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平(慶陽畫院院長兼慶陽美協主席)

李一平(慶陽畫院院長兼慶陽美協主席)

李一平,甘肅正寧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慶陽市畫院院長,慶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高級美術師

同名有東北抗日聯軍英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一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甘肅正寧
  • 出生日期:1954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西北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甘肅省慶陽市畫院院長
    高級美術師
  • 代表作品:中國人物畫
畫家,人物簡介,人物成就,藝術年表,人物評價,自序,理論研究,作品欣賞,東北抗日聯軍英烈,

畫家

人物簡介

李一平,甘肅正寧人,1954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2007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慶陽市畫院院長,慶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高級美術師。
慶陽畫院院長李一平慶陽畫院院長李一平

人物成就

李一平從事民眾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主攻版畫國畫,成果頗豐,創作數百幅美術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大都反映隴東風土人情,鄉土氣息濃郁。先後有二百餘幅作品參加了全國、省、市藝術展覽,並在專業刊物上發表。出版有《李一平國畫集》。作品曾在美國、捷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被廣東省美術館、陝西省民俗博物館等單位永久收藏。

藝術年表

1976 年作品首次入選甘肅美術作品展覽。
《隴東人》李一平作《隴東人》李一平作
1979 年作品獲省美展二等獎。
1984 年作品《人民英雄劉志丹》獲甘肅省1980一1984年度美術佳作獎。
1986 年作品《我的家》獲省美展一等獎。
1986 年獲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風俗畫大獎賽優秀獎並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展出。
1987 年作品《山里人家》獲省美展二等獎。
同年,論文《試論慶陽民間工藝的民俗意識》在《中國民間工藝》發表。
1989年作品《迎新親》獲省美展二等獎。
《聽松圖》李一平作《聽松圖》李一平作
同年,獲中國藝術節優秀組織工作獎。
1991年論文《略談慶陽民間工藝》、《古代銅鏡的寓意》在《中國民間工藝》刊物上發表。
1992年作品《黃土高坡》入選紀念“講話”五十周年全國美展,獲省美展一等獎。
1993年作品《隴東燎瘡節》獲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首屆敦煌文藝獎。
1996年作品《安居樂業》獲省美展二等獎,入選全國群星獎。
1997 作品《山莊》入選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展覽。
1999年作品《冬碾》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獲省美展一等獎。
2000年作品《鄉親》獲省群星獎。
《八大山人造像》李一平作《八大山人造像》李一平作
同年,當選甘肅省美協理事。
同年,加人中國美術家協會
同年,獲甘肅省第三屆敦煌文藝獎。
2001 年作品《打秋》入選建黨八十周年全國美展,被廣東省美術館永久收藏。
2003年獲甘肅省第四屆敦煌文藝獎。
2007年作品獲全國《金暉杯》金獎。
2009年作品參加“西部情”書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專輯在甘肅省電視台《今朝隴原》 欄目播出。
2010 年論文《談談北石窟造像對人物畫創作的啟示》在《甘肅文苑》雜誌上發表。
藝術風格
李一平注重繪畫語言的錘鍊,致力於對八大山人的追摹,將八大山人運筆線條的酣暢、奇崛、簡約、概托、態肆、開張種種啟示從畫面上體現出來,他將書法的運筆方法消溶於繪畫之中,大大增強了線條的質量感和可讀性。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以線長支撐架構。線條的蒼澀毛辣,陰陽頓挫,疾徐有致為其主要特徵,除去畫面的表現內容,其線條的抽象美,更使他的繪畫表現形式和內涵得到了進步的升華。
