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明

朱萬明

朱萬明。1891年——1958年,小名朱金堂,汝州市楊樓鎮鄭鐵爐村人,是河南曲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創造了河南曲劇著名曲牌“小漢江”,經他改進的“十八板連奏”,全國大型音樂團體大都作為保留節目。

朱萬明(1891年——1958年),小名朱金堂,汝州市楊樓鎮鄭鐵爐村人,是河南曲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自幼愛拉愛唱,尤其酷愛曲劇。朱萬明的父親會“海參戲”,也會拉弦伴奏,是清末鄭鐵爐一帶有名的藝人。“海參戲”是坐攤戲,活躍於當時的民間。朱萬明受父親感染,耳濡目染,大腦里的戲曲細胞就格外活躍。朱萬明成年後,躍於當時的民間。朱萬明受父親影響,耳濡目染,大腦里的戲曲細胞就格外活躍。朱萬明成年後,一面在家裡玩曲,一面在農閒時和玩友外出應酬,為了區別於“下九流”的戲子,他們就創造性地把“唱曲”“與“踩高蹺”結合起來,自稱“玩友”。

一面在家裡完曲子,一面農閒時和玩友外出應酬,為了區別於“下九流”的戲子,他們就創造性的吧“唱曲兒”與“踩高蹺”結合起來,自稱“玩友”。朱萬明非常注意民歌和民間戲曲吸引進小調曲子,也注意從生活中吸取藝術營養。一次,他們夜行至漢江邊,忽聞一婦女痛哭亡夫,哭聲哀傷而富韻味,朱萬明根據這哭聲的音韻,創造了河南曲劇著名曲牌“小漢江”。

基本介紹

  • 本名:朱萬明
  • 別稱:朱金堂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汝州
  • 出生時間:1891年
  • 去世時間:1958年
  • 主要作品:創造了河南曲劇著名曲牌“小漢江”
  • 主要成就:河南曲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經歷,影響,

