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象三
- 出生日期:1922年
- 畢業院校:西北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
- 職業:農業昆蟲學家,農學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工作簡歷,學術貢獻,個人影響,個人榮譽,主要論著,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學理論與方法治理陝北黃土高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組建陝西省農業科研機構,發展農業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農學院病蟲害研究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陝西省昆蟲學會第二、四屆理事長,陝西省植物保護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1950年探明了小麥吸漿蟲的特性和發生、分布規律,並提出利用小麥品種抗性和天敵來防治害蟲。1954年研究確定了糜瘋麥是小麥條點花葉病毒病。1960起,先後發現小麥蘭矮、叢矮和黃矮等蟲傳病毒病的發生規律,提出改變作物布局,培育抗病品種和消滅媒蟲等措施,填補了中國麥類病毒研究的空白。著有《小麥吸漿蟲的研究與防治》、《小麥蘭矮病的研究》。
人物生平
朱象三,1922年3月2日生於河南省溫縣段溝村。7歲上學,1935年入開封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次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侵華戰爭,學校幾經遷徙,在內鄉縣夏館鎮讀完高中。1942年,輾轉到陝西省西安市,在隴海鐵路見習所學習。1943年,考入國立西北農學院病蟲害系,從此將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植物保護事業。
朱象三在西北農學院學習4年,對昆蟲學、植物生態學等有著濃厚的興趣。1945年,他用課餘時間撰寫的“庭園觀賞樹木志”在校刊《西北農林》上發表,發現了臭椿的有刺變種。1947年,他在畢業論文“椿樹害蟲之研究”中提出椿樹不適合造林生態學觀點。畢業後,經王雲章推薦留校,任助教。
朱象三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擔任學生自治會委員。1949年春,他主動參加護校迎接解放。1949年5月27日,協助人民解放軍接管了西北農學院,在保護學校教學設備和安全轉移師生中做了許多工作。
工作簡歷
1947年6月 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病蟲害系。
1947年-1953年 任西北農學院病蟲害系助教、研究室主任。
1953年-1958年 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主任、副研究員。
1958年-1980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陝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1981年-1993年 任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顧問,兼陝西省黃土高原治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94年1月 離休。
學術貢獻
對害蟲的綜合防治研究
對中國糧食作物害蟲的綜合防治研究
朱象三對中國糧食作物害蟲的綜合防治研究,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在小麥吸漿蟲、豌豆象、粟灰螟、麥蚜和麥稈蠅以及地下害蟲等重要害蟲的防治技術方面,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早在50年代,朱象三認為,對一種農作物害蟲的綜合防治的認識和研究,是害蟲防治學的基礎;在綜合防治的基礎上,掌握其中關鍵環節,便能做到重點突出而效果顯著。