《信天游》李一平作《信天游》李一平作
同時,李一平先生人物畫表現語言的獨特性,還在於用墨的蘊和清潤和用色的高古單純。由於他幾十年如一日在意境和造型方面的刻苦努力,筆墨技法上的成熟完美,使得他筆下的人物自覺進入種新的筆墨圖式,水與墨的幻化順從於書畫面需要,在人物衣飾背景的處理上,用潑果法使濃淡不同的節律墨塊具備了形、色、空間的三重功能,從形式上給人以抽象的視覺效果,讓墨塊超越具象,使畫面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具備了筆墨的表現張力和說服力。在色彩的套用上,採用單純和輔助主題的淡色。把色彩的單純簡化,突出了水墨本色層次變化的自然美學,讓觀畫的人能夠產生一種清心純淨的審美感觸。
《憇》李一平作《憇》李一平作
在人物畫的學習創作中,李一平最為深刻的體會是:人物畫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靈魂和神韻最為關鍵,只有把人物當作整體進行審美把握,確立其在藝術中的地位,追求其價值,才能使人物畫淋漓盡致,生動鮮活。他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反覆觀察、思考,通過情感注入和體驗,塑造出生動感人而完備的藝術形象。《陽光下》、《我家三口人》、《憩》等作品中,反映了在黨的惠民政策感召下,廣大農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恰到好處地刻畫出隴東人樸實、純樸、憨厚、善良的性格。《信天游》描寫了一位攬羊漢,人稱羊大腳,趕著羊群,面對群山吼著信天游。作品自然流暢,用墨灑脫,人物動態逼真,形神兼備,表現了隴東人那種達觀、安閒、彪悍的生活情感。他的人物畫創作,運筆靈活自如,通過線的強弱、曲直、長短、粗細、濃淡、虛實、轉折等變化表現人物形體、質感和動勢等,構成完整的形象。在造型技法上講求筆法和墨法緊密聯繫,筆墨蒼澀老辣,陰陽頓挫,點濃染淡,以淡活濃,墨色豐潤。由於李一平思想觀念新,筆墨新,他在作品中描繪的那些曲折的山路小徑,土牆圍起的院落,久經風雨的窯洞,山道上低頭前行的牲靈以及黃土塬上人們特有的愜意與灑脫等,都刻畫得生動,傳神。
《我家三口人》李一平國畫《我家三口人》李一平國畫
藝術簡歷
李一平在學生時代便和繪畫這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早在讀國中時,他就用線條描寫對人物、花鳥蟲魚的感知和認識。1970年底參軍後,他在軍營里用彩筆描畫一個個血氣方剛、虎生虎氣的可愛戰友形象。1974年他懷著理想,從黃土高坡步入西北師大美術系,夢想當一名畫家,將隴東鮮活的人物、民俗風情、山川河流、自然景觀等描繪到自己的書畫作品中去。
1976年畢業後,李一平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於學習研究版畫、國畫的探討和創作。他初期的版畫創作追求具體形象逼真的刻畫,如《春風》、《我的家》等,都能明顯表露他當時版畫創作的面貌。進入新時期李一平開始用新的藝術眼光和情感來體驗黃土地的變遷,融入刀筆之事,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語彙。於是,他深入到隴東鄉村去汲取養分,收集了大量的流傳在民間香包、剪紙、雕塑和刺繡以及眾多隴東鄉風民俗的資料。經過多方的學習、探討,使他的作品主題得到深化。這位苦苦追求畫藝真諦二十餘載的版畫探索者的筆下終於形成了意態凝重而又清新典雅的表現風格。如《鄉風》採用對稱、排列和人物抽象造形、大黑大白的剪影手法,使民間的嫁娶鄉俗,聲形俱出,韻味無窮。《隴東燎疳節》、《黃土高坡》等作品,則採用黑底挑白的刻法,清晰火光與黑夜的明暗對比強烈,相映成趣,刀法粗獷,並帶著幾許古老、神秘的色彩。他的不少版畫作品畫面上反覆出現的綿延不絕、直壓天際的黃土塬,刀刻斧鑿的山巒陡坡,濃重粘稠的黃色基調,斑駁皴裂的土質,展示出大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與之抗爭不息的隴東人的精神風貌。
《黃土漢子》李 一平作《黃土漢子》李 一平作
20世紀90年代後期,李一平又潛心人物畫藝術的學習創作,他領悟李可染先生“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學習方法。從臨摩前人之作入手,對唐宋以來的人物畫大家顧愷之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人的傳世名作下功夫進行了大量的臨摩研究。他苦學不輟,銘記恩師楊國光陡劍岷婁溥義等各位先生的淳淳教誨,不畏畫途寂寞,廢筆成冢,對人物畫細心鑽研,他對當代人物畫大家的作品也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臨習。尤其是他在中國畫高研班學習期間,得到杜滋齡趙華勝楊德樹甘長霖賈廣健吳長江霍春陽等全國著名人物畫大家的親傳授教和指點,受到杜滋齡先生的賞識和器重,對他繪畫風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幫助。

