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莎(肇慶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師)

朱麗莎(肇慶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師)

朱麗莎,1986年12月生,工學博士,副教授。2012年7月畢業於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現任教於肇慶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麗莎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東北大學
  • 學位/學歷:工學博士
  •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課題項目,代表作品,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

為複雜機械系統的振動問題及控制、多故障耦合的機械可靠性設計、人工神經網路等。

課題項目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磨損與衝擊耦合的隨機振動系統的可靠性與靈敏度研究”1項、遼寧省科技項目1項、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1項、東北大學博士後基金1項。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無人採掘裝備動力傳遞部件漸變可靠性建模與設計理論”、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目標導向類項目)“大型轉子系統的可靠性靈敏度設計”等多個國家重大項目。

代表作品

在《Eksploatacja i Niezawodnosc - Maintenance and Reliability》、《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機械工程學報》、《振動與衝擊》、《振動測試與診斷》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2篇,其中被SCI及EI檢索27篇。申請發明專利17項,獲批9項;獲批軟體著作權3項。團隊及個人科研成果榮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各1項。

研究成果

(1)以大型直聯壓縮機、整體式齒輪壓縮機組、航空發動機渦輪盤、無人採煤機等實際轉子系統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以三維幾何建模、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多體動力學仿真為平台的轉子系統三維動態回響的綜合分析方法,搭建了系統動態應力回響分析的仿真平台,掌握了系統及結構部件的振動行為,揭示了誘發振動的失效行為和失效特徵,探索了初始設計參數與磨損以及系統動力學特徵的本質關係;所述研究成果為863課題“大型轉子系統的可靠性靈敏度設計”提供基礎支撐,撰寫的轉子可靠性有關理論成果發表在《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機械工程學報》等雜誌。
(2)圍繞保障機械產品安全運行這一中心思想,針對磨損和振動耦合作用導致可靠性的動態演變行為,考慮磨損與動力學耦合漸變過程的作用,統計了隨機參數的時變特性與累計漸變性,建立了參數化的隨機分布動力學模型;基於隨機攝動技術、可靠性相關理論,形成含漸變參數的動態可靠性定量分析理論,探索了整個壽命周期內可靠性變化趨勢;所述研究成果為國家自然基金“磨損與衝擊耦合的隨機振動系統的可靠性與靈敏度研究”和教育部項目“多時變參數的齒輪轉子系統的漸變可靠性問題研究”提供基礎支撐,撰寫的磨損與衝擊耦合下的可靠性理論成果發表在《Eksploatacja i Niezawodnosc - Maintenance and Reliability》、《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等期刊上,申請《直齒圓柱齒輪磨損量計算方法》、《漸開線圓柱齒輪系統傳動精度可靠性確定與調控方法》等相關專利。
(3)將人工神經網路技術引入複雜轉子系統的可靠性靈敏度設計中,提出了針對強非線性極限狀態轉子系統的可靠性靈敏度求解方法,提高了複雜結構可靠性問題的計算效率和精準度,評價了隨機參數對隨機動態系統的可靠性影響程度以及可靠性靈敏度變化規律,獲取了系統及關鍵零部件可靠性增強設計準則;所述研究成果為遼寧省科技項目“齒輪耦合轉子系統的振動分析與可靠性穩健設計”提供基礎支撐,理論成果發表在《振動測試與診斷》、《振動與衝擊》等相關雜誌。
(4)將可靠性設計理論和靈敏度設計理論相結合,提出了具有零件相關和失效模式相關的系統可靠性靈敏度設計理論與方法,為具有相關性的系統可靠性靈敏度定量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所述研究成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無人採掘裝備動力傳遞部件漸變可靠性建模與設計理論”和國家自然基金“磨損與衝擊耦合的隨機振動系統的可靠性與靈敏度研究”提供基礎支撐,論文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煤炭學報》、《Journal of vibroenginerring》等雜誌上。獲批《採煤機搖臂傳動系統可靠性靈敏度計算軟體》等軟體著作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