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該獎逢雙年頒發,每屆評選3至5人,獎勵評獎期內在中國內地公開出版的散文作品,和在散文寫作中獲得卓越成就的散文家,以及表現出色才華的散文新人。
據《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
介紹,以朱自清先生命名的此項文學獎,自2010年啟動評選,逢雙年頒發。該獎旨在紀念我國現當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向先生的誠摯、詩意和富於公共承擔、道義情懷的散文精神致敬,表彰漢語散文寫作的卓越成就。終評審由李敬澤等評論家擔任,三屆評選中共有
張承志、
閻連科、
龔鵬程、
王小妮、
賈平凹、
蔣方舟、李娟、梁鴻等15位作家獲獎,可謂大家雲集,文星耀眼。
歷屆獲獎者
第一屆朱自清散文獎獲得者
獲獎者及入選作品
蔣方舟(《審判童年》)。
獲獎感言:
“作家傾盡人生的回報”
(本人發言)一九七八年,我的一篇如中學生作文一樣的淺薄作品獲評由《人民文學》雜誌主辦的、1978年首屆全國短篇小說獎,我對這件事的回味整整延續了三十多年,在這段大約三分之一世紀的時光中,我愈來愈明白了:社會給予一個知識分子的榮譽,不應該是個人發跡的踏腳石,也不應該是名利的儲蓄錄,如果說獲獎為一介書生開拓了成為作家和擁有話語權的人生的話,那么真正的作家應該傾儘自己的人生,以更豐滿的文章回報社會和人民。
不僅拿出真誠的回報,而且提供真知灼見和新鮮的知識,漸漸成了我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目標,唯有求學這一條路。向山河學習,向底層學習,向鮮活的民眾學習,向被忽視的“少數”和“他者”學習,向包圍著我們的世界學習,也向過去漫長的歷史和未卜的未來學習,這就是我過去摸索的道路。至於自己的努力最終能獲得多少回報,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自有未來的判斷和評論。
在三十多年後,在古老的“文化之邦”揚州,又一次和《人民文學》站在一起的時候,我想為今天,也為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天,表達我心中的感激。我想說,我會記得你們的輔助,以多方面的學習和實踐豐滿自己的文學,回報養育自己的偉大文明。
“感受寫作中真誠力量”
(他人代為發言)請原諒我因故不能到位領獎,這一遺憾讓我錯過了和大家傾心交談的機會,正如同一年中的365天,好不容易過去了364天,要大年初一了,我卻離開了。《我與父輩》能夠在《人民文學》組織的評獎中獲獎,證明《人民文學》是文學寬廣的盆地,因為《我與父輩》並沒有發表在《人民文學》上。我還感受到,這次獲獎不僅是獎給《我與父輩》的,還是獎給閻連科這個作家的,因為這個作家在近年來的寫作中,充滿了太多的風雨和爭論,成為同行、朋友和讀者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當評審們決定把散文獎頒給《我與父輩》時,無論他們的本意如何,我還是感受到了大家對我的愛和支持,讓我感受到寫作中真誠的力量。
朱自清是兩岸共同典範
(他人代為發言)請原諒我的缺席。文學有獎,由來已久,各種名目的獎項不勝枚舉,不僅在綜合性文學獎中,多冠有散文一項,以文壇前輩為名的,大陸就有老舍、冰心、郭沫若、孫犁等,台灣地區有餘光中、吳魯芹散文獎等。
與中國古代文學相比,現代散文可謂“先天不良”。因為採用白話文寫作,文章既要精煉又講究文采,大白話經過提煉才能成為文學語言,朱自清就是“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後,努力將說的話提升轉化為文學書寫的重要代表。
從《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等文中,我們漸漸找到從古代文章過渡到現代散文之路,因此首屆“朱自清散文獎”設定港台獎項,鼓勵港台作家,我以為恰能體現朱自清在現代散文史上的特殊意義。我本人能代表港台作家來領此獎深感榮幸,並願從薪火相傳,繼續提升現代散文的角度來體會它,且於此與諸位散文同道共勉。
“寫心中感受沒有文體”
(本人發言)聽孩子們朗誦朱自清的作品,我覺得很“著急”,希望孩子們能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有人問,你不是寫詩嗎,怎么寫散文了?文體是人類加給文字的一種表述,事實上我們寫心中的感受是沒有文體的,文體的概念把我們約束了。如果說分文體的話,那么我寫過詩歌、散文、小說……我自己是沒有太多文體意識的,當覺得哪一種東西離自己的感受最近時,就這樣寫下了。我想對這些孩子們說,生活中最平淡、原始、粗糲的,覺得寫不到本子上,不值得作為作品的東西是真正的作品,它其中才有那種創造、真實的力量。如果說文字要追求美的話,那才是真正的美,我們為了那種美,不斷努力、理解,這是我們終身的樂趣和安慰,希望孩子們能漸漸了解我這個寫了這么多年文字的人所說的“著急”。
“乘風破浪的兩個船夫”
(本人發言)今年我把朱自清的文章重讀了一遍,我看到他作為作家的隱忍,在我心中,這位由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等關鍵字堆砌起來的作家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種種豐富的情感也緩緩地在我面前展開。當我閱讀他的作品,當我感受到他的痛苦,當我對他的作家命運開始憐惜的時候,我找到了我們交集:我們就像在狂風暴雨的大海上乘風破浪的兩個船夫,帶著痛苦向同一個目標努力前行,在相遇的片刻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
