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號無求子,晚號大隱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歷任雄州(今屬河北)防禦推官、知鄧州(今河南鄧縣)錄事、奉議郎,故後人亦稱“朱奉議”。

基本介紹

  • 本名:朱肱
  • 別稱:朱奉議、通儒
  • 字號:字 翼中
  • 所處時代:北宋末年
  • 出生地: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 出生時間:1050年
  • 去世時間:1125年
  • 主要作品:《南陽活人書》
  • 主要成就:對《傷寒論》的整理和闡釋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臨床套用,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後世影響,

人物簡介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號無求子,晚號大隱翁,因曾官奉議郎,人稱朱奉議。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無意為官,退而釀酒著書,其間對《傷寒論》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視醫學,遍求精於醫術之人,朱肱遂被征為醫學博士,後因書蘇東坡詩獲罪,被貶於達州(今四川達縣),次年還為朝奉郎提點洞霄宮。

主要經歷

周密《齊東野語》載曰:“肱,祖父名承逸,為湖州孔目官。父名臨,字正夫,皇佑元年進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賢殿修撰。弟名彤,以學問道德著稱鄉閭”,朱肱則於元佑三年中進士。朱氏堪稱儒學世家,里中稱之為“一門三進士”,即臨、服、肱三人也。
朱肱中第後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禦推官、鄧州(今河南南陽)錄事參軍、奉議郎直秘閣等職。曾因上諫言“災異”,並陳訴當政時弊,觸犯曾布而罷官,乃隱居杭州大隱坊,究心醫學。自《內》、《難》之後,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始訂定辨證論治的規範,但乏人進行系統研究,肱則潛心研讀《傷寒》,提問析疑,“考古驗今,首尾二十一年”,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無求子傷寒百問》,刊行首部專著問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復經修補,增為二十卷,並更名為《南陽活人書》。當時朝廷大興醫學,“求深於道術者,為之官師,起肱為醫學博士”,乃於政和四年負責朝廷醫藥政令。
政和五年,肱又因“坐書蘇軾詩”,貶達州(今四川達縣)。次年,復職朝奉郎洞霄宮。史載其由達州返京途中,經洪州聞宋道方之醫名,乃攜《活人書》求教,經“指駁數十條,皆有考據,肱惘然自失”,返京後重作修改。故《活人書》重刊時,“附記”即有“乙未秋,以罪去國。明年,就領宮祠以歸”之記錄。其醫學著稱,還有於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取嘉佑中丁德用“左右手足井榮合原”及石藏用畫“任督二脈、十二經注”、楊介畫“心、肺、膽、脾、胃之系屬,大小腸、膀胱之營壘”,校其錯誤,補以針法,著《內外二景圖》三卷。

著作

1、《活人書》 原名《傷寒百問》,又名《南陽活人書》、《類證活人書》、《無求子活人書》等,成書於公元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全書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問答為體例,論述經絡、脈穴,剖析傷寒的各種證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詳釋仲景《傷寒論》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採擷《外台》、《千金》、《聖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雜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論婦人、小兒傷寒病證及方藥。全書學宗仲景,參合各家,首倡以經絡論六經方證,提出“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強調脈證合參以辨病性,對仲景學術頗多發揮,是《傷寒論》研究早期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2、《內外二景圖》3卷
3、《北山酒經》3卷