陝西小麥吸漿蟲早在20年代就有為害,以關中渭、涇、洛河流域的低洼陰濕地區最為嚴重,致使小麥面積由50%減至9%左右。朱象三在當時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深入陝、甘、青吸漿蟲發生地區,探求有效防治方法和技術。根據吸漿蟲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並通過土壤檢查觀察小麥抽穗前的雨期雨量與幼蟲上升土表的化蛹量,以及收穫前的雨水使老熟幼蟲入土的密度,準確預報當年和翌年吸漿蟲的發生程度。調查確認了西農6028、南大2419、西北站二號、中農28和佛手麥等抗蟲品種,並對即將推廣的40多個品種和雜交後代進行全面的抗蟲性能鑑定和評價,從中發現抗吸漿蟲品種均為長芒或曲芒,有不利成蟲產卵,內外穎殼扣合緊密而不利幼蟲侵入這一形態學抗蟲機理,為小麥抗蟲育種提供了目標。在藥劑防治上提出蛹期噴撒0.5%六六六粉劑的方法,成為推動全國範圍內大面積防治工作的開端,並在國內首次發表了論文。該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和陝西省科學大會獎;1980年受到美國學者的讚譽。
豌豆象50年代初在陝、甘、寧87個縣普遍發生為害,在當時一般儲存條件下,出蟲豆粒占77%,出粉率大減,種植面積減少,影響到牲畜飼料的供應和土地肥力的增加。朱象三從1951年起,在調查、總結民眾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密閉缺氧,升高糧溫雙席包麥糠密閉的簡易物理防治方法。1952年在武功縣示範,殺蟲率達100%,隨後在陝西全省和隴南推廣,有效地控制了豌豆象的為害。
綜合防治研究的貢獻
在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的貢獻
在60年代以後的麥蚜研究中,朱象三除注意小麥品種的抗蚜性並訂正了當時沿用的麥無網長管蚜和禾穀管縊蚜的學名分別為Acyrthosiphon dirhodum和Rhopalosiphum padi外,重點研究了麥蚜成災類區的劃分問
題。他對麥類作物的主要害蟲——麥二叉蚜、麥長管蚜、無網長管蚜和禾穀縊蚜依其發生、消長所需自然氣候條件和寄主植物條件進行系統分析,再結合全國各麥區的地理位置、年平均溫和降水量、小麥生育時限與相對穩定的作物布局等因素,劃分中國麥蚜成災有冬春麥混種、麥二叉蚜常災區,早播冬麥、麥二叉蚜易災區,北方冬麥、麥二叉蚜和麥長管蚜多災區和南方冬麥、麥長管蚜易災區4個類區,並對不同類區提出了相應防治策略與技術規範要點。這是中國昆蟲地理學、昆蟲生態學及害蟲防治學與作物生物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使麥蚜防治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成為各地部署麥蚜及其傳播的黃矮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
為黃土高原治理作貢獻
為陝北黃土高原治理作貢獻
當1979年國家確定利用聯合國計畫開發署的資金和技術,對黃土高原進行全面治理試驗時,他毅然受命擔任該項目的中方主任。他廣攬人才,在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米脂縣建立了陝西省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試驗站,後又擴建成為研究所,先後任站長和所長。他根據生態與經濟要求,從長遠與近期治理目標相結合的觀點出發,運用農業生物學、生態學、經濟綜合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從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和生物資源入手,建立了泉家溝治理實驗區。在實驗區內,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土地合理利用為基礎,以農牧業和經濟保土植物的發展為中心,進行多方面的試驗和研究。經過10年的努力,這個面積4.2平方公里的實驗區,水土流失程度減降了64.5%,人均糧食達到632千克,人均年收入542.5元,為陝北水土流失地區樹立了科學治理的樣板,先後有12個國家的農業科學家到陝北考察或學習。10年中,取得14項科研成果,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個,以及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個人影響
1949年以前,陝甘一些小麥產區流行“糜花”災害,損失相當嚴重。按當地民眾的說法,是小麥在苗期因糜子花粉落入而發生的麥莖匍匐、不穗不實的災象。這一離奇災害的原因一直不明。
1953年,朱象三深入這些地區進行現場考察,確認糜子不是罪魁禍首,而是一種微小癭蟎在兩者之間作怪,即糜子成熟期隨風落入麥田,小麥成熟期又隨風進入糜田。通過試驗證明,該癭蟎攜帶的一種病毒(小麥條點花葉病毒)造成如此災象。據此,他提出小麥和糜子時空錯位種植的措施,做到“糜麥不見面”,使得這一災害得到控制。此後請忻介六先生鑑定,該癭蟎為擬鬱金香癭蟎和糜蟎兩個新種。1954年獲得的這一結論,是中國麥類作物蟲傳病毒病研究的開端。