對於小說作家而言,作品多少覆蓋著一層偽裝面具,而散文作家則更加勇敢,他們直抒痛苦,毫不掩飾。所以我得到這個獎很開心,也給了我一些動力,我會更加努力,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勇敢前行。
授獎詞
張承志的《敬重與惜別》、《鮮花廢墟》等作品,具有灼熱的思想光芒。他證明:人必須以無畏的反思精神照亮通往正義理想的道路。面對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他的目光銳利地穿越意識的重重藩籬,在對他者的深切理解中獨持己見。他的語言,有金石磊落之聲,有野草凜冽之氣,既體現著認識和思想的難度,又盡顯克服這一難度的強烈意志和蒼茫胸襟,這使他的作品成為新時代以來散文寫作成就的一個重要標誌。
閻連科的《我與父輩》是一部令人感動、警醒的自傳體長篇散文。與閻連科的小說狂放而獰厲的風格不同,這部散文回歸自身、回歸樸實的情感、回歸平易的風格。閻連科採取實錄的、懺悔的回憶形式,描寫了“父輩”的苦難與傳奇,講述了生活在偏僻農村的父親、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艱辛的成長經歷。作品對父親的描寫尤其令人感動,作家的深情、懺悔與感恩,讓我們觸摸到了細膩、真實而沉重的人生。
龔鵬程先生博聞強識,胸懷異稟,多年遊蹤于海峽兩岸,素負盛名於江湖士林,以深厚學養作依託,化劍膽琴心為文字。文中有學而不掉書袋,學中有文而不逞辭鋒。創作瀟灑雋雅之散文二十餘載,風行寶島,獨樹一幟。新世紀以來,廣游九州,指點河山。其近年《北溟行記》、《多情懷酒伴》諸文集,見識深,回味永,儒中含道,道中有俠,文史高論不脫生活常理,洞幽燭微不失溫柔敦厚,洵為一代散文佳構,為中華文化散文別開一生面也。
王小妮的散文有詩心在,這詩心顯示了對於人間煙火的深入與著重,同時也成就了她的散文超拔於物象世界的能力,敘事達觀、明快,文字敏銳、誠摯,王小妮與庸俗作戰,達到了現實感與理想主義精神的結合,靈魂的沉鬱直至現實的衝突,均能在她的筆下獲得刻骨銘心之境。其近年的散文代表作《2008上課記》正是這種獨有氣質的體現,這種氣質使得《傾聽與訴說》等散文每每越過世俗表象而觸及人性深處的險境。以獨見性靈的文字試圖留存一個時代行進轉折中的人心之變,是王小妮的創作探險的更深價值。
蔣方舟的《審判童年》展示了一個年輕人對人性的興趣,這興趣的強烈和無忌令人戰慄。當一代又一代作家依然沉迷於種種龐大工具的時候,蔣方舟終止了工具的慣性,她驕傲而機警地選擇了另一種可能:站在峭壁上,和生命的本質面對面。這不是決鬥,而是試探並接近。基於此,蔣方舟為我們提供了一幅關於倫理美學探險者的剪影。
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獲得者
獲獎者及入選作品
馬伯庸 《宛城驚變》、《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
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的評審
獲獎作者介紹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陝西作協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當代著名作家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梁鴻
梁鴻,200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文藝思潮研究。發表學術著作《巫婆的紅筷子》等,並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獲“2008年度《當代作家評論》獎”和“《南方文壇》2009年度優秀論文獎”。現任職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後。
李娟
李娟,女,籍貫四川樂至,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23團(位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烏蘇市車排子鎮),1999年開始寫作。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作品《羊道》獲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獎”。
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她死在QQ上》《風起隴西》《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人稱“網路鬼才”。在網路上發表過大量評論、雜文、歷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說,範圍涵蓋科幻、奇幻、歷史、靈異、推理、動漫等多個領域,以此為樂。曾榮獲2005年度科幻世界銀河獎,是2010年人民文學獎得主。
