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紋是中國傳統寓意紋樣之一,是秦漢時期主流的裝飾紋樣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雀紋
- 源於:人們崇尚長生不老的仙境生活
- 領域:傳統文化
- 出土位置:陝西西安漢代遺址
- 地區:中國
起源發展
產生背景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時期,秦漢文化在戰國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和綜合,形成了西漢初年的黃老學說、西漢中期的新儒家學說,東漢時期又產生了道教,同時期佛教也從中亞傳入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受到當時方士的影響,沉溺於求仙活動之中,除了在生前全面實踐活人成仙術之外,他還在自己的陵墓中修建準備成仙的種種輔助設施。西漢早期,在政治大一統的格局下,原有的仙人思想不僅進一步地相互交融,而且得到了豐富和擴展,人們開始嚮往和憧憬長生不老的仙境,這也催生了秦漢時期所謂神秘色彩的藝術創作特徵。
諸如以上因素,在秦漢的裝飾題材中,大多為神仙思想或者羽化升天的宗教內容。由於人們信仰崇拜的改變,再加之道教文化的興起,使得道教文化中“四神”的概念風靡。所以在秦漢時期,傳統的鳳鳥紋以道教“四神”之一(也稱四方宿名之一)的“朱雀”這一形式和名字出現。“朱雀”被道教譽為南方七宿星君,在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850 ~ 933)所編纂的《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神朱雀陵光星君包括南方7個星宿:“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關於朱雀的狀貌,另在南宋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中有如此的描述:“南方朱雀,眾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
因此,在道教文化流行的秦漢時期,人們將朱雀形象作為親神好巫、求長佑生的精神寄託。朱雀成了當時主流文化中羽化升天思想的象徵符號,傳說中朱雀是南方的神明、是天上的七宿星君,它的象徵意義迎合了人們對仙境的嚮往和渴盼,對長生的追求。所以,描繪和表現朱雀形象自然便成為了當時重要的裝飾題材之一,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而生動。
出土文物
形式元素
動態王氣的頭部姿勢
在朱雀的整個形態造型中,最具動態引導性的就是鳥頭這一元素。在這裡,頭的元素就像是視覺元素中的一個點,這個點對朱雀整體動態的表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秦漢時期,民間對朱雀形象的表述趨於豐富和多元,朱雀的頭部處理不再是單一的側面正朝前方姿態,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生動的動態姿勢,這一時期的朱雀頭部,或低頭做銜食狀、或顧盼回首、或眺望凝視、或引吭高鳴。民間匠人對朱雀頭部動態的表現簡練概括、傳神精煉,雀冠造型也不再拘泥於形式。出現了多變的造型,如以三個一組的捲雲紋造型呈現出“王”冠的感覺,或是雙支的捲曲羽毛造型呈現出飄逸之感,或是以“S”形的單支羽毛造型呈現出挺拔奇長的雄性力量感。(如圖1所示)這些多變的頭部動態,再輔以適應於頭部動態的雀冠造型,展現出虎虎生威的王氣活力。
生動活潑的身體造型
秦漢時期的朱雀形象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身軀曲線化和概括化,其身軀造型是整體動態造型得到展現的載體。其體態多為勃發向上的“U”形輪廓,由頸至身又呈現出“S”形的曲線特徵,再加上時而收攏向上、時而飛翔展開的翅膀,展示出一種矯健豪放、體態輕盈之風。秦漢朱雀紋樣的腿部造型也極具特色,它截取鶴足的纖細骨感特徵,以前腿向上邁進、後退腳掌地的蹬腿奔跑姿勢,或以雙足前腳掌著力的停歇動態傳遞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
秦漢時期的朱雀紋樣將身軀概括化表現,形成具有一定體積的流線軀體,從而也將密集的朱雀身軀結構線條變得有條不紊,極大地擴大了朱雀紋整體的的覆蓋面。由於秦漢時期朱雀紋常被用在方形和圓形的磚瓦之上,這種曲線造型也將紋樣的適形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並且,秦漢朱雀紋樣曲線造型和腿部姿勢走向擴張,延伸了整體造型的形式感和空間感,打破了空間的平靜,給人一種前方還有一大群動物或廣闊的活動空間的聯想。值得探討的是,在收集到的朱雀紋樣中,並沒有飛翔在天空中的朱雀造型,都只是在地上奔跑或展翅於屋檐上的畫像形式,並沒有將其刻畫成在空中翱翔。即便如此,其造型的蓄勢待發、展翅欲飛的動態特徵也傳達出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強烈嚮往。
優美有力的羽尾走勢