人物評價

其一
幾十年來的藝術磨礪和生活打拚,成就了李一平真情豪放,不拘小節的人生個性和率真簡括,神完意足的繪畫風格,他的人品與畫品達到了和諧統一。在平日裡他無論對待工作、生活和藝術創作,還是對待上級領導、同事和朋友,都是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觀點,一任情性的宣洩和表露,既不失藝術家的品格本份,又不失隴東漢子的豪爽大氣。與他交往過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樸實無華,率真豪放,幽默和諧,平易近人。看他的畫作,運筆簡煉概括,用墨潤滋渾厚,用色單純典雅,造型奇正準確,人物神態鮮活,風格獨具,意境高雅,真是畫如其人,給人以美的享受。——張明寶
《達摩面壁》李一平作《達摩面壁》李一平作
其二
喜讀李一平人物畫新作
東晉畫家顧愷之曾說過:"凡畫,人最難。"就是說,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種,人物畫是最難的。因為,山水畫要創造意境,花鳥畫追求情趣,而人物畫則講求傳神。畫家把自己在生活中所感、所思的人物形象,形之於筆墨,創造出妙在神韻的藝術形象,確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
今年八月末,慶陽市畫院成功地舉辦了首屆畫院畫家、院聘畫家作品展。畫家李一平拿出了六件作品參加展出,這是他從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中國畫高研班結業後人物畫新作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這些作品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從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畫筆墨語言的探索、對人物心靈的傳達、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都給人們以驚喜。李一平在中國美協培訓中心中國畫高研班學習期間,得到杜滋齡、趙華勝、楊德樹、甘長霖、賈廣健、吳長江、霍春陽等當代全國著名畫家的親自指導,特別受到杜滋齡先生的賞識和器重。杜先生多次深入藏區,看到李一平描繪甘南藏民生活的人物畫習作,非常高興,當即表示要免試讓李一平到他的工作室來學習。在導師們的悉心教導和培訓中心濃厚的學習氣氛的影響下,李一平滿懷激情,投入人物畫的學習之中。通過近兩個月的學習和創作實踐,他的人物畫有了日益見著的變化。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李一平作《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李一平作
人物畫最重要的是要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靈魂。把人物當作整體進行審美地把握,確立人在藝術中的地位,追求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這是人物畫首先要解決也是最難突破的課題。要解決好這個難題,前提是畫家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還要求畫家反覆觀察、思考、凝神、構想;要求畫家反覆琢磨所表現對象的思緒、情感;要求畫家在心靈上與表現對象交流、溝通,融匯。畫家的情感注入,通過“遷想妙得”的藝術體驗,塑造出生動、感人而完美的藝術形象。我們可以從《陽光下》、《一家三口人》等作品中,體驗出在黨的惠民政策下,廣大農民對勤勞致富的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恰到好處地刻畫出隴東人樸實、純樸、憨厚、敦實、善良的性格。畫家在表現過程中,不是圖解政治概念或演繹政策口號,沒有單靠角色的說教和動作,而是通過平靜的動作和安詳喜悅的表情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了畫家對人物畫更高的審美追求。
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要付諸於筆墨,要用中國畫特有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如何用準確恰當的藝術語言表現生動的藝術形象,這是人物畫要突破的另一個難題。我們從畫家的作品中感受到李一平對“線”的審美探索和追求。“線”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在歷代畫家的創造中,它的表現力獲得了高度的發展。一個完整的生動的形象必須是“形、質、動”三者有機的聯結,線除了準確地表現物體的結構,其職能還在於充分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動勢”。一條線應該同時表達“形、質、動”的綜合效果。李一平先生在人物畫創作中,非常注意線條的書寫性,強調書法用筆,通過線的強弱、曲直,長短,粗細、濃淡、虛實、轉折等變化表現人物形體、質感和動勢等複雜的關係來構成完整的形象。在造型技法上講求有筆,有墨,把筆法和墨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用筆變化中,運用線、皴、擦、點,染等筆法,表現有骨有肉的藝術形象。正是有了思想觀念的新,又有了筆墨的新,李一平的人物畫才給人以新的審美感受。
《黃土女女》李一平作《黃土女女》李一平作
《教鋼琴的老師》李一平作《教鋼琴的老師》李一平作
人物畫創作對人物造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筆精墨妙,又要形象生動。李一平在創作實踐中認識到,寫生是為創造蒐集形象素材的重要手段,也是創作實踐的一部分,是認識生活的過程,也是生活與創作之間的紐帶。《鋼琴老師》、《少女頭像》、《華池大腳漢》都是他放筆直寫的作品。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敏銳地觀察生活、捕捉對象特徵、記錄生活真實的能力,也表現出他牢固的視覺記憶力及大膽果敢的用筆。
——王毅
其三
李一平生在隴東。隴東這個地方,地處黃上高原核心地帶,山高皇帝遠,但民風純樸。這裡的人待人寬厚仁愛,熱情好客。這個地方離文化中心地帶較遠,文化信息量少,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機會也少,有落後的一面。但這裡農耕文化底蘊深厚,受世俗名利影響和潮流影響較少,創作上受外界影響干擾也相對較少,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他筆下的隴東人物,不論是老婆老漢、姑娘媳婦、還是男女娃娃,都土生上長,茁壯健康,朝氣蓬勃,給人以純樸親切的感覺。
《鄉間小路》李一平作《鄉間小路》李一平作
畫畫是李一平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表現了他崇尚的主觀精神,人格魅力。畫畫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製作,而是他的自我文化心理意識的反映,不僅是一件作品的力求完美,而且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完善。藝無止境,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在人格的修煉上,也永無止境。李一平將力求使心靈與追求達到完美的結合,為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地不懈努力。
——王毅

