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祠
- 別名:朱子祠
- 象徵:安海文明的標誌古鎮
- 目的:啟迪文風,誨掖士子
簡介,做官生涯,後人瞻仰,民間影響,
簡介
朱松,字喬年,號韋齋,是宋代一位著名理學家。
做官生涯
於宋紹興初年(1131),首任安海鎮官。在監鎮任內,“乃擇民之秀者,充弟子員,教以義理之學。” 後來,其於朱熹為同安主簿, “屢過此(安海),見其老幼義理詳悉,遂與論說士因益勤於學.”而使“民沾其德,鹹知向學”。 由於二朱在安海講學, “啟迪文風,誨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這就是安海得以“開理學之先河”,“閩學開宗聖地”之稱的由來。由於斯時文教昌旺,文風鼎盛,安海也就成了文化古鎮。鎮人為了追念其德澤,建祠祀之。 朱松任安海鎮官之時,政績顯著。公餘之暇,為民講學,深得人心。其時安海長者黃護在鎮西整頭境捐建一所鎮廨,並於廨畔築一所整頭精舍,作為朱松講學館所。 乾道年間(1165一一1174),朱熹的學生傅伯成(隆興元年癸未科進士),為感念朱氏父子對安海倡教興學之功績,便於整頭精舍闢建為“二朱先生祠”,並繪朱熹父子畫像奉祀 嘉定三年(1210),朱熹 之子朱在,來安海任鎮監。
後人瞻仰
嘉定四年(1211),鎮官游絳應安海士民的要求,報請泉州郡守鄒應龍,建造“石井書院”。“鄒公應龍然其請,捐公幣四十萬以倡”,並派朱在任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 “石井書院”落成。 石井書院,是在原朱子祠的基礎上擴建的,故朱祠與石井書院,實際上合二為一了。 石井書院,其規格是按州縣學宮建造的。規模宏大,輝煌壯觀,中間有牌坊門廊,大成殿,尊德堂。兩側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等四座齋堂。並繪製二朱先生像於尊德堂,同堂異室而祀。 據宋留元剛《石井書院記》載, “制(大成)殿於中, (尊德)堂於後,為齋者四,杏壇築於西序之前,祭器藏於東序之左,又即堂為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門列峙,繚垣環周。糖楹層復,凡三百楹。公私經費,合四百萬”明弘治十年丁已(1497),知縣羅惟重修,於門外立石華表,匾曰: “石井書院”。 一個小小的濱海市鎮,當時能創建一所如此宏偉,設備齊全的高級學府實屬罕見,真令人讚嘆! 幾百年來,石井書院,歷經興毀。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兩次大修與擴建。清順治十三年(1656),清兵入安毀鎮,書院被焚廢。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700),安海復鎮,又在原址建造書院。乾隆年問再次擴建,光緒間重修。 由於歷代多次重修擴建,使這座學府得以從宋代以至清末,興學倡教,堅久不衰。歷代以來,多有名儒大師,出任書院山長,如宋代的顧長卿,余謙一,元代的楊相孫、陳玄,明代的陳惟白,劉紹祖。至清康熙年間,進士翰林院出身的教育大家陳檗仁,為石井書院末任書院山長。 這些大家名流,為培養造就大批人才、為安海的文明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