原名張天翼,女,生於天津。遊學湘粵,現居京城。英文學士、古典文獻學碩士。專欄作家、影評人。撰寫文化、愛情專欄,在《人民文學》、《南方都市報》、《女友》等報刊發表影評、書評、散文、小說若干。作品清新自然,別具一格。
獲獎感言
“筆下關注反映時代社會”
【獲獎感言】這次來揚州覺得特別不好意思,文學是年輕人的事情。但是對於這個獎,我看
得比較重,即使身體不好也要來揚州的頒獎現場。
我看重的原因,一是這是“朱自清散文獎”,衝著朱自清這三個字我就要來。朱自清是我崇拜的散文家,我在學散文的時候受他影響非常大。說起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全社會都會朗誦。二是,《人民文學》雜誌社在我心目中,是代表當代中國文學的雜誌,我非常信賴。第三,揚州是我非常喜歡的城市,我曾經四次來到揚州,而且這裡有一幫我的好朋友。煙花三月是揚州最美的時節,頒這個獎也是最美的事情。
在這個文學相對衰弱的時期,我們在文壇上正在寫作的人應該多做一些事情,一旦拿起筆寫作品,就應該有一種潛下去的精神,關注和反映這個時代、社會,以及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那樣原本邊緣化的作品才會回歸中心位置。
“我的寫作才剛剛開始”
【獲獎感言】對我個人而言,《羊道》是最近幾年很重要的文字,是零碎而緩慢寫成的,花了三年多的時間。這次寫作,不但為我留下了40萬的文字,更是自己一次重要的成長,我一邊寫,一邊發現,一邊改變。很感謝大家的認可,更要感謝大家的寬容。我的寫作才剛剛開始。
馬伯庸 《宛城驚變》、《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
“中國邁入最好的文學時代”
【獲獎感言】今天,我站在這個領獎台上特別惶恐,因為我本人並不是專業從事文學創作的,這次能獲獎,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可以用《雙城記》的一句話形容這個時代:這是一個文學最好的時代,也是文學最壞的時代。
如今社會充滿了各種浮躁之氣,很多人難以靜心來寫文字,令文學創作變成一種奢侈。但是我也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思潮和信息,不斷地沖刷著我們的大腦,這為開創更為廣闊的文學空間提供了機遇。
從文學創作的門檻來說,網路的發達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學創作中來。
授獎詞
賈平凹 《天氣》
【授獎辭】賈平凹的散文起點很高,要想更上層樓,誠非易事。寫於2009年至2011年的散文集《天氣》,是他散文的新收穫,也是他對當下散文的新貢獻。
李娟 《羊道》
【授獎辭】李娟的《羊道》以日常閒話的方式,講述著哈薩克家庭逐水草而遊牧的故事,質樸中有著流麗,平實中有著清新。
馬伯庸 《宛城驚變》、《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
【授獎辭】上世紀90年代末在網路成名並很快進入平面媒體的馬伯庸曾涉足評論、雜文、中短篇歷史、科幻和懸疑小說的創作,近來散文的成熟尤為可觀。
【授獎辭】梁鴻的《中國在梁莊》以鄉村人和離鄉者的雙重視角觀察著鄉村現實、回顧著鄉村歷史、瞻望著鄉村未來,娓娓的講述中流淌出不盡的憂傷,而葉落歸根的決意更加重著憂傷的分量。
【授獎辭】納蘭妙殊是近來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和影評人,也是頗受文壇關注的散文新人的一個代表。無論是寫熟悉的電影和電影圈如《粉墨》,還是呈現當下青年人的情感秘密如《歡情》,她都能遊刃有餘。
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獲得者
獲獎者及入選作品
馬未都,代表作《瓷之紋》、《馬未都:醉文明系列》(第3、4、5冊);
于堅,代表作《
印度記》、《聖敦煌記》、《隴上行》;
祝勇,代表作《紙天堂:西方人與中國的歷史糾纏》、《
舊宮殿》(10周年紀念版)。
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的評審
獲獎作者介紹
1956年冬出生於山東省
龍口市。1975年發表詩,1980年發表小說。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專業作家。發表作品一千三百餘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能不憶蜀葵》《刺蝟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等。
賀龍之女,1935年11月1日出生,時為紅二、六軍團二萬五千里長征前18天,她在襁褓中隨父母經歷了爬雪山、過草地。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旅作家。1984年在《崑崙》、《
人民文學》分別發表了3部報告文學作品。2013年憑《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獲人民文學獎優秀散文獎。