經歷

另一次乘船過黃河,艄公搖櫓的聲音觸發了他的靈感,由此創造了曲牌“慢舵”。朱萬明還重新組織了高蹺曲子的“十八板”,他把原僅有開首,增添了“狀元遊街”、“過街俏”等曲調,使重新組織的“十八板”歡快活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經他改進的“十八板連奏”,全國大型音樂團體大都作為保留節目,1957年武漢藝術劇院出國時曾演奏該曲,受到歐洲國家觀眾的好評。朱萬明在器樂伴奏方面,也多有創新。他發明的墜胡,是將琴桿拉長,琴筒加大,使其聲音更洪亮、高亢。高蹺曲子最初伴奏樂器只有兩種:一根墜胡,衣服手板,多時另加三弦、四弦。早期的曲子伴奏沒有銅器(七鐃八鑔)等武場打擊樂。朱萬明與其他曲友一道改進伴奏器樂,增加了打擊樂,如鼓、鑼、鑔等,文場增加了笙、嗩吶、古箏等。
朱萬明非常注意將民歌和民間戲曲吸收進高蹺曲子,也注意從生活中吸取藝術營養。一次,他們夜行至漢江邊,忽聞一婦女痛哭亡夫,哭聲哀傷而富韻味,朱萬明根據這哭聲的音韻,創造了河南曲劇著名曲牌“小漢江”。另一次乘船過黃河,艄公搖櫓的聲音觸發了他的靈感,由此創造了曲牌“慢舵”。朱萬明還重新組合了高蹺曲子的“十八板”。他把原“十八板”的僅有開首,增添了“狀元遊街”、“過街俏”等曲調,使重新組合的“十八板”,歡快活潑、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經他改進的“十八板”,全國大型音樂團體大都作為保留節目。1957年,武漢藝術劇院出國時曾演奏該曲,受到歐洲國家觀眾的好評。
朱萬明在器樂伴奏方面,也多有創新。他發明的墜胡,是將琴桿拉長,琴筒加大,使其聲音更洪亮、高亢。高蹺曲子最初伴奏器樂只有兩種:一根墜胡,一副手板,多時另加三弦,四弦。早期的曲子伴奏沒有銅器(七鐃八鑔)等武場打擊樂。朱萬明與其他曲友一道改進伴奏器樂,增加了打擊樂,如鼓、鑼、鑔等,文場增加了笙、嗩吶、古箏等。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農曆四月初七,朱萬明、關遇龍帶領著臨汝縣的曲子社——“同樂社”到登封縣潁陽街北六里許的李窪村演出。一同去的有許雷、盧天德(藝名老面堆)、王立(藝名木匠立)、陳玉寶、陳白娃(墜胡手)等16人。正演出時,天降春雨,地上泥濘,無法踩高蹺,被迫停演。由於他們戲玩得好,民眾急著想看,便請他們登台演出。起初他們並不答應,怕落個“戲子”的名聲傳到家鄉被人恥笑。但是民眾要求迫切,一再央求,再不答應就對不起觀眾了。於是大家經過再三商議,一致同意登台演出。好在此處遠在異鄉,只要大家守口如瓶,不至於傳到家鄉去。又怕誰嘴快透出訊息,還共同焚香起誓,互相賭了咒,這才用當時的太平車當戲台,連演了三天。“玩友”們扔掉了高蹺,手腳得到了解放,演起來靈巧自如,演出引起轟動,好評如潮,一時四方觀眾雲集。潁陽登台之事後來還是被傳了出去,朱萬明的“同樂社”返汝不久,便有人邀請他們登台唱曲子。好在民國取代了前清,“民主共和”觀念漸漸深入人心,“戲子是下九流,死後不得入老墳的”的陳舊觀念正在人們頭腦中淡化。順應天意,他們由此就公然登台了。
曲劇登台之後,由於高台曲的優越性,曲劇在汝州迅速壯大發展,吸引不少外地人傾心加盟。
1927年,洛陽大屯的朱六來,伊川白沙的朱天水等到臨汝與朱萬明、關遇龍的同樂社搭班,先後在臨汝鎮、縣城關帝廟、鐘樓、州衙大堂等地演出。觀眾越聚越多,據說在縣衙大堂演出時,觀眾擁擠,差點兒把縣衙前的清官碑擠倒。
曲劇在臨汝發展之初,由於其曲調通俗,曲牌短小,一板一眼,節奏穩定;多用本腔、表演本色,貼近百姓生活;人少裝簡,便於組織。所以勢若星火燎原,發展很快,不少高蹺班子都扔掉蹺腿走上高台,沒學會踩蹺的乾脆直接登台,新戲班和名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汝州已活躍著一大批曲劇藝人:如醜行的許雷、樊大立、盧天德等,鬚生行的趙六德、畢懷、南化池等,小生行的王立、朱六來、岳定、盛三等,生旦兼優的胡定、王中彥等,青衣、花旦行的陳玉寶、李玉林、路青山(藝名白菜心)等。
朱萬明一生從事曲劇事業,曲劇界許多成名人物,多出於他的門下。有的直接受業於朱萬明,有的是他的再傳弟子。演員中,他的首批徒弟以許雷、劉寶才、陳玉保、樊大立為代表;第二批徒弟以尚須、畢懷、鄧老南為代表;第三批以朱六來、朱雙奇、朱天水、蘭輯吾、任林、王立、李久長(藝名仙家娃)、盧天德等為代表;第四批以李玉林、盛三、陳萬順、李金波、高有才等為代表。他直接培養的曲劇伴奏名手有鐘國順、馬德山、朱二才、韓銀福等。至於他的再傳弟子,就數不勝數了。如著名曲劇藝術家王秀玲,是胡定、王中彥、陳萬順、李金波的弟子。被稱做曲劇皇后的張新芳是李玉林的弟子。邢金萼的老師是朱六來。
朱萬明

影響

解放以來,朱萬明一直在陝西渭南和西安一帶從事曲劇活動。1956年河南省舉辦首屆戲曲觀摩會演,鑒於朱萬明對曲劇發展的傑出貢獻和他在戲劇界的崇高聲望,河南省有關單位信函邀請他回河南參加觀摩會演。但西安方面不放人,河南省第二次去信,申明朱萬明回豫參加觀摩會演的重要性,西安方面感到事關重大,這才同意朱萬明返回河南。當時7000人的大會開了40天,基本薈萃了河南省各個劇種的精英,觀摩演出大會授予朱萬明、陳素真、常香玉、朱六來四位戲劇藝術家最高獎“榮譽獎”。演員獎一等獎中曲劇演員有張新芳、王秀玲、蘭輯吾、邢金萼、李玉林、李金波等。時任文化部長的田漢先生親自為朱萬明頒發“榮譽獎”的錦標旗。遺憾的是這面錦旗先由朱萬明的兒子朱洪福保存多年,後來村里索去懸掛於村辦公室,最後不知去向。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結束後,朱萬明接受洛陽地區曲劇團的盛情邀請,留在該團指導業務。
1958年農曆八月十五,朱萬明由洛陽返家團圓過中秋節,回家後患吐血之症,沒有再回洛陽,一直在家養病。這年農曆十一月初七,一代曲劇大師朱萬明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家人將其葬在鄭鐵爐村南一座山崗上,因其一生愛弦子,家人就把他最心愛的一把軟弓京胡,安放在他的身邊。殯葬那天,鄭州、洛陽等地文化界領導和戲劇界人士趕赴汝州鄭鐵爐村,送別了朱萬明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