學術內容

朱肱治傷冷從經絡立論。著重六經方證的定位與定性題目的闡發,指出鑑別診斷的重要性。對傷冷脈法頗有研究,他並憾於“仲景證多而藥少”,採取後代諸方補而備之,其對《傷寒論》的整理和闡釋有重要的貢獻。
一、從經絡辨病位
朱肱以為《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為病,是足三陰、三陽經絡為病,並因此六條經絡的循行及生理特點來解釋傷寒三陰三陽病證的發生、傳變及轉回機理。首創傷寒傳足不傳手說。例如:“足太陽膀胱之經從目內眥上頭連於風府,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太陽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冷邪,必發熱而惡冷。緣頭項腰脊。是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余經類此。朱氏以經絡論三陰三陽。實質是力圖闡明傷寒病證的定位題目。他指出“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冷邪未除。真氣受斃”。朱氏在比較正確熟悉六經病機的基礎上,根據《素問·熱論》六經病證結合《傷寒論》條文所載。提出辨識六經為病的證候指征,並設問答六題。補充了六經的脈候。這些論述對後代立六經“提綱證”有很大的啟發。
二、脈證合參辨病性
朱氏在分經辨證以定病位的同時。又十分重視病證的定性題目。他認為表里虛實陰陽是傷寒辨證的大綱,尤以陰陽兩綱最為重要,指出“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證”。“治傷寒須辨表里,汗下差誤”。在具體辨別病性時,朱肱主張必須脈證合參,他說“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並明確指出了各種脈證一般的陰陽表里性質,他還將常見的主要脈象,按陰陽表里進行分類,所謂“七表陽也”。即”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八里陰也”。即“遲緩微澀沉伏懦弱屬里”。他的這種分類競成為後代論脈分綱領的先驅。
三、“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和類證分析
朱肱以為:“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於風燭。”因此。他具體地將傷寒與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痙病、溫毒等病名區分開來。以為“名定而實辨”,這樣才可“因名識病,因病識證”。而治無差誤。他所論述的正病名的題目。實際上誇大了疾病的鑑別診斷。
類證分析是他研究傷寒的又一特點,他對發熱、頭痛、喘、嘔……等證候進行了回納分析,說明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病機和治法。如頭疼一證,太陽證頭疼宜麻黃湯、桂枝湯等,少陽頭疼小柴胡湯主之,陽明證頭疼宜調胃承氣湯,厥陰頭疼吳茱萸湯主之。可見朱氏既重於辨病,尤精於辨證。他所說的“類而分之,參而伍之。審知某證者某經之病·某湯者某證之藥。然後用之萬全矣”,正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結果。
四、論方藥加減並補《傷寒論》之不足
朱氏研究《傷寒論》的又一個創見。是他別開生面的以方類證,詳述方藥的加減之法。他主張遣方用藥應方證相合。將藥合病。靈活加減,不可執方療病,並主要著眼病機增損方藥。這是其高人一籌之處。朱肱深感《傷寒論》所載證多藥少,以為“仲景藥方缺者甚多,至如陰毒傷冷、時行溫疫、溫毒發斑之類、全無方書”,因此他從《外台》、《千金》、《聖惠》等書中,選錄方劑100餘首。補而備之,大大豐富了傷冷方藥的內容,其所補充的方劑對後人有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他熟悉到婦人與小兒的體質特點,提出婦人傷冷與小兒傷冷遣方用藥的留意點,以及對陰毒傷冷的很多闡發,均是仲景所未備。通過朱肱對《傷寒論》內容的充實和發展。無論是研究陰冷證或研究溫熱病的醫家,都受到很大啟發。

臨床套用

朱肱不但醫理精通,並且臨床經驗亦非常豐富。《泊宅編》曾載其在鄧州長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證也,請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而視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製劑,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之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所以胃滿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
朱肱於1118年在他的著作《重校證活人書》中繪製了6幅“經絡圖”,把經脈循行文字以圖的形式予以展示。雖然它是以楊介《環中圖》為主要繪製依據,但因論述經脈循行的早期文獻,如《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等書的現存本中都未見到經脈圖,而楊介《環中圖》長期以來也未見其宋刊本,所以朱肱繪製“經絡圖”在針灸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經脈圖的傳承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使得經脈循行有圖可依,不僅為後人學習、理解經脈循行提供了形象、直觀的史料,也對後世繪製經脈圖提供有有益的借鑑。同時,從現存之“經絡圖”來看,朱肱的《內外二景圖》和《活人書》“經絡圖”在數量上占有很大比重,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後世“經絡圖”,在整個“經絡圖”的源流演變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軼事典故

在中醫方劑中“小柴胡湯”是一味和解少陽,治療少陽的常用方藥。關於其起源和傳說,和朱肱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傳說:傳說朱肱在南陽行醫時,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診治,經過診斷之後,便給開了“小柴胡湯”的藥方,並叮囑服用三副就可治癒。因為當時“小柴胡湯”已經是世人悉知的名方了,朱肱就沒有具體的再寫什麼。但是到了深夜,病人家屬來找朱肱,說服藥之後不僅沒有見輕還出現了腹脹滿的症狀,朱肱便急忙再去複診,檢查了一下發現給病人服的藥居然是“小柴胡散”的不是說的“小柴胡湯”,他當即指出:湯劑和散劑效用是不同的,湯劑能通過經絡快速取效,散劑,則藥滯於膈上,故有胃滿之症狀。他便親自操作煎藥,二劑之後病人痊癒。
朱肱巧用小柴胡湯的事跡為醫林留下思接千載的佳話,而朱肱其人其學,也以其穎異不凡而盛負重名。

人物評價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揚厲於世,達到“至知有活人書,而不知有長沙之書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評曰:“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其友人張蕆將華佗讚揚仲景“活人”之語,用以名朱肱之書,正是名至實歸。朱肱在傷寒領域的成就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

後世影響

朱肱治傷寒有較高造詣。他採用綜合分析的方法,用“經絡說”解釋六經方證發生與演變的機理;主張脈證合參辨別病證表里虛實陰陽的性質;誇大病證的鑑別診斷,熟悉到辨病與辨證相輔相成,並開創了以方類證,以證論方的先河;指出遣方用藥須方證相合,將藥合病,靈活加減。不可執方療病。同時還大量補充了仲景方藥等。朱氏能融會貫通《傷寒論》的精義,深進淺出地闡明其理法方藥,使之明白易曉。推廣使用,並知其所長,補其不足,為發展仲景學說作出了一定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