自序

我本隴人,出生在傳說中的有黃帝遺蹟的地力,靠近陝北。過了知天命之年,回身揀拾生命中的只光片羽,歲月跋蹌,不覺也會生一些與古人一樣的人生感嘆。我筆下走出的人物,不論是帶著歷史的煙塵,還是沐浴在藏區的陽光下,抑或散發著隴東這片熱土的風姿風韻,遠遠近近,老老少少,無一不是我的族系、我的父輩、我的朋友們的身影。正是他們與我的性情、我的追求相契,才讓我朝思暮繪,孜孜以求,進而走進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九月》李一平作《九月》李一平作
少小塗鴉,興致盎然,用線描寫對人物、花鳥魚蟲的認識;投筆從戎,青春作伴,軍營里最值得刻畫的是我的戰友;就讀西北師大,奮發意氣,苦學不輟,至今銘記著恩師楊國光、陡劍岷、婁博義等各位先生的諄諄教誨。畫途寂寞,廢筆成家,始知刻畫人物與個人修行的艱難。深人生活,廣納博採,更有幸得到著名人物畫家杜滋齡、吳長江、趙華勝、張金榮、楊德樹等前輩的指點,五十後深諳我與“人物”的情緣。敝帚白珍,想著能在“隨心所欲”之前,有一個認真的回味和自省,也不負蔥鬱畫壇,繁華盛世。
——李一平

