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馬嘴遺址

該遺址東與莊頭河隔溝相望,西與孫家嘴隔溝對峙,南依五峰山和瓦苗山,北瀕涇河,恰在兩溝與涇河三川之間,呈南高北低的坡地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馬嘴遺址
  • 地址禮泉縣最北部的南坊鎮
  • 面積:約15萬平方米
  • 範圍:東西長約 300米
基本信息,出土文物,

基本信息

【朱馬嘴遺址】位於禮泉縣最北部的南坊鎮朱馬嘴村北面。遺址東西長約 300米,南北約5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該遺址灰層暴露地面較明顯,灰層、灰坑距地面0·5—2米,內含有陶片、紅燒土(牆)塊等。其中夾砂灰陶三足器最多。該遺址出土的主要文物有:大、小 銅鼎各一件、銅甗一件、銅觚、銅戈、銅鏃各一件。這些青銅器經與其他類似的遺址和出土文物相比照,應屬商代晚期青銅器。2003年9月朱馬嘴遺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灰層灰坑距地面深約0.52米,內含有陶片,紅燒土(牆)塊等。其中夾砂灰陶三足器為最多。1977年10月,半坡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對遺址曾進行過試掘。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有:
大銅鼎,1件,重64公斤,通身高88厘米,耳高21厘米,口徑51厘米,口沿外圍191厘米,口沿下圍172厘米,腹深36.5厘米,最大腹圍191厘米,柱足高31厘米,足下端外圍25厘米,器壁厚0.6—0.8厘米,鼎圓形,耳直豎,外側有凹槽,三鼎足,空心,上粗下細,柱微內收,呈倒塔形,腹底圓形,口沿下,腹上部及柱足均飾饕餮紋。
銅甗,1件,通高70厘米,耳高16厘米,袋足高30厘米,腹身41.5厘米,口沿外圍135厘米,口沿下腹為112厘米,器壁厚0.6—0.8厘米,重25.5公斤。侈折沿,三袋足,耳上部微外撇,腰凹收,器上(甑)下(鬲)合鑄。上下部之間的孔算末發現,一足折。
銅觚,1件,器高18厘米,口徑11.5厘米,腹深13.5厘米。喇叭口,細腰,高圈足,腰與聯結處有兩匝弦紋,腰與下足聯結處有三匝弦紋,腰下部鏤“十”字形孔4個。
銅戈,1件,直內戈。全長31厘米,援長21厘米,寬處8厘米。兩邊刃。援有“穿”一,直徑2厘米,內有“穿”一,直徑0.8厘米。
銅爵,1件,器殘,有泥,柱、鴴,三角形尖足,腹飾饕餮紋,柱頂飾渦紋。
小銅鼎,1件,出土時已壓扁,通高16.3厘米,腹深9.4厘米。
銅鏃,1件,雙翼形,鏃身由中脊分為內外葉,葉外緣作刃狀,向前聚成前鋒。鏃長7.3厘米,寬2.1厘米。
朱馬嘴遺址中所出土的青銅器,形制精美,飾紋繁縟細密,是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代晚期青銅器,今保存於昭陵博物館。
這些青銅器經與其他類似的遺址和出土文物相比照,應屬商代晚期青銅器。2003年9月朱馬嘴遺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