧困村,使全縣農村婦女科技培訓率達30%以上。她還親自帶領全縣200多名村支部書記、30餘名縣政協委員,部分科技特派員以及馬場垣鄉及巴州鎮祁家村的幹部和村民300餘人,先後參觀考察了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良種科技示範園、蘭州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及蘭州七里河區百合種植基地。這種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做到了“三個結合”,即常年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綜合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現場觀摩學習相結合,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科普工作。2001年至2004年間,民和縣普及型培訓達16萬人次,其中骨幹培訓8000人次。先後培養農民技師98人,農民技術員203人。建立科普示範鄉鎮5個、科普示範村96個,培養科普示範戶1000餘戶,科技致富能手2000人,有598人取得了綠色證書。使全縣90%以上的農村黨員幹部和85%以上的農民接受了科普知識教育,農民的知識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民和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民和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
⑸作為一名民族自治縣的科技局長,李丕菊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工作也很平凡,但在平凡中卻包含著不平凡。李丕菊活潑開朗的性格、幹練細緻的工作作風,使她在多年來的科技工作中,養成了不抓則已,要抓必見實效的習慣,科技局和科協的每項工作,她都和領導班子共同商定,從每一點小事做起,認真負責,講求原則,絲毫不能出現失誤。她常常為爭取一個項目或解決一個問題而徹夜難眠。2004年,當她得知,她所聯點幫扶的巴州鎮灑力池村的河水給民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還在夏季漲水時曾吞噬了三條人命時,她就一連好幾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安。她親手動筆,寫出了調研報告,並多方奔走呼籲,終於使投資90多萬元的橋樑建設項目獲得批准,並於最近竣工。提起這事,她的同事們都會動容地說,李局長為人樂觀大方,從來沒見過她掉淚,但為了給灑力池村民修橋,她找相關部門的領導時卻流了淚……
民和縣獺兔養殖基地民和縣獺兔養殖基地
她是一名優秀的女科技工作者,她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得到了民和縣廣大農民民眾的普遍讚譽。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同事們的忘我工作,2001年和2003年,民和縣先後兩次通過全國科技進步縣(市)考核。2004年10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縣科協2005年被評為獲得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李丕菊被評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作者單位:《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編輯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