理論研究

淺談北石窟寺造像藝術對人物畫創作的啟示
文/李一平
傳統與當下,臍帶相連,繼承傳統,以求發展,在經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在美術界的潮起潮落之後,已經潮汐落定,形成了人們的共識。用時代的眼光觀照歷史文化積澱對美術創作的滋養和借鑑,對當下的美術創作,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就北石窟寺造像藝術對中國畫人物畫創作的啟不,略談自己的心得,求教於同道。
《看戲》李一平作《看戲》李一平作
一、北石窟寺造像藝術風格
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是祖國的歷史文化瑰寶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佛教聖地的北石窟寺,創建於北魏永平一年(公元509 年),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擴建,形成了隴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聖地。北石窟寺造像,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教派信仰、經典流行風尚有著直接的關係。石窟造像有著明顯的時代風格。同時,由於地處隴東,也強烈地表現出濃郁的鄉土特色。這使我們聯想到秦陵兵馬俑,將士面貌造型特色與陝西、甘肅等屬於古代秦人的相貌特徵極為相似。
北石窟寺極具時代風格的代表窟有北魏時期的165 窟、北周時期的24窟、唐代171 窟、210 窟、32 窟和257 窟。其中第165 窟最具代表性,是北石窟寺創建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造詣最高的洞窟。該窟總體設計,充分體現了“大地人”和諧的思考,一個洞窟就是一個佛的世界。人處於佛主宰的樂土之中。營建洞窟工匠,把佛的世界融匯於他們的理解之中,把他們對理想的追求用佛國極樂世界體現了出來。在他們心中,佛也和人一樣,佛住大帳篷,凡人平民住小帳篷,把洞窟的守廬造型為北方民族與黃土高原窟洞混合造型的產物。高大、挺拔、雄健、渾厚、是石窟造像的顯著特色。直挺硬,以寫意手法表現出陽剛峻拔精神氣質。
《仕女四條屏》李一平國畫《仕女四條屏》李一平國畫
石窟藝術發展到唐代,基木上擺脫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那種宗教的神秘色彩,呈現出世俗化的特點。從窟形到造像,與過去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其特點是更加簡潔明決、形式多樣;造像更加以豐富健壯為美,以雍容華貴為美,以自由活潑為美,體現了時代風尚和藝術風格。
通過以上描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北石窟造像藝術有其明顯的藝術特點:一是作為佛教藝術的石窟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發生的過程,它所創造的佛、菩薩、弟子、力士以及佛侍等藝術形象,都來源於人的生活形象,是對人的生活形象的高度提練和概括,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二是就石窟造像的內容而言,它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教服務的,但都曲折地反映了當時歷史時期社會形態和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也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精神追求和期望。三是創造這些藝術作品的工匠,長期生活在民間,體驗和觀察人們的感情和社會的各個力面,以他豐富的想像和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佛教虔誠的心態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使用各種雕刻藝術和表現手法,衝破宗教的一些戒律,大膽地接受一切足以提高其表現能力的藝術手法,用簡練生動的造型,概括洗鍊的手法,創造出眾多神采奕奕、豐滿多姿、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四是北石窟洞窟整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但內容豐富而主次分明。五是北石窟造像,大量吸收了印度、鮮卑、蒙古等民族的文化傳統,而又水乳交融,天衣無縫,是中華民族大融合過程的形象紀實。所有這此,為我們進行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對我們學習、鑑賞、繼承和開拓人物畫創作具有重大意義。
《風雪高原》李一平作《風雪高原》李一平作
二、北石窟寺造像對人物畫創作的啟示
中國畫的人物畫,如何以筆墨造型達到以形傳神,塑造出完美的藝術
形象,讓觀者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晤,使筆墨形象成為與人靈魂溝通的藝術形象,是每個人物畫家需要畢生解決的問題。
《花季》李一平作《花季》李一平作
l 、中國人物畫如何體現時代精神,我們認為,應該著力反映和刻劃當代人們是如何真實地生活的,必須反映這代人的情操和道德品質,體現當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嚮往。社會是進步的,主流是向上的,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要精心挖掘真正能代表和體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前進面貌的題材,在作品中反映當代人的追求和嚮往。
2 、中國畫中人物畫難度極高,是因為人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東西,必須反覆觀察、思考、凝神、傳想,才能塑造出生動而完美的藝術形象。考察北石窟造像,儘管以佛、蕎薩、弟子 、力士為主,但人物形象決無雷同化、概念化的感覺。每一造像都生動鮮活,極具個性,呼之欲出。這都來源於雕塑工匠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所以生活的積累對於人物畫畫家是非常重要的。速寫對鍛鍊敏銳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能力和大膽果敢的用筆,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習中國畫的重要手段。
《老區南梁集市》李一平國畫《老區南梁集市》李一平國畫
3 、中國畫的任何藝術形象,都必須付諸於筆墨,如何用中國特有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表現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這是每箇中國人物畫家必須面臨和終生要不斷解決的問題。北石窟造像雕塑雖然同人物畫的筆墨有很大不同,但是在藝術語言的追求上有相通之處,他們在雕塑語言的使用與我們追求筆墨法度技巧是一致的。
4 、學習北石窟工匠對藝術如宗教般的虔誠精神。包括北石窟寺在內的所有石窟藝術瑰寶都是廣大工匠經過艱苦卓絕堅持不懈創造出來的。很難想像,在地處北石窟寺那樣樣生活條件艱苦、創作環境艱難的清況下,工匠們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藝術勞動。有的工匠其至把一生都奉獻於石窟藝術的創作上,才為後世留下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這種為藝術事業的獻身精神,對於當今社會是猶為難能可貴的。我們從這些歷史文化瑰寶中所要汲取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營養,亦應當汲取精神方面的營養。

作品欣賞

本詞條內所有圖片均為李一平國畫,請點擊放大欣賞。欣賞李一平更多精彩畫作,請點擊下列圖冊。(本詞條由康學傑、李清等編輯。)
耕讀漁樵四條屏.jpg耕讀漁樵四條屏.jpg

東北抗日聯軍英烈

李一平,1910年生,朝鮮鹹鏡南道洪原邵龍雲面人。1920年隨家遷居到吉林汪清縣。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任中共虎林區委書記,1936 年7月任虎林縣委書記。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成立,李一平從地方調入部隊,不久任七軍三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李一平被派到七軍補充團任團長,兼做政治工作。1939年,在與日軍“討伐”隊的狙擊戰中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