陝北丘陵溝壑地區,長期以來小麥只在山地種植,常發生一種民眾稱作“寸缽”的災害。在重災年份,會造成大面積毀種絕收。從1960年開始,朱象三在綏德、延安重災區設立試驗基點開展研究。通過調查試驗,提出“寸缽”災害的發生與川地幾種葉蟬和飛虱的大量發生有關。進一步查明,除這些害蟲的直接為害外,更為嚴重的是傳帶病毒;不同的傳毒昆蟲可造成不同的症狀類型,其中的“黑疸”和“小櫱”類型是由灰飛虱傳播的小麥叢矮病,“寸缽”和“羊鬍子”類型是由條斑葉蟬傳播的小麥條紋花葉病和小麥簇生病。條斑葉蟬還傳播小麥紅矮病或藍矮病(由類原菌體引致)。此外,還有癭蟎傳播釀致的“拐節”類型(小麥糜瘋病,即小麥條點花葉病)。這些研究結果為中國在更大地域內開展小麥蟲傳病毒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4年,關中麥區小麥葉片變黃現象普遍發生,眾說紛紜。朱象三根據麥田邊緣地帶和田內呈點片狀的病象分布特徵與蚜蟲初期分布相一致的現象,進行了麥蚜傳毒試驗,證明這是由麥蚜傳播的小麥黃矮病毒病。70年代又進一步證實小麥黃矮病毒可因傳毒麥蚜的種類不同劃分為不同的株系。1981年,由馬世駿介紹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美國昆蟲學會C組主席蔡希灼(J.H.Tsai)合作,在國內條件下首次提純小麥黃矮病毒(即大麥黃矮病毒,BYDV)成功,由此推動了關於這一病毒的血清學、流行病學及預測預報的研究。在這些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在麥區進行鑒選、種植抗性品種和內吸藥劑處理種子防蚜及冬前苗期噴藥治蚜等綜合防治措施,使這種病毒病在陝西和西北麥區的為害顯著減輕。
80年代中期,陝西一些地方的小麥發生花葉死亡問題。朱象三親赴現場考察,確認非蟲傳病毒所致,是由禾穀多粘菌傳播的梭條斑花葉病毒為害的結果。他以更換品種、實行輪作進行防治,在較短時間內使該病的蔓延得到控制。
個人榮譽
治理陝北黃土高原的10年間,取得14項科研成果,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個,以及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58年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和陝西省科學大會獎。1980年受到美國學者的讚譽。1982年、1987年兩次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1987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年農業部和人事部授予他“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主要論著
1、朱象三:《西北豌豆象的研究和防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4
2、朱象三:《西北豌豆象調查與防治研究》,《昆蟲學報》,1955,5(1):105-114
3、朱象三:《小麥吸漿蟲的研究和防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6
4、朱象三:《谷蟲的防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
6、朱象三:《小麥吸漿蟲抗蟲性能研究:中國植物保護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374-385
7、朱象三:《粟灰螟發生規律與防治研究:中國植物保護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487-496
8、朱象三,魏學義,李經略:《小麥黃矮病研究初報》,《全國小麥病毒病研究協作組:小麥病毒病研究論文彙編》,1973
人物評價
1950年,朱象三組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個植物保護科研機構——西北農學院病蟲害研究室,1953年組建了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之後又在中國農科院陝西分院(後改為陝西省農科院)組建植物保護研究所。1978年,他組建了陝西省農業科技情報研究所。1980年,在米脂縣建立陝西省黃土高原治理試驗站(後改為研究所),在楊陵建立陝西省黃土高原分析測試中心兼陝西省農產品質量監督站。朱象三為西北地區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半個世紀以來,朱象三以他的革命精神、工作熱情和對農業科學特別是植物保護科學的執著追求和貢獻,表明了他是一位知識廣博,思想活躍的農業昆蟲學家和農業科學家。在學術問題上他總是尊重別人的見解,也同時將自己的觀點提出來與同行討論,受到大家的愛戴。他雖已離休,但仍時時關心農業科學事業的發展和青年同志的成長,受到同行們的稱讚、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