秦到兩漢時期隨著民間造型技巧的發展,這個時期的朱雀造型注重氣勢的張揚,為了體現這種蓄勢待發的氣勢,其朱雀尾部造型處理是將尾巴拉長並加以曲線造型,形成氣猶未盡、氣勢張揚的感受,體現氣象萬千的動感姿態。其尾部造型就像女性的裙擺一樣,烘托氣勢形成一種連綿優美的體態。
首先,朱雀的尾部造型注重動態把握,尾部姿態主要是配合身軀、翅膀的走勢,以展現整體動態。從現存的朱雀紋樣中發現,當朱雀原地佇立時,尾部多為平行拖撒;當朱雀展翅欲飛時,尾部多為向下垂墜;當朱雀奔跑疾走時,尾部多為高高翹起的造型。這些生動的羽尾樣式都烘托出了栩栩如生的朱雀整體形象,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講:“漢代藝術生命就在這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中,表現出力量、運動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氣勢美”。
其次,秦漢時期的朱雀尾部造型多向上或者向下蜷曲,末端分開3股或者4股,羽毛曲而向上或下鋪展,烘托出俊秀的身軀,也增加了尾部造型的變化感和豐富感。常見有3個1組的捲雲紋,或是分叉群組的羽毛輪廓。這個時期朱雀的羽尾造型就如同一個平衡器,當構圖滿負荷時,尾巴微翹,形體不張揚,使畫面不出現凌亂之態;而當畫面構圖分散時,朱雀的尾巴就做各種舒展曲線,這樣既打破了古板局面,又使畫面平添了許多自由活潑的氛圍。
形式特徵
羽化升天的想像特徵
朱雀形象具有內在涵義上的象徵性和外在造型上的整合性。它是古代先民虛構和臆想的一種理想化產物,朱雀造型融入了多種動物的特徵,如雀頭、鷹嘴、鶴足、家禽翅膀等元素特徵,這也決定了她的主觀性和超現實性特徵。通常,造型藝術為了強化其主觀表現性,或者寄託某種特定的思想,就必須對客觀形象進行提煉與概括,造型形式感要求簡化、條理、抽象化、符號化。朱雀形象是神化想像的思想產物,由於它在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南方神明、天上星宿等特有的文化屬性,成為了秦漢時期人們精神世界裡的神往之物,她是人們得道升天、羽化成仙的幻想道具。所以民間匠人在對她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和願望,匠人們在設計中借鑑自然中的多種優美形態,對朱雀的塑造都不以真實或形似為創作目的,但它也不完全背離自然物象,而是利用有限的“形”去表達延綿不絕的“意”。
矯健有力的線性特徵
秦漢的朱雀造型,特徵之一就是向心式線性造型,其整體造型向一個看不見的心點延伸或聚攏,以形成一種拉伸的張力感,渲染動態之美。並且,秦漢朱雀紋樣的線性造型處理傳遞出濃烈的骨感特徵,如頭部、頸部,尤其是腿部造型纖細卻有力,這種有力的骨感體現出一種矯健有力的蓬勃生命氣勢。秦漢時期人們在設計構圖中增加了理想化的元素,如伸展到極限的身體弧線等,民間匠人以這種生動的弧線來塑造形象、表情達意。朱雀的造型形象矯健有力、動感多變,形式的動感方向呈曲線流動,體現出輕快、活潑的視覺審美特徵。流動的線能造就不同的視覺效果,線的彈性、堅韌、聚合又能營造出面的體積感、節奏感、運動感。秦漢的民間匠人使用這種富有流動感的曲線造像,這些線性特徵將朱雀的動感、活躍刻畫得淋漓盡至
秦漢朱雀造型,刪繁就簡、變直為曲,整體簡潔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傳遞出威風凌凌的王者之風。秦漢朱雀以極具張力的曲線造型,民間匠人多選取正或者三分之一側面的視角,通過各種元素的集合突出其性格特徵,誇張動態氣勢,形成粗獷奔放、霸氣十足的整體形象。如圖2朱雀的尾部翹起,並以幾縷尾羽填補空間,頭頸做“S”形彎曲,雀冠與雀尾造型元素統一,這些元素概括地表現了朱雀的整體形象,其前腳著地,冠羽揚起,既表現了朱雀整體動態的力量感,又傳遞出其傲氣十足的王者氣勢。整體造型是在營造一種翹首以待的王者風範,這種寓意於形的造型手法在中國畫像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秦漢時期,朱雀造型從一個描繪自然具象之物發展成一個意象的反映民族審美和精神嚮往的概念之物,其造型的頭、身、尾的動態組合,散發著一股內蘊之力、奔騰之勢,進而以藝術符號的形態流傳了下來。
秦漢朱雀造型體現的不再是神怪的獰厲之感,而是人神合一的一種嚮往和追求。朱雀形象是當時統治階級內部崇尚神仙思想特別是祈盼羽化升天精神的寫照,其造型形式富有想像力,無拘無束、王氣十足,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階級特質和社會風向,她的亦真亦幻、豐富綺麗,是華夏民族傳統畫像藝術造型的智慧結晶,也體現了秦漢時期朝氣蓬勃的藝術生命力。
秦漢的朱雀造型是鳳造型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朱雀造型一改先秦幾何化、構成化、紋樣嫁接的特徵,而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較為意象的動物單體造型。朱雀形象是中國古代裝飾藝術史上最具有藝術氣質的動物造型樣式,她強調的是整體的美,突出的是身姿動態的氣勢。其表現形式自由而率性,奔放中不失韻律,散漫中不失秩序。在這些多變的造型樣式里,卻蘊含著無限的空間感,這也為其形象適應各種裝飾載體提供了靈活的、適形的骨骼單元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