1955年生於北京,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從1980年起,馬未都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十餘年裡他以瘦馬等為筆名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後由作家出版社結集出版。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54年立秋生於昆明,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曾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詩人獎、作品《只有大海蒼茫如幕》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印度記》獲2012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1968年盛夏生於瀋陽。1990年畢業於北京國際關係學院。曾擔任多部大型歷史紀錄片總撰稿,作品先後榮獲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等。已出版作品40餘種:長篇歷史小說《舊宮殿》等,歷史散文集《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等。2013年由東方出版社推出了《祝勇作品系列》20卷中前6卷。獲獎感言
等於開車的人取得駕照
站在這裡,我不免有點激動。我寫作的歷史,長達40年。40年來,我沒有中斷過散文的寫作。我的虛構作品受到很多鼓勵,實際上我寫了600多萬字的散文,幾乎占據創作量的一半。尤其是這個獎,是以朱自清先生命名的,由中國最高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和中國文化藝術重鎮揚州聯合舉辦的,這樣的設立別有意義。我講過,揚州是出大文章、大藝術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領這個獎,對我是個很大的鼓勵。作為一個現代的文明人,每個人都應該寫一手好的散文。作為一個作家,如果能寫好的散文,等於開車的人取得了駕照。今天,接受了“朱自清散文獎”,我從這回去,開著文學之車,繼續上路。
“揚州”“朱自清”“散文”絕配
獲得“朱自清散文獎”,我感到意外。我自覺地離開文學界很長時間了,突然獲這樣的獎,心裡有點忐忑不安。揚州是我經常來的地方。早年來揚州的時候,揚州交通沒這么便利。第一次來印象頗深,是坐汽車經過輪渡,來到傳說中的揚州。今天一看日曆,還在農曆三月里,心裡非常高興,“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我覺得揚州、朱自清、散文這三個辭彙是一種絕配,反映了散文的精神,散文的傳統,從先秦到漢晉,從唐宋到明清,乃至今天,散文作為文學的最長壽的形式一直延續著。我仔細想,散文比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有生命力。所以,我們希望今天的人無愧於散文這樣一個偉大文學形式。
銘記在心,矢志不忘
我能想像,這是個隆重的令人激動的時刻,也是作為一個獲獎者心裡嚮往的時刻,但非常遺憾,我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些日子身體嚴重不適,不能前來參加這個我心嚮往之的盛會,在此,向大家表示真誠的歉意,希望你們能原諒我。
許多人都知道,我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父母,跟著他們,我經歷了許多苦難,也享受了許多光榮。我的許多文學藝術界朋友們都說,我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我的特殊經歷,我坎坷而不平靜的一生,就是一部書,並鼓勵我寫出來。而且,我自幼喜愛文學,心裡也有這樣的願望和衝動。但是,我長期從事黨史軍史方面的工作,只能斷斷續續地寫下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直到退下來,進入干休所以後,才有了相當寬裕的時間,得以回想往事把過去積累的文字整理出來。我的散文集《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就是這樣的產物。想不到它能受到專家的肯定,讀者的喜歡,並給予我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的表彰和鼓勵。藉此機會,請允許我對這次大獎的主辦方揚州市委宣傳部,揚州報業傳媒集團,《人民文學》雜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藉此機會,我還要誠心表白,這個獎對我太重要了,讓我深受鞭策和鼓舞。因為,我上面說了,我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視力因患白內障大大下降,未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每當我打開電腦,望著螢幕,眼前常常白茫茫一片。我都沒有信心再寫下去了。不是沒有東西寫,而是要寫的事,要寫的人,實在太多了,讓我望而卻步。真的,這個獎及時給了我強大的動力,讓我知道我的故事還有人聽,我的經歷還能給後人留下點什麼。同時,我也感到,我還有責任繼續寫下去,還能寫出新的作品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專家和朋友們對我的表彰和鼓勵,將讓我銘記在心,矢志不忘。最後祝大家快樂、幸福、安康!謝謝!
