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洋村

杉木洋村

杉木洋村屬大徐鎮,位於大徐鎮的東部,村莊現有總戶數351戶,人口1006人。人均建設用地98.3平方米。農村經濟總收入4840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57.92萬元,人均7831元。現狀道路硬化率95%。自來水普及率1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杉木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寧波象山縣大徐鎮
  • 人口:1006人
歷史沿革,古法熬鹽,歷史,文化遺承,人文古蹟,徐公祠,常濟廟,新農村建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杉木洋村位於象山縣大徐鎮東部,全村共350戶1060人。據徐氏家譜記載,該村是象山首任縣令徐旃的故鄉。1357年,徐氏十九世祖祥觀公率支族遷至“杉坡”定居。因“杉坡”東臨大海、三面環山、樹大葉茂、杉木成洋,故稱為杉木洋村。

古法熬鹽

歷史

《管子·海王》:"十口之家,十人食鹽。"《周禮·天官》里有"鹽人",即掌鹽之政令及供鹽事的-。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這樣說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從鹵,監聲。"顯然,鹽是"百味之祖"、"食餚之將"、"國之大寶"。取海水曬鹽,起於西漢,有文字記載的產鹽歷史達1000多年。
浩瀚的大海、廣闊的灘涂、茂密的鹽嵩草,是鹽民取之不竭的"糧倉"。曬鹽工藝是手工技藝中較為特別的一種,它的存在形態與一般的非物質文化不同,其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關係密切。它以海水作為基本原料,並利用海邊灘涂及其鹹泥(或人工製作摻雜的灰土),結合日光和風力蒸發,通過淋、潑等手工勞作製成鹽滷,再通過火煎或日曬、風能等自然結晶成原鹽。整個工序有10餘道,純手工操作,卻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承

杉木洋村文化底蘊深厚,隨著科學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挖掘文化。該村秉承悠久的鹽文化歷史,成立了鹽文化研究辦公室。在經驗豐富的老製鹽藝人的帶動下,目前,該村燒鹽的鹽廠、鹽灶、鹽具一應俱全,並燒出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撩生鹽”、“荊竹鹽”等精品鹽。
憶鹽閣憶鹽閣
2010年9月,杉木洋村的“鹽文化”代表我縣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的製鹽技藝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如今,“鹽文化”已成為杉木洋村一張精美的名片。

人文古蹟

徐公祠

祠堂的總體結構保留完整。祠內有碑:“木蔥蘢必有其本,水澎湃必有其源。邑東杉木洋徐氏族裔,究其本,源自大徐始祖徐公諱旃……”徐旃,字志勉,奉川(今奉化)小萬竺人,唐神龍二年(706年)出任象山首任縣令。當時象山為海隅之地,窮山僻壤,徐旃任縣令,正是立縣之始,一切草創,百業待興,百廢待舉。徐旃為象山立縣做了許多工作,使縣署初具規模。
徐公祠供奉的就是徐氏先祖徐旃。祠堂正中懸掛著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戊子年題書的“徐公祠”匾。徐旃塑像,端莊慈祥,栩栩如生。對面戲台為圓石柱,紅底金漆刻對聯“弦管齊鳴聲振南周望族,綺羅交舞揮騰東海名宗”。

常濟廟

與徐公祠隔溪相望的就是香火不斷的常濟廟。象山鹽區中尚保留著六座廟宇(包括常濟廟),祭祀著獨具特色三個鹽業神主,無論從建廟年代、供奉神主地位、特色和流傳久遠上,在浙江省乃至全國鹽業史上都堪稱一絕。

新農村建設

杉木洋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勵精圖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杉木洋村投入500萬元項目資金,在村口、廟山、坎頭下打造多個村民休閒公園;整治穿村溪坑350米,對溪坑、村道兩旁及空地進行綠化;開展污水處理和自來水改造等;修繕整理徐氏祠堂,作為村文化禮堂使用,更好地展示村史村情和“鹽文化”精品;借“三改一拆”開展梳理式改造,拆除年久失修的危舊房67戶,整理出宅基地15畝,疏通村莊中心道路150米,村內道路硬化率、路燈安裝率達100%。
水上樂園水上樂園
杉木洋村成功流轉土地500畝,積極發展蔬菜種植業、水果種植業和優質水稻種植業,全村農業大戶已有12戶;通過開發造地50畝、改造糧食功能區800畝、實施地理提升工程等,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充分利用山水資源、農民庭院和鹽文化特色基地,鼓勵村民開發“民宿”“民游”“民食”,增加收入。
同時,杉木洋村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積極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由村民代表、後備幹部、黨員、婦女主任等12人組成了“好家訓、好家風”志願服務隊,助推全村家風、家規落實,並熱情幫助鄰里,讓村莊更加和諧溫馨。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象山縣湯魯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