滿懷信心面對剩下的旅程
非常感謝把這個獎項頒發給我。特別是我聽了邱華棟副主編講述了評獎的過程後,更是嚇出一身冷汗。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得知獲獎的訊息後,第一反應是什麼?我當時沒有反應。我現在回憶起來了,當時第一反應就是驚訝,因為我寫散文20多年,是一個基本上和各個獎項無緣的人,這個獎項給我很驚訝。第二我覺得這個獎非常公正,因為我經常以我能不能獲獎來衡量這個獎是不是公正,這是玩笑。獲獎感言我想到這么一個比喻,寫作像什麼呢?在座的各位大多是讀者,而不是寫作者,也很難體會寫作者的狀態和心境。我想在所有文藝形式中,寫作是最寂寞的一種,也是最不具備表演性的。因為其他文藝形式,都有表演性,比如書法和繪畫,一位書法家站在那裡揮毫潑墨,我們覺得非常享受,繪畫也是,更不用說歌唱、舞蹈、表演這些藝術形式。作為一個寫作者,更多是在一個小房子裡面,把自己封閉起來,面對一台電腦,所以一個寫作者更多的時間不是面對大眾,而是面對自己。寫作者要忍受、面對很多人無法想像的孤獨和寂寞,很多人的寫作歷程,都是一個孤獨的歷史,或是寂寞的歷史。前幾天拉美著名文學大師馬爾克斯剛剛離去,他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百年孤獨》,《百年孤獨》寫的是拉美的歷史,我認為這也是每個作家自身的歷史,因為每一個寫作者都要面對差不多一百年的孤獨。
寫作是如同參加一場拉力賽,更多的時候是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和非常漫長的、甚至是令人絕望的孤獨,獲獎意味著經過一段歷程後,來到了加油站,加油站不僅能給精疲力盡的車加油,而且加油站的人對你報以掌聲,或者對你豎起大拇指,或者給你一個微笑,對你的內心有很大的溫暖和鼓勵。這個加油站在寫作歷程中,可能是轉瞬即逝的瞬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微笑和掌聲會很長時間內,成為回憶的內容,讓我更加堅定,滿懷信心地面對剩下的旅程和孤獨。
中國文明走向
復興重要跡象
我深感榮幸,謝謝各位評審,謝謝揚州。我認為,“朱自清散文獎”與揚州有著某種契合,這不僅因為朱自清先生是揚州人,散文在中國文明中是根基性的,只要拿起筆來,都是從寫散文開始。揚州是古代中國生活的典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裡包括揚州。“朱自清散文獎”在揚州的設立、頒發,在我看來,乃是中國文明21世紀走向復興的重要跡象之一。
頒獎辭
張煒 在當代作家中,張煒的理想主義表達和知識分子氣質卓爾不群。張煒嘔心瀝血,在“神性”和“人性”之間,一絲不苟地自覺甚至孤獨地充當著“歌者”和“言者”。因此,張煒的散文是思想者的結晶。他以詩性的語言,自由自在的思考和表達,眺望著人文的理想國,融入鄉土野地,滿含真誠的熱淚,成為了當代的行吟詩人和大地的守夜人。有鑒於此,特授予他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
賀捷生 父親是一座雪山,仰望他,便看到了烽火鑄就的巍峨;母親是一片草地,走近她,便走進了熱血澆灌的蔥蘢。古稀之年的將軍作家賀捷生,深情追溯父母的戎馬生涯和自己在戰火中的成長曆程,以溫情而略帶傷感、真實而接近雕刻的文字,抒寫生命的堅韌與不屈,謳歌革命者的大愛與無私,探求民族的精神與信仰之源。這深刻雋永且風骨挺立的“紅色書寫”,無疑是當代中國文壇一種卓而不群的獨特存在。有鑒於此,特授予她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
馬未都 馬未都的文章有古風,一石一木皆學問,一喜一嗔究根源,貌似信手拈來,卻是珠璣滿腹、機趣縱橫。窮其理而推極致,是為學問,有學問而不賣弄乃為文高明之處。平淡藏三味,學問在其間,其文簡潔、暢達、自由、親切,物我兼得、有返璞歸真之美。從古至今,無論散文文體如何流變,好文章須見情性講義理,馬未都的散文可見此文脈。有鑒於此,特授予他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
于堅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噹噹代散文精品。有鑒於此,特授予他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
祝勇 祝勇多年來致力於散文的探索創新。他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照亮歷史,關注歷史潮流中的幽微人性,考察一個人與他所處的時代的關係。這使得他的歷史敘事有著極強的命運感和溫度感。憑藉開闊的文學視野、深厚的學術素養、獨到的發現能力,以及不凡的語言才華,其作品獲得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藝術學等諸多相關學科的滋養,層次豐富,意蘊深厚,辭采豐贍。有鑒